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朗讀手冊》—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3879,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朗讀手冊》。

吉姆·崔利斯(JimTrelease)美國閱讀研究和推廣專家。畢業于馬薩諸塞州大學,曾經作為撰稿作家及畫家在《春田日報》任職20年。其間,他以志願者的身份每周去社群學校,跟孩子談與自己職業相關的話題。

1979年,他自費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宣傳朗讀的重要性,并編制了朗讀書單。這就是《朗讀手冊》的雛形。1983年起,崔利斯全面緻力于教育研究活動,就兒童、文學及電視傳媒等主題,面向家長、老師及專業團體演講。1989年,吉姆·崔利斯被國際閱讀組織評為20世紀80年代對閱讀推廣有貢獻的8人之一。2008年1月31日,崔利斯結束了他一場公衆演講,決定退休陪伴家人。

為什麼一定要為孩子朗讀?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朗讀?怎樣做才能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同年齡的孩子适合讀什麼書?電視看多了到底會怎樣?看多長時間電視對孩子無害?《朗讀手冊》是崔利斯數十年兒童閱讀指導研究與實踐之總結。書中通過衆多具體、可信的案例,指出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闡明了朗讀的好處、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它幫無數家長、老師解決了棘手的教育難題,讓無數孩子成為終身愛書人。

1

為什麼要大聲朗讀

研究表明,人是一個通過聽覺來學習語言的物種,我們先聽,然後再進行文字的讀,應該講在大聲朗讀的過程當中,孩子們學會了語言,豐富了自己的詞彙量。

朗讀給孩子聽,那麼語言當中的不同的特征,比如發音、音節、音尾、混合的輔音,都融入了故事,帶着孩子的熱愛,進入到了他的聽覺,進入到他的大腦,是以孩子們會愛上閱讀,會學得更快。

0~4歲的孩子,他的大腦就像是一個蓄水池,從聽力詞彙漏到口語詞彙,然後是閱讀詞彙,最後是寫作詞彙,這才是閱讀造成的孩子學習能力和學業水準差距的背後的秘密。

1、營造閱讀環境

很多父母會問:我給孩子讀了這麼多課外讀物,到底能不能對他的學業水準有所幫助?吉姆·崔利斯說,一個非常有效的美國高中畢業生學術能力水準考試(美國聯考,也包括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輔導課程,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他進行睡前的閱讀。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于是他會開始自主地閱讀。

是以說點燃孩子閱讀的熱情是家長的責任,那肯定會有家長說:這不應該是學校的責任嗎?吉姆·崔利斯說:一個孩子,一年裡頭在學校的時間大概是900小時,在家的時間大概是7800小時。是以,有這麼一個巨大的時間差,在家肯定是培養孩子的最關鍵的場景了,閱讀的點燃是在家庭完成的。

如果媽媽在家經常看書、讀報,那麼孩子閱讀興趣高的比例就是95.2%。如果爸爸的業餘活動是看電視、打遊戲,相對應地,孩子的閱讀興趣高的比例會下降,隻有35.1%;而爸爸經常閱讀,看書、讀報、看小說,身體力行,那麼孩子閱讀興趣高的比例就會上升到62.5%。

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的,孩子閱讀興趣高的比例是98.1%,就是說讀書它是一個技能,閱讀它是一個技能,它是需要訓練的,它是需要引領的。

2、如何愛上閱讀

喜歡閱讀有兩個定律:

第一,人類追求的是快樂,隻有快樂、正向的成就感的回報,才會讓人愛上閱讀,而不是痛苦。第二,閱讀是一個積累、漸進的過程。

愛上閱讀有三大動機:

第一,喜歡讀書的體驗,從小形成了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讀書的這種美好的感受。

第二,喜歡圖書的主題。對主題非常感興趣,或者是童話故事、寓言故事,一些虛構類的故事,都會激發孩子們巨大的閱讀的興趣。

第三,他們喜歡模仿那些大量閱讀的人。孩子們需要一個在他的閱讀生活當中引領他往前走的人,這個人可能是是爸爸、是媽媽,也可能是老師,也有可能是他的同伴。

閱讀的準備不光光來自于書本,它也來自于很多的背景的知識,交談是蓄水池,是詞彙的蓄水池,我們多跟孩子說話,多為孩子朗讀,特别是大聲地朗讀,是幫助孩子來形成一個背景知識的非常好的場景。

2

何時開始和結束朗讀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給孩子朗讀呢?其實孩子們在出生之前,其實他們已經在學習說話了,有一個研究說,一個孩子在出生前的6個月,其實他已經在開始聽媽媽的聲音。

1、何時開始

有一個實驗就是在出生前6周,每天三次為孩子朗讀同一個故事,這個孩子出生之後,他會記住這個聲音,并且作出反應:如果在懷孕的時候,媽媽經常給他讀故事,那麼孩子就會對媽媽的聲音作出反應;是爸爸給他讀故事,孩子會馬上作出反應,吸奶嘴的頻率就會變高,孩子很興奮,大腦就更加活躍。

比如有一個女孩艾琳。她的媽媽非常愛書,21個月的時候,艾琳就能夠說出比較完整的句子了。那正因為媽媽愛書,媽媽經常地為孩子進行朗讀,跟她進行問答,是以說21個月的時候,艾琳就已經知道上千個詞彙,這個就是艾琳的聽力詞彙的蓄水池足夠多。4歲的時候,艾琳除了繪本之外,已經能聽一百頁的長篇故事了。

