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有種尴尬叫“差輩分”,論輩分不看年齡,就很容易鬧出尴尬來。刷視訊時,看見一位美女對着螢幕講:“每到這個拜年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非常困擾我的問題,大年初一我都要去見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叔叔。他年紀有多小呢?就是我努力一下,能把他生出來。”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評論區一片嘩然,大家都覺得很搞笑。一個大美女要給一個“小不點”拜年,還要叫叔叔,給叔叔問好。試想一下都覺得,這場面一定很滑稽。

更有網友說:“我還有一個上幼稚園的爺爺”、“我舅舅昨天出生,我也真是服了”、“我姑奶奶正在把尿期”、“我有個叔叔才五個月,我是他侄女,還得給叔叔換紙尿褲。”

“輩分差”太大了,難免會有各種不友善。除了逢年過節的問候會讓人不自在,就連日常生活也可能會鬧出笑話來。

侄女去幼稚園接叔叔,卻被保安當孩子媽了。這事是真實的,我們同僚聚餐時,小劉講了這事,說她去幫忙接娃,但那娃的輩分大,她得管娃叫“叔叔”。結果,因為是第一次去幼稚園接娃,幼稚園的保安并不認識,就沒讓進。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後來,小孩子都出來站排隊,離着很遠那小家夥就在高喊:“侄女!”這一聲叫得人很尴尬,連保安都笑了,樂呵呵地講:“按歲數我以為你是孩子媽媽呢!就等孩子出來認了!結果你是她侄女,你這輩分太小了。”

大人輩分小,小孩子卻輩分大,這可真是大寫的尴尬。那麼,為什麼會有“差輩分”的現象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差輩分,主要是指着家族、親戚之間的世系次第不對等。也就是說,輩分高的人年齡不一定大,還可能隻是一個小屁孩。“輩分差”特别大是說,稱呼的輩分差距大,不是指着兩個人的年紀差距。有的輩分差距大的兩個人,年齡差隻差了幾歲,也有的差了很多,不一樣的。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不過,不管怎麼說,“輩分差”太大不是件好事,這對小孩子來說,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很尴尬,無所适從

小孩子總盼着快點長大,可真給孩子升一級輩分,孩子未必能過得很舒心!一個年齡比孩子大好多的成年人,反過來畢恭畢敬地問候孩子好,孩子也會有種無所适從感,很尴尬。

孩子很驕傲,自大炫耀

當然,也有一些個别小孩子,把成年人對他輩分上的稱呼,當成了自己“很厲害”的表現,認為自己特别威風,并為此驕傲自大、自滿得意。這樣一來,孩子容易變得目無尊長,長幼無序,跟其他成年人交往時,也容易有失禮貌。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當然,還有一些輩分大的小孩子,表現得十分被動。在對待禮節和輩分上,可能還有點懵懵懂懂的。孩子大概不清楚,為什麼别的成年人要對他恭敬,要叫他高輩分的稱呼。甚至 ,一些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這樣的場面,完全暈乎乎的,表現很無奈。

那麼,如果孩子“輩分大”應該怎麼辦呢?

告訴孩子,大方地表現就好

小孩子被年長的人請安問好,叫“舅舅”、“叔叔”、“姑奶奶”,這種場面可能是特别尴尬。一些孩子自覺如坐針氈,很難控場。這時候,爸媽可以告訴孩子,輩分大隻是一個稱呼,沒必要太放在心上,大方的正常表現就可以了。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畢竟,都是一個大家庭的人,輩分也隻是在家族内而已。孩子放松下來,自然就能表現得自然些了,氣氛也能好起來。

跟孩子講清楚,待人接物要有禮貌

有的小孩子平時當晚輩,習慣了被人管束,一旦當了“長輩”升了輩分,孩子卻可能變得沒大沒小,耀武揚威。這時候,爸媽要及時告訴孩子,必須要懂事,待人接物要有禮貌。

比如,有人給問好或拜年時,要趕緊對别人以禮相待。當孩子明白了,爸媽很在乎這件事,清楚了人際交往的規則,孩子自然就不敢越界了。

“差輩分”是一種什麼體驗?侄女去幼稚園接舅舅放學,被當成孩子媽

現如今,有些大家庭裡,早就淡化了這種“輩分差”,會讓輩分小但年長的成年人,直呼輩分大的孩子姓名,也根本不必對這些輩分低的孩子行大禮。畢竟,現代社會,幾千年的舊風習俗早就不那麼嚴謹了,完全根據各地情況而異,尚且不能一概而論。

互動話題:生活裡,你有沒有那種輩分大,但年齡很小的長輩呢?您是如何跟對方相處的,會不會感覺非常尴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