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不說“唉聲”了,單說“歎氣”這事兒在我們生活中真的是不要太多了,尤其是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很大,即便是能夠全身心去應對,但總也有松弛的時候,是以有時候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态下也會歎氣。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那麼人為什麼會歎氣呢?

這種行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由情緒導緻的,而這樣的情緒通常是比較抑郁(不是抑郁症的“抑郁”)、焦慮的。

而且這種情緒的産生是不受年齡的影響的。

在這點上當下人的認識和過去還是有明顯不同的。

例如記得我小時候當着老人、大人面歎氣的時候要麼會被“質疑”小孩子有什麼好唉聲歎氣的,要麼會被打趣,反正給自己的感覺就是作為孩子不能歎氣。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但現在的孩子如果被大人們看到經常歎氣,更多時候可能會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辛苦了。而如果是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則更可能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需要進行某些幹預、引導。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但孩子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孩子,而作為人在面對無論自己是否喜歡也都要去努力完成的任務時,有各種不同的甚至是負面的情緒産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說上學、上課這種事情,都是孩子在假期裡就天天盼着開學,而有的則天天看月曆數數自己還有幾天“好日子”可過。有的孩子上課精神飽滿,而有的别說上課了,沒上課之前就已經哀歎“怎麼又是XX課啊”。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再比如說作業、老師、父母的一些要求,以及即便是大人們不去做比較,他們自己也會進行的各種比較而帶來的心理影響都是影響他們産生不同情緒的影響因素,而且往往這些事情是真的無法避免的。

但我們總是會試圖去改變這些影響,希望孩子不要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産生太多的負面情緒。

好比我們會跟自己或者孩子說“我們隻跟自己比,不用跟别人比”的時候,其實多數時候是因為知道“比不過”但又不得不面對一些差距,以及這些差距帶來的某些情緒,為了削弱或者抵消這些負面情緒,是以才會這麼說。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但實際上“比較”這種事情是不太可能避免的。

家長可以問問自己的孩子的班上誰比自己學習好誰比自己學習差這類問題,孩子會脫口而出的,他們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他們在日常早就完成了這樣的比較,并且在多次比較之後還會形成較為穩定的認識。

其實孩子有點負面情緒未必一定是壞事。

例如孩子在學習上感到焦慮這件事情,那些成績好的可能有孩子怕自己掉下來、被超過是以會很緊張很焦慮地學習;而一些成績不夠好的但還想學好的孩子,則怕自己真的就是很笨、被笑話、沒希望了等等。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随着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遇到的。

遇到這些問題,家長不要太過着急,可以先針對孩子所焦慮的問題以及孩子焦慮的原因進行一個分析,結合孩子的表現判斷一下它對孩子來說是否超出了其承受的能力。

最後給這個“焦慮”的嚴重程度、影響程度評個級。

而且判斷的時候不要隻是盯着讓孩子焦慮的事物本身去看,也要看孩子在應對焦慮時做出的各種反應。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有很多孩子聽到“考試”就會緊張,更别提當他們知道具體哪天就要考試了。

随着考試時間越來越近,總是會有孩子因為焦慮、緊張、煩躁等導緻心神不甯、失眠多夢、無心學習等等問題出現。

這就屬于影響比較嚴重的程度了。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但如果孩子盡管焦慮、緊張、煩躁但在表現上沒有出現上述的問題,反而表現為争分奪秒地複習,那麼這種程度的負面情緒其實是不太需要刻意幹預的。

父母适當說點寬慰的話是可以的,但沒必要搞得很隆重似的生怕孩子不知道“我們不在乎成績”。

事實上面對“考試”學生有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因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即便是能夠做到對某件事情本身無所謂,但對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其他影響是很難做到都無所謂的。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是以如果一個孩子真的能“無所謂”的程度,即真的一點都不緊張、焦慮反而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面對讓其他學生緊張的考試,這樣的孩子會一點也不在乎,至于複習那就更不要想了,因為學都沒學過還複習什麼……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過高的交流水準肯定不是好事兒,但過低的焦慮水準也不見得一定是我們非要追求的,反而是比較合理的、适度的焦慮對孩子來說還更有利于促進他們的主動性。

當下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在讨論快樂教育、順應孩子天性等教育,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其實是挺好的,尤其是一些認知、方法等等會對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有啟發的,但我們千萬不要停留在字面認識,認為這樣的教育就如同字面描述的一樣簡單。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同樣也不要覺得孩子有點負面情緒父母就馬上緊張到不能行,生怕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們常說“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其實是适當的壓力、焦慮等等本身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有積極磨煉、鍛煉的作用,就像“挫折”一樣,人生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培養抗挫折的意志品質靠說教是不可能的,反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即便不去說教孩子們自己也能慢慢調節好。

對比一下現在的孩子和過去的我們以及我們的父輩們,現在孩子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的原因又何嘗不是跟父母保護、幹預太多有關呢。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作為父母我們很多時候希望孩子具備很多我期待的品質時,孩子們之是以很難達成的一個很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我們剝奪了他們在這些事情上的完整體驗。

我們總是因為擔心這個顧慮那個而早早告知孩子們我們想要的“答案”,而孩子其實在沒有完全體驗的情況下對我們給出的“答案”也往往了解不夠。

長此以往不但會對他們的抗壓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帶來影響,也會影響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創造力,慢慢他們會更習慣于做一些對自己來說輕而易舉毫不費力的事情,反而對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各種畏縮。

孩子有焦慮感未必是壞事,父母不必着急消除,恰當利用更有意義

是以家長朋友們不要擔心孩子有壓力、焦慮等這些負面的情緒,當我們發現他們有這些問題的時候,也不要急于把孩子“抱”出來,我們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去分析,一起去想辦法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到的鍛煉遠比問題解決本身更有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