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提示:本文有劇透!本文有劇透!本文有劇透!

重要的話說三遍!

沒有及時點選關閉而被劇透傷害的人,請勿問責作者!】

《人世間》中楠楠這個角色,可以說,從出生到成長到最終死亡,都充滿悲劇色彩。

不是指他自身的悲劇,而是指他給母親鄭娟、養父周秉昆、乃至表姐玥玥造成的影響。(原著中玥玥比楠楠大兩歲)

很多人都曾疑惑過:為什麼鄭娟沒有在第一時間打掉這個孩子?

要知道,這個孩子原本是她的恥辱,是她被駱士賓強迫的結果。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如果塗志強沒有成為殺人犯、可以成為孩子名義上的父親,那生下倒也罷了,可塗志強死了、她成了還沒進門就守寡的寡婦,哪怕孩子是塗志強的都沒必要生下來,更何況孩子是駱士賓的呢?

再到楠楠終于長大、駱士賓找上門來,面對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的養父周秉昆,他居然連一聲“爸”都不願意叫了,更是讓觀衆覺得他是個白眼狼,當初打掉就好了!

關于鄭娟為什麼沒打掉這個孩子,劇中的解釋是,鄭娟的母親信佛,畢竟這是一條生命。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其實原著中并沒有給過明确的解釋,而且原著中,鄭娟的母親并不信佛。

她說媽并不信佛,也不信什麼洋教,家裡從沒有任何與信仰有關的東西。她當然不信什麼神賜的說法,也當然不信她弟是什麼神明的化身,但有時卻難免會覺得,興許她媽才是什麼神明的化身,要不她媽為什麼樣子那麼醜而心地又那麼好呢?媽即使在外邊看到了隻小野貓或小野狗,都會颠颠地跑回家拿些吃的東西給它們。

——《人世間》

鄭娟的母親,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我始終認為,在整本書中,最有大智慧的是兩個人,其一是蔡曉光,其二是鄭娟之母,她連名字都沒有,作者稱她為老妪,我們姑且也叫她老妪吧。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蔡曉光的大智慧,源于他從小家庭出身不錯,又跟周秉義、周蓉一起讀過很多書,從中得到啟迪,是以他對很多事情都看得非常通透,甚至可以成為身邊人(包括後來的周蓉)的人生導師。

相比之下,老妪的大智慧,則是最樸素的勞動人民與生俱來的那種善良和慈悲。

她沒讀過書,不識字,可能壓根兒就不懂什麼佛啊教啊的,她隻是單純又樸素地認為,人在做天在看,這世間是有神靈的,做人應該善良。

在鄭娟的眼裡,她就是菩薩化身。

原著對老妪有更多的描寫,雖然她早早就去世,但周秉昆後來曾多次想起她、甚至感激她。

他還想到了鄭娟媽媽。那老妪生前是否預料到了鄭娟母子和光明,日後會成為他的親人呢?如果她确如鄭娟當年所說是菩薩化身,世上苦人兒那麼多,她為什麼視而不見,而單單庇護鄭娟和光明呢?難道她有什麼特殊使命嗎?他想起有一次在街上碰到,她停止了叫賣,非要看他手相。

“秉昆呀,你的命可不怎麼樣,是操勞不休的命。你命中最好的運相,就是娶我女兒鄭娟為妻。如果你娶了她,這輩子還有幾分福;如果你不娶她,那你這輩子就一點兒福分也沒有。我的女兒我知道,她的心比許多女人都幹淨。”她的表情當時極其詭秘,仿佛向他暗洩天機。

秉昆後來多次自問自答,他終于與鄭娟結為夫妻,不能說她的話一點兒都沒起作用。

就算是放在今天,也很難想象這樣一個自己已經窮困潦倒自顧不暇的老妪,竟然還會去“撿孩子”。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老妪将光明撿回家的時候,鄭娟已經十幾歲,懂事了,是以她很疑惑:這是個小瞎子,為什麼要把他撿回來?

母親說:“别說撿。不管什麼值錢的不值錢的東西都可以撿,但人就是不能撿人。凡說誰撿誰的人都是不拿别人當人的人,是有罪過的。記住,這小弟是神賜給咱們的,說不定他自己就是神,裝成瞎了的樣子,看咱們以後怎麼對待他。如果咱們對他好,那神也會對咱們好。”

是的,這的的确确就是一個不識字的窮苦老妪說的話。

聯系到最近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地拐賣人口事件,動辄就是某老光棍“撿到”一個女人……

多諷刺啊。

能用“撿”這種詞來形容,就證明這群人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在他們眼裡,那些女人就與可買賣的商品無異。

别人丢棄掉的不願意養的孩子,她都會撿來養,女兒懷孕了,她又怎麼可能會願意讓女兒打胎呢?

這樣善良的一個人,一生都在為别人操勞,卻到死都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鄭娟生下楠楠之後的某一天,老妪看到水自流和駱士賓被抓後遊街,當天晚上,她躺在破敗不堪的家裡,歎了很長很長的一口氣,然後悄無聲息地死去了。

鄭娟将話岔開,說她母親有一天回家後一言不發,像是在外邊受了欺負,沒吃晚飯,早早就躺下了。半夜說想吃一個蕃茄,可家裡沒有。天快亮時,她聽到母親歎了口氣,那是很長的一聲歎氣。好像歎完那一口氣,無論以後再活多少年,再遇到多麼犯愁的事,都将不歎氣了似的。她說她從沒聽到過誰歎那麼長的一口氣,好生奇怪,拉亮燈時,見母親張着嘴,大瞪着兩眼己沒了氣息。她說她知道母親那樣一種死法,是因為放心不下她姐弟倆,是因為有話要留給她卻沒來得及。

她心中有太多愁苦,不知道經濟來源一斷、自己這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日子還能怎麼過下去,可即便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下,她依然一再叮囑鄭娟,孩子隻能送人,千萬不能賣,若賣便是犯法。

古時候那些走投無論不得不賣兒鬻女的人暫且不說了,現在那些僅僅隻是為了“傳宗接代”就去買孩子買女人的人,慚不慚愧?

