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姘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如是說到,他用宋詞來代表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這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論斷。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宋詞是宋代文學的優秀代表,豪放和婉約就像兩朵綻放的鮮花一樣,燦爛而奪目。宋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宋代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詞人。

北宋詞人如“奉聖旨填詞”的柳永、晏氏父子(晏殊、晏幾道)、“紅杏尚書”宋祁、一代宗師歐陽修、蘇轼和他的學生(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李之儀等;南宋詞人如李清照、葉夢得、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吳文英、姜夔、蔣捷等。

不勝枚舉的詞人和他們精彩紛呈的詞作将宋詞的創作推向了高峰,一代代優秀的詞人脫穎而出,為宋詞進入文學殿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其中豪放詞更是在蘇轼的筆鋒下達到了高峰,蘇轼之後的辛棄疾秉承了豪放詞的創作風格,又将豪放詞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宋末元初詞人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論述蘇轼和辛棄疾的詞作特點時,說了以下三點: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轼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蘇東坡的詞首開豪放派風格,劉辰翁首次将蘇轼在詞學上的貢獻(豪放詞的開創與題材的拓展)建構成理論體系。

“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這是劉辰翁對蘇轼詞風和文學特點的高度評價,他認為蘇轼的詩詞題材廣泛,清新豪健,獨具風格。

“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禅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辛棄疾前面,這樣作詞用句,必然得不到大家的認可。等到了辛棄疾,他的詞作風格橫豎自由、放縱随意,好像禅宗當頭棒喝,不管怎麼說都對。又好像笳聲悲切萬鼓齊鳴,一生不平抑郁的事情都花在了飲酒當中,隻覺得酣暢淋漓,賓主都是歡喜痛快,談論不休。作詞到了這種境界地步也算達到頂峰了。

劉辰翁從三個方面高度評價了蘇辛詞的特點,是非常精準的評論。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劉辰翁所具備的詞學理論與淵博的知識,劉辰翁為什麼有如此淵博的知識呢?這與劉辰翁生活的時代和學習的環境是有密切關聯的。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一、劉辰翁的學習環境和其人

劉辰翁何以會對蘇辛詞做出這樣的評價呢?原因之一就是他是蘇辛詞派的接力者,他也是一位優秀的詞學評論家和文學家。

劉辰翁生活在宋末元初之際,《新元史·文苑上》中有關于他的簡單傳記:

劉辰翁,字會孟,吉安廬陵人,宋太學生。廷試言:“濟王無後,可憫。忠良戕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忤賈似道,置丙等。宋亡,不仕。著有《須溪文集》,子尚友,亦能文。吳澄評其父子之文,謂辰翁奇詭變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劉辰翁,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這是有明确記載的,劉辰翁在詞作《百字令》中寫道:“仆生紹定之五年壬辰。”

劉辰翁出生在江西吉安,江西的學術文化在北宋就非常興盛,人才荟萃,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江西詩派”就是在江西孕育發展起來的,江西的文化教育氛圍相當濃厚。劉辰翁生活的南宋時代,正是江西文化教育事業興盛的時代。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到了南宋,江西的學術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尤其是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陸氏兄弟在江西上饒市信州鉛(yán)山鵝湖書院會面,雙方辯論學術問題,使鵝湖書院聲名鵲起。

南宋學者黃震在《黃氏日抄》中寫道:“撫州故名郡,至本朝而尤号人物淵薮(sǒu)。德業如晏元獻,文章如王荊公,曾南豐,儒學行誼如陸象山兄弟一門之盛。其餘彬彬輩出,幾不容伛(yǔ)指。”

《黃氏日抄》中提到的幾位名人都是江西撫州人,晏殊,字元獻,江西撫州臨川人;王安石,江西新幹縣人;曾鞏,江西南豐縣人;陸象先、陸九淵兄弟是江西金溪縣人。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南宋著名文學家葉适在《水心文集》中就說到:“初渡江時,上饒号稱賢俊所聚,義理之宅,如漢許下、晉會稽焉。”

因為江西有鄱陽湖平原,經濟在當時是很發達的。自宋室南渡以來,大量的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名人彙集在江西 。

淳熙六年,朱熹利用自己知南康軍的機會,在廬山重修了白鹿洞書院,傳道授業,廣收門徒,也使江西的教育文化事業興盛一時。此外,還有如楊萬裡這樣的大學者也是江西籍。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受朱熹的影響,他的學生江萬裡于1241年在江西廬陵(今吉安市)創辦了白鹭洲書院,和贛州(萍鄉市)宗濂書院。

