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姘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如是说到,他用宋词来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论断。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优秀代表,豪放和婉约就像两朵绽放的鲜花一样,灿烂而夺目。宋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宋代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人。

北宋词人如“奉圣旨填词”的柳永、晏氏父子(晏殊、晏几道)、“红杏尚书”宋祁、一代宗师欧阳修、苏轼和他的学生(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李之仪等;南宋词人如李清照、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吴文英、姜夔、蒋捷等。

不胜枚举的词人和他们精彩纷呈的词作将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一代代优秀的词人脱颖而出,为宋词进入文学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其中豪放词更是在苏轼的笔锋下达到了高峰,苏轼之后的辛弃疾秉承了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又将豪放词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论述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特点时,说了以下三点: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苏东坡的词首开豪放派风格,刘辰翁首次将苏轼在词学上的贡献(豪放词的开创与题材的拓展)构建成理论体系。

“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刘辰翁对苏轼词风和文学特点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独具风格。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辛弃疾前面,这样作词用句,必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等到了辛弃疾,他的词作风格横竖自由、放纵随意,好像禅宗当头棒喝,不管怎么说都对。又好像笳声悲切万鼓齐鸣,一生不平抑郁的事情都花在了饮酒当中,只觉得酣畅淋漓,宾主都是欢喜痛快,谈论不休。作词到了这种境界地步也算达到顶峰了。

刘辰翁从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苏辛词的特点,是非常精准的评论。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刘辰翁所具备的词学理论与渊博的知识,刘辰翁为什么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呢?这与刘辰翁生活的时代和学习的环境是有密切关联的。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一、刘辰翁的学习环境和其人

刘辰翁何以会对苏辛词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原因之一就是他是苏辛词派的接力者,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词学评论家和文学家。

刘辰翁生活在宋末元初之际,《新元史·文苑上》中有关于他的简单传记:

刘辰翁,字会孟,吉安庐陵人,宋太学生。廷试言:“济王无后,可悯。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忤贾似道,置丙等。宋亡,不仕。著有《须溪文集》,子尚友,亦能文。吴澄评其父子之文,谓辰翁奇诡变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刘辰翁,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刘辰翁在词作《百字令》中写道:“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

刘辰翁出生在江西吉安,江西的学术文化在北宋就非常兴盛,人才荟萃,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江西诗派”就是在江西孕育发展起来的,江西的文化教育氛围相当浓厚。刘辰翁生活的南宋时代,正是江西文化教育事业兴盛的时代。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到了南宋,江西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尤其是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氏兄弟在江西上饶市信州铅(yán)山鹅湖书院会面,双方辩论学术问题,使鹅湖书院声名鹊起。

南宋学者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写道:“抚州故名郡,至本朝而尤号人物渊薮(sǒu)。德业如晏元献,文章如王荆公,曾南丰,儒学行谊如陆象山兄弟一门之盛。其余彬彬辈出,几不容伛(yǔ)指。”

《黄氏日抄》中提到的几位名人都是江西抚州人,晏殊,字元献,江西抚州临川人;王安石,江西新干县人;曾巩,江西南丰县人;陆象先、陆九渊兄弟是江西金溪县人。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南宋著名文学家叶适在《水心文集》中就说到:“初渡江时,上饶号称贤俊所聚,义理之宅,如汉许下、晋会稽焉。”

因为江西有鄱阳湖平原,经济在当时是很发达的。自宋室南渡以来,大量的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名人汇集在江西 。

淳熙六年,朱熹利用自己知南康军的机会,在庐山重修了白鹿洞书院,传道授业,广收门徒,也使江西的教育文化事业兴盛一时。此外,还有如杨万里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江西籍。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受朱熹的影响,他的学生江万里于1241年在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和赣州(萍乡市)宗濂书院。

因为有着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刘辰翁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了优良的教育机会,获取了渊博的知识。而且他还拜大学者江万里为师,在江万里的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学习,得到江万里的指点和教诲。

刘辰翁在书院学习的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后来的生活经历都与书院有着很大的关系。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二、进士及第,与权臣不和

刘辰翁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考中进士,随后在在朝廷上由宋理宗亲自策问的考试(廷试)中,说出了“济王无后,可悯。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的话。

这些话引起了当时宰相贾似道的不满,因而被评为丙等,刘辰翁自觉在朝廷无法施展才华,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请出为江西九江濂溪书院山长。

濂溪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之地,在北宋是周敦颐讲学的地方。刘辰翁在濂溪书院期间,招收学生,讲授学业,传播知识,这样举动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景定五年(1264年),刘辰翁应江万里邀请,入福建转运司幕府。不久,他又追随江万里入福建安抚司幕府。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刘辰翁为临安府教授。

咸淳四年,刘辰翁入江东转运司幕。咸淳五年(1269年),刘辰翁在担任中书省架阁期间,他的母亲去世,便回家丁忧。

刘辰翁忧国忧民,政见多与贾似道不和,他对贾似道的专权误国甚为不满,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贾似道主政期间,他拒绝出仕,一直在家乡讲学。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五月,丞相陈宜中举荐刘辰翁居史馆,刘辰翁辞而不赴。从这一点上来说,刘辰翁是