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家孩子不愛吃飯,不愛吃肉,不愛吃青菜,不喝奶,吃雞蛋不吃蛋黃......隻有我想不到的,沒有孩子挑不到的,每次吃飯都搞的雞飛狗跳,追着孩子到處跑,套路千萬條,可是孩子都無動于衷,搞得全家精神疲憊,将近奔潰!!!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小朋友不乖,也不是飯菜不可口,而是因為孩子的脾胃出了問題,有可能得了小兒厭食症!

小兒厭食症在小兒時期很常見,臨床表現主要以小兒較長時間食欲減退,進食量減少為主,且經常伴有大便不調、精神萎靡、腹痛等症狀。小兒一旦出現厭食症狀,就會導緻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弛緩等諸多情況,讓家長們憂心忡忡,手足無措。
專家指出小兒髒腑嬌嫩,脾胃常虛弱,小兒厭食症的原因與飲食習慣脫不了幹系,許多家長往往對兒童較為嬌縱,平日經常喂食一油膩高熱量的食物,諸如肉、蛋、奶、甜食等,長此以往不但增加脾胃的負擔,削弱脾胃的運化,而且幹擾患兒食欲,阻礙營養吸收。是以,在小兒喂養上應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可選用一些簡便方法調治。
睡前不要喝奶,零食盡量少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相對較弱。但衆多家長為急求補充營養,使小兒養成睡前喝奶的習慣。因為睡覺時髒器處于休眠狀态,若在這時喂養小兒乳制品,則易造成消化不良,影響食物的吸收,損傷脾胃。另外,不定時的吃零食是打亂小兒正常進食的另一關鍵。由于家長們的嬌慣,不少小兒平時有吃零食的習慣,到飯點時便抗拒進食。零食中的甜食、油炸膨化食品、辛辣食品均屬易生濕熱之品,長期進食易滋膩脾氣,助濕生熱,久而久之,小兒自然食欲下降。若患兒在進餐時間抗拒吃飯,則家長應注意避免強迫進食或訓斥,小兒若受到驚吓就會出現緊張、哭鬧等情緒,愈加抗拒進食,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不愈。
飲食搭配要均衡
為讓厭食患兒的脾胃功能恢複,粗糧和蔬菜是餐桌上的不二之選。玉米、小米等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及吸收;而蔬菜中不僅富含大量的維生素,能提高小兒的免疫力,而且含有鈣、鐵、鋅等礦物質,可有效調節人體酸堿平衡。與此同時,蔬菜中纖維素能刺激胃液的分泌和腸道蠕動,增加患兒食欲,促進體内新陳代謝。
平日多運動 進食要專注
體育鍛煉是改善厭食的另一關鍵要素。适當的戶外活動能調動人體的氣血運作,不僅能增加小兒的自身抵抗力,增強免疫力,而且能促進胃腸運動,增加胃動力。此外,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思慮過度或緊張焦慮情緒自然會擾亂脾胃功能,若小兒平素酷愛電子産品,愛玩電子遊戲,或養成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則脾胃消化功能亦可能會受到影響,進而使食欲減退。是以家長應該督促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減少電子産品的使用,改善不良習慣。
對于長期厭食的患兒,在調整飲食、克服生活陋習的同時,應正确診斷病因和治療原發病。家長務必要嚴格把控小兒的“飲食習慣關”。中醫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小兒的生長發育,是以解決厭食應從保護胃氣開始。若厭食患兒久病不愈或出現了嚴重并發症,就要及時就醫,并謹遵醫囑。
【注:文中所用的資料與圖檔來源于網絡與文獻,僅作醫學知識的科普所用,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