12歲的時候,她參加了中學的樂團和體育的課程,孩子去參加社團的活動,參加體育的課程,看似沒在讀書,但是确實非常重要。

一年級的時候艾琳自己說,我不要再看寶寶書了,我要等自己能看長篇故事的時候,我自己讀書。她自主閱讀的那種熱情,已經生長出來了。

艾琳每周會去做義工,義工做的是什麼呢?給4~5歲的孩子讀書。當你大聲地為别人朗讀的時候,其實你的閱讀能力在極大地提升。

艾琳長大了,變成了一個大方、自信、全面發展的學生,她的美國聯考的成績——美國高中畢業生學術能力水準考試的詞彙分數是八百分滿分,大學畢業的平均學分績點排名全班第一,更重要的是,她變成了一個自主閱讀、終身學習、開朗、自信、有着自己理想的終身的閱讀者。

給孩子讀書,有三件事情極其重要。第一,讓孩子把閱讀和愉快連接配接在一起;第二,共同學習;第三,大聲地朗讀。作者說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需要有三件東西可以提高孩子閱讀能力。書、書籃和床頭燈。有了這三件東西,孩子在家裡的不同的場景,他會越來越愛書,越來越自主地去看書。

2、何時結束

其實根據研究,一般美國的孩子在高小階段,其實就已經不太有家長為孩子繼續朗讀了,那麼到了中學怎麼辦呢?吉姆的建議是孩子中學畢業之前,其實都應該保持每天定時閱讀、大聲朗讀的習慣,朗讀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但是這種習慣,這種閱讀的生活,能不能讓它晚一點結束,在您的孩子真正地變成一個自主的閱讀者之前,和家長的大聲朗讀、共讀一本書的交談,其實都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最好不要錯過0~8歲語言的敏感期。13歲以後,要和孩子還繼續共同閱讀,并且産生共振,就比較難了。如果0~8歲都做得很好,孩子有閱讀興趣,孩子有閱讀習慣,家裡的藏書足夠豐富,那麼到了13歲以後,你還可以和孩子共同閱讀。

3

如何正确朗讀

朗讀也是有方法和禁忌的,我們在教孩子朗讀的時候,需要避免很多坑。我們分别來說說。

1、 朗讀的要領

第一,盡早地給孩子進行朗讀,但是不要着急讓孩子去讀寫,先聽,給剛出生學步期的孩子朗讀,主要的内容應該是文句重複的書。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讀故事的時間。聆聽的習慣是後天養成的,我們必須逐漸地教導培養孩子,也就是說,我們要慢慢培養孩子聆聽的習慣。

在開始朗讀之前,要告訴孩子書名和作者,再看一看封面圖畫怎麼樣,這是一種儀式感,朗讀的時間可以問一問孩子。朗讀一定要有始有終,要持續,讓孩子聽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偶爾可以讀一些内容比較艱深的書,挑戰一下孩子的頭腦。

朗讀的時候,表情豐富,有一些角色的表演。這個是要高階的朗讀者才能夠做到的。朗讀的時候應該讀得慢一些,讓孩子能夠聽清楚整個朗讀的韻律。自己先讀一遍,标出可以縮減和删除的地方。對于好動的孩子,可以給他一個蠟筆或者鉛筆,允許他一邊聽,一邊寫一寫、畫一畫。

2、朗讀的禁忌

不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如果發現自己選錯了書,馬上換一個。其實那種攔也攔不住的閱讀,是推動孩子成為一個真正閱讀者的燃料,不要讓孩子負擔太重,持之以恒,每天固定十分鐘,慢慢積累。

朗讀的時候,不可以讓自己和孩子坐得過于舒服,因為這樣孩子容易犯困。如果孩子在你閱讀的時候總是提問,要耐心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要打斷孩子的好奇心。

最後,我想簡單分享一下,孩子朗讀的不同階段。0~3歲是孩子視聽、觸覺的啟蒙,一定要孩子能夠接觸到書。這是對孩子的啟蒙階段。

3~8歲需要用繪本,現在分級閱讀、分齡閱讀的概念越來越被中國的家長所接受,那麼繪本是非常好的3~8歲的閱讀的材料。另外韻文非常重要,好多家長不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希望重複。

韻文就是很多孩子的書,它是不停地重複的,一個孩子去重複學習,重複地進入一個詞彙,是3~8歲的孩子學習語言、增加詞彙量的重要的方式。

8~12歲就可以進入到橋梁書的階段,故事、童話都是非常好的,它既有圖畫,又有文字,而且在大聲地給孩子朗讀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可以指讀,因為孩子會根據你的手指記住詞彙的樣子,和聽覺聯系起來,豐富他的詞彙量。

12~18歲,就可以進入到章節的故事,甚至小說的朗讀了。橋梁書的階段從讀圖到讀字,完了之後其實就可以進入到長的故事和小說,這樣的閱讀可以保持孩子長期的注意力,這種長期注意力和閱讀習慣的養成,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我們在陪伴孩子讀長篇故事的時候,首先最好是自己先讀幾章,你對整個故事有一個概念,你再讀給孩子聽。别讀着讀着你才發現原來這個故事我不喜歡,不喜歡,你會流露出來的,孩子也會覺得沒意思。

特别是長篇的故事,讀着讀着就很冗長,孩子就開始打哈欠了,孩子的注意力,還是需要實時的刺激和提醒的,你需要提前删除一些相對比較冗長的章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