因為有着這樣良好的學習環境,劉辰翁從小耳濡目染,得到了優良的教育機會,擷取了淵博的知識。而且他還拜大學者江萬裡為師,在江萬裡的創辦的白鹭洲書院學習,得到江萬裡的指點和教誨。

劉辰翁在書院學習的經曆對他的人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後來的生活經曆都與書院有着很大的關系。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二、進士及第,與權臣不和

劉辰翁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考中進士,随後在在朝廷上由宋理宗親自策問的考試(廷試)中,說出了“濟王無後,可憫。忠良戕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的話。

這些話引起了當時宰相賈似道的不滿,因而被評為丙等,劉辰翁自覺在朝廷無法施展才華,便以母親年老為由,請出為江西九江濂溪書院山長。

濂溪書院是宋代理學的發源之地,在北宋是周敦頤講學的地方。劉辰翁在濂溪書院期間,招收學生,講授學業,傳播知識,這樣舉動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切實的貢獻。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景定五年(1264年),劉辰翁應江萬裡邀請,入福建轉運司幕府。不久,他又追随江萬裡入福建安撫司幕府。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劉辰翁為臨安府教授。

鹹淳四年,劉辰翁入江東轉運司幕。鹹淳五年(1269年),劉辰翁在擔任中書省架閣期間,他的母親去世,便回家丁憂。

劉辰翁憂國憂民,政見多與賈似道不和,他對賈似道的專權誤國甚為不滿,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賈似道主政期間,他拒絕出仕,一直在家鄉講學。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丞相陳宜中舉薦劉辰翁居史館,劉辰翁辭而不赴。從這一點上來說,劉辰翁是一個有着耿直性格的人。

1275年十月,劉辰翁被朝廷授予太學博士一職,其時元兵已進逼臨安,江西至臨安的通道被截斷,未能成行。文天祥起兵抗元之時,劉辰翁曾短期參與其江西幕府。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宋亡以後,劉辰翁回鄉隐居,定居于須溪之畔,并自号“須溪先生”。他是一個有着強烈愛國情懷的人,從此再也沒有踏入仕途。一直在家鄉埋頭著書,講授學業,鑽研學問,以此終老。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劉辰翁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子劉将孫将他的作品編為《須溪先生全集》。

劉辰翁現存作品共計812篇,其中詞就有358篇,這一數量僅為最初《須溪先生全集》版本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也能看出劉辰翁是一位高産的文學家,将他稱為詞人更确切一些。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三、劉辰翁詞風特點

劉辰翁一生緻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但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際,目睹了南宋最終被元朝所取代的事實。

作為南宋遺民,他的詞作中的愛國思想反映得最為強烈,是辛棄疾一派的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者和接力者。

劉辰翁的詞屬豪放風格,受蘇東坡、辛棄疾的影響很深,與蘇辛詞有着一脈相承的聯系。詞作中往往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感情。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他的詞作兼熔蘇辛,揚其之長,既有對蘇辛詞派的發揚又有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詞風對元、明時期詞的創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末著名詞學家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這樣評價劉辰翁的詞風:"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辛棄疾,字稼軒),情辭跌宕似遺山(元好問,字裕之,号遺山)。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蘇轼)。"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四、劉辰翁詞作中蘊含的愛國思想

劉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際,他的詞作常常通過描寫時令相代、景物變遷來寄寓亡國哀思。

他的許多詞中多次描寫元夕、端午、重陽,反複詠歎傷春、惜春、送春之情,這些詞作深切地表達了詞人對故國故土的眷戀之情。

1276年二月臨安陷落,這一年正是農曆丙子年。劉辰翁聞聽此事後,傷感不已,随即寫下長調《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裡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鹹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賦。二人皆北去。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這首長詞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三字開頭,“人間無路”四字寫得悲怆傷心,是詞人内心對南宋滅亡這一既定事實無法接受的真實反映。

“鬥轉城荒”描寫臨安陷落之後城市道出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見來時試燈處”是非常有寓意的句子,因為臨安城失陷于二月,春來時還可見元宵燈景,至三月春歸,南宋已亡,是以詞人才會寫出“不見來時試燈處”,上阕寫出臨安失陷後的衰敗景象及詞人的感受。

