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茅獎作家張炜最新随筆集解析“唐代五詩人”生命際遇

茅獎作家張炜最新随筆集解析“唐代五詩人”生命際遇

作家張炜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2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詩佛”王維為何會從研習半生的儒學轉變到佛學,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他如何應對内心的困厄,寫下屬于自己的詩篇?

從卑賤布衣到朝野重臣,韓愈如何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弱小變得強大,發出自己的聲音,找到他的響應者?

白居易的人生是否真如他所說的“知足保和”那樣淡然超群,在險惡的世道裡詩人又該如何作為?

豪門子弟杜牧少年早慧,為何他的詩歌不像他所崇拜的杜甫那樣沉郁頓挫,而是充滿意氣與率真?

多情纏綿的李商隐寫下大量關于愛情的詩句,但他的人生是否真如他詩歌那樣唯美深情?

茅獎作家張炜最新随筆集解析“唐代五詩人”生命際遇

《唐代五詩人》書封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張炜全新文化随筆《唐代五詩人》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書中,張炜以随筆的形式解析五位詩人精彩的一生。每一詩人、每一篇章都是如此真實豐富,生氣勃勃,讀者可以從中看到這五位詩人追求内心信仰、成為自我的全部努力。

該書凝結了張炜二十多年來浸潤古詩學的結晶,擇取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五位唐代重要詩人,從曆史、哲學、詩學、美學、文學史和寫作學的角度,深入詩人不同的精神與藝術世界,打通古今,完成了現代時空下對古代詩人的關照。

在張炜看來,人性決定詩性。詩歌既應和了五位詩人的生命際遇,又呈現了他們的價值取向。詩人的道德感、價值觀、身份和立場,構成了他們的創作基礎。五位詩人不同的詩歌風格,反映出他們不同的人生追求與精神品格。詩人所寫下的詩歌風格的轉變,則是一個不斷說服自己、安頓自身的故事。五位詩人詩歌中的暢懷、失意,更是他們現實生活中從進取到挫折,從懷疑到确信的反映。張炜認為:“寫作者除了留下時間和曆史的記錄,留下生命的刻痕,必然公開了自己,其間有多種多樣的可诠釋性。”

文學藝術是作家生命感受的總和,張炜在古典文學方面的造詣頗深,從此前出版的《斑斓志》(蘇東坡七講)可見一斑,這些作品展現了張炜獨特的美學追求,展現了他以小入大,解悟人生的過程。(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