老妪說的話,做的事,都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做人的原則。

遺傳是個很奇妙的東西,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但是至少從《人世間》來看,成長環境的影響,并不弱于基因血脈的遺傳。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比如,鄭娟和光明,他們兩個,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他們的達觀與樂觀,更多的是受老妪的影響。

老妪活着沒過上好日子,可終究還是善有善報,她最放不下的兩個孩子,後來都過上了好日子。

她本人如佛一般卻并不知佛,而光明則是真的與佛結緣。

作為鄭娟唯一的親人,在後來楠楠死去、鄭娟失魂落魄的時候,是光明讓鄭娟又重新活了過來。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不同于周蓉和郝冬梅,鄭娟其實是一個看上去“有點二”的女人,她雖然也識字,但顯然不關心國家大事,更喜歡在家做一個家庭婦女、做一個守好自己家裡一畝三分地的快樂小女人。

和周秉昆在一起之前,她曾遇到過很多糟糕的事情,但那些都沒有打垮她;和周秉昆在一起之後,她的人生明顯變好了,于是她知足常樂,永遠都開開心心的。

她雙手捂住了他的嘴,嗔道:“别以為我沒聽說過你想說的話,我聽說過!國家興亡首先是大人物的責任!咱們小老百姓沒多大責任。咱們總是搶着擔責任,會把他們慣壞的!”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她看上去似乎什麼都不懂,日常都是秉昆在撐着這個家,可是在秉昆迷茫的時候,她反而總能用最簡單最樸素的幾句話來點醒秉昆。

秉昆其實原本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在機關裡不願違心地對人笑臉相迎,他一邊意識到這樣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前途,一邊又覺得為了實作個人願望去改變性格是可恥的,于是鄭娟開導他,隻要人心還是好的,性格變了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她說:“你覺得别人架子哄哄的,也可能你的感覺是錯的呀!我不像你讀過一些書,除了國小和中學的課本,我就再沒讀過什麼書,但我也是懂得一點兒做人道理的呀。我媽經常對我說,性格怎樣和人心怎樣往往是兩回事。性格像皮膚,大太陽下曬久了誰都黑了,關在屋裡一年半載的誰都會變得白了點兒。皮膚黑了白了,隻要心沒變,還是一顆好人心,那就還是先前那個好人。哎,你都讀了些什麼書啊?那些書裡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寫進去?再者說了,你們那兒的人都比你年齡大,都有資格當你老師,你如果把他們人人當成老師尊敬着,對人家熱情點兒,嘴甜點兒,那還不是完全應該的呀?怎麼在你那兒就可恥了呢?”

那晚秉昆與鄭娟進行了一次枕邊的思想碰撞後,頗有勝讀十年書之感。以前他與她不怎麼談機關事,認為不會從她那兒獲得有價值的見解,後來則很樂于和她談,甚至有點兒視她為枕邊師了。

這或許,就是“大智若愚”吧。

再比如,雖然生父是個強奸犯,但從小在周家長大的楠楠,本性明顯早已被周家人扳直了。

雖然在得知生父是駱士賓之後,楠楠的表現有點白眼狼,但其實設身處地想想,他才15歲,從國小習刻苦、對未來有着許多憧憬、但又沒見識過真正的好日子,忽然知道自己生父是有錢人、忽然見識到了夢中都不敢想的世面、忽然意識到自己有機會擁有更好的未來……

心裡有動搖,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但他本質上依然還是個好孩子,善良懂事,也能分辨是非,好好跟他講道理他會聽的。

原著中,周秉昆為了楠楠去找駱士賓,被駱士賓激怒(原著中的駱士賓十惡不赦毫無悔改之意),失手将其誤傷,駱士賓成了植物人,後來直接死了,而周秉昆則坐了12年的牢。

楠楠十分悔恨,無顔見周秉昆,後來去美國公費留學了,留學期間遭遇校園槍擊案,為了救女同學而英勇犧牲。

你看,他體内流着駱士賓的血,然而,他做的是隻有周家人才會做的事情。

事實上,他繼承的是來自母親鄭娟以及周家人的善良。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在他死後,看上去隻是個小女人的鄭娟,在郝冬梅等人的陪同下,遠赴美國迎回了他的骨灰,卻拒絕了10萬美元的補償。

别說那個年代,就算是放在今天,10萬美元也是一筆很大的财富了。

鄭娟傻嗎?

也許吧,玥玥說她腦子進水了,周聰也為此感到懊惱。

可是在鄭娟看來,楠楠的犧牲是那樣的純粹,怎麼可以和錢扯上關系?當父母的,又怎能花孩子用命換來的錢?

讀懂鄭娟沒有打掉孩子的真實原因,才能讀懂《人世間》

就好像當年,日子那樣困苦的時候,楠楠的外婆曾建議她把孩子送人,但是千萬不要賣。

一個人,一條生命,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多少讀了一肚子書的人,卻不如她們通透啊。

#年代劇為何越來越吃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