中阕由“春去、誰最苦”的設問開頭,設問句也是過渡,一個“苦”字總寫南宋滅亡後的種種狀況:“箭雁沉邊”,寫被擄北去的南宋君臣,如同被箭射中的大雁,帶着聲聲哀鳴墜落到遙遠的北方,再也不會平安歸來;“梁燕無主”,以“無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梁燕還在,而主人已經不在。

這是詞人用象征的手法寫出了亡國之後極度的失落心情;“杜鵑聲裡長門暮”,寫南宋的都城臨安宮苑凄慘悲涼的景象。中阕将南宋君臣與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國之痛表達的淋漓盡緻。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下阕由“春去尚來否”的設問,暗示南宋大勢已去,恢複無望。劉辰翁借用前人江總和庾信的故事:江總在陳後主時擔任過尚書令,故稱“江令”,陳亡後,他入隋北去。

庾信是南朝梁國官員,曾出使西魏,梁亡後,被西魏扣留在長安,北周代魏,庾信還是被扣留,無法傳回,庾信思念故國心切,寫下了有名的《愁賦》。

劉辰翁借前人江總、庾信的故事自比,來抒寫亡國之痛。詞人此時此刻的憂恨之情與前人相同,是以以“正”字引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賦”兩句。同時,借“蘇堤盡日風和雨”來渲染悲涼的氣氛,全詞詞真意切,寓意深刻,在凄婉哀怨的調子中收尾。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詞作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每一阙用“春去”二字開頭,暗喻南宋滅亡的事實出發,并以此為出發點,從不同方面描寫了南宋滅亡的曆史風貌和詞人的感慨與傷痛。

南宋滅亡的傷痛和詞中的藝術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字飽含詞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對故國的熱愛,詞作很有感染力,讀來令人震撼。

清末詞學家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此詞:“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這樣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因為這首詞中包含了太多詞人的情感。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五、每逢佳節,格外思念故國

宋、元易代,成了詞人難以忘卻的紀念,他的詞作也深深地刻上了時代的烙印,作為前朝遺民,每逢佳節,這種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尤為濃烈。

在上元節的夜裡,詞人看到臨安城裡街道上行人稀少,不由得想起往日臨安城的繁華來。也引起了詞人的亡國之恨和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他寫下了《憶秦娥》: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别,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小序寫出了這首詞作的背景。舊俗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晚上張燈結彩,供人們通宵觀賞,是以上元燈節也稱“燒燈節”。

上阕寫上元節前夕臨安城裡街道上行人稀少,觸發了詞人内心的情感:南宋都城臨安,往昔的上元節人們通宵達旦的賞燈,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這是詞人記憶猶新的,如今的上元節風雪交加,行人稀少,故都内外,今非昔比,一片蒼涼衰敗的景象。

詞人起筆,就以往昔臨安城燒燈節的通宵達旦、繁華歡樂與現實中的風雪酷寒、無限凄涼進行強烈的對比。

“風和雪”是作者的一語雙關,既是自然景象的實寫,也是對江山易主的真實寫照,更是詞人兩種情感的強烈碰撞,一腔亡國之痛與對故國的深深懷念在字裡行間奔湧而出,詞句充滿了悲涼凄怆的情調。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詞人觸景生情,下阕直抒胸臆,人生苦短已經是很悲痛的事情了,偏偏又遭遇國破家亡、生離死别的傷痛。江山易主,明月如故,詞人也隻能對明月寄情了,隻能借明月寄懷故國了。

明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這兩句對仗工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明月的善解人意和詞人的傷痛之情交織起來了,詞作意境愈發蒼涼。

《憶秦娥》上片寫景,描寫臨安城元宵之夜風雪交加行人稀少的凄涼景象;下片抒情,抒發詞人懷念故國的悲苦心情,辭情哀苦,音調悲怆。《憶秦娥》展現了詞人傷痛的心情,也将詞人對故國的忠貞與懷念表達地淋漓盡緻。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再如這首《永遇樂·璧月初晴》,同樣表達了詞人在上元佳節對故國的深深懷念之情。這首詞作于1278年,在詞前還有一段小序,劉辰翁曾在1275年讀過李清照的《永遇樂》。

詞人有感于感于李清照的身世,對比當下時局,也是往事不堪回首,于是寫下了這首腔調悲苦的《永遇樂·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缃帙流離,風鬓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詞前小序寫道:“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辄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上阕開頭三句寫景,一幅月明雲淡、景色宜人的暮雨黃昏畫面。接着再寫臨安宮苑,湖堤天氣,寒暖适宜。字面看似寫景,其實是詞人的惜春傷春與對故國淪陷的傷痛之情。接下來三句寫香陌華燈的熱鬧美麗,這是反襯的寫法。

上阕最後“誰知道”二句,在“斷煙禁夜”氣氛中“滿城似愁風雨”。這裡是以景物作比喻,臨安已淪陷,江山易主,詞人内心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也一時無法适應新的時局,這是詞人真實情感的流露。

下阕開頭三句承接上阕,是詞人對往事的回憶。“宣和舊日”指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汴京的繁華盛況。“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此句寫宋室雖然南渡,但臨安城的繁華就像當年的汴梁一樣,詞人在感歎故國的繁華之餘,又包含着對故國淪陷的感歎。

李清照在《永遇樂》中有這樣的詞句:“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鬓,怕見夜間出去。”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此處劉辰翁追憶了李易安(李清照)的身世:記述李清照收藏的書籍在南渡時“缃帙流離”,三五月明時(農曆正月十五日)的感懷,李清照的《永遇樂》寫得凄苦之至,讀來令人歎息不已。劉辰翁用自比李清照身世的方式,寫出了這首“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的《永遇樂》。

“江南無路”指江南大片土地已淪陷。接着詞人用反問“此苦又誰知否?”寫戰亂流離之苦,此處詞人筆鋒一轉,情感愈加濃烈,愈加深痛,将故國淪陷,詞人無家可歸的苦情推向高潮。

“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在陣陣鼓聲中,更加襯托出詞人的悲涼,也表達出詞人此刻對故國淪陷的無可奈何之歎。這三句又照應李清照《永遇樂》中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劉辰翁寫在元宵節的詞作有着深沉的寄托,真實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際的時代風貌和對南宋滅亡的悲傷與哀痛,同時也刻畫了詞人作為前朝遺民的的心理。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六、對親人的思念

劉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作于中秋佳節之際,詞人因為思念親人,回憶以往中秋佳節的團圓時刻,創作了這首詞,詞中也顯示出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樯,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鹭。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詞的上阕寫景,描寫了中秋月夜,在寫景中又回憶去年中秋節的事情,情景交融。上片以“吹箫人去”四字開頭,點明今年的中秋節親人們沒有團聚在一起。“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庭院中桂樹的影子在明月之下婆娑搖擺,而詞人卻是對月獨酌。

中秋夜,月圓人離,不免令人傷懷,詞人不由得回憶起去年中秋節的歡樂時刻來,去年中秋節,親人們團聚在一起,他們曾蕩舟江上,彼此還賦詩寄興。

下片抒情,“情知道、明年何處”,詞人又今年親人的無法團聚聯想到明年到何處,明年的中秋節又會是什麼樣的呢?詞人又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這也使作者陷入了沉思。詞作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渴盼。

詞作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中秋夜晚進行描描寫,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這也是詞人對朝代更疊之後,個人身世飄零的傷痛與感慨。

南宋詞壇的頂流詞人是誰?不妨一讀劉辰翁

小結

劉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際,他的愛國詞則主要寫于宋亡之後,這些有着強烈愛國情懷詞作更多地流露出一種對故國的眷念與哀思。

在詞作藝術表現上,劉辰翁善于運用中鋒突進的手法來表現自己奔放的感情,這種寫作書法情真意切,真摯自然,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詞作在沉痛悲苦中有流露出激越的豪放之氣,長調《蘭陵王·丙子送春》就是劉辰翁豪放詞中的代表作品。

劉辰翁作為蘇辛詞派的接力者,将詞作的豪放之風延續到了元初。宋亡之後,劉辰翁拒絕出仕的機會,他以南宋遺民身份自居,因為他對南宋故國有着強烈的熱愛之情,這在他晚年的詞作中有着如實地反映。1297年,詞人66歲,這一年他帶着對故國深深的思念離開了人世。

他的詞作因為強烈的愛國情懷而自成一家。正如《元史》中記載的元代學者吳澄評論劉辰翁時說的那樣:“吳澄評其父子之文,謂辰翁奇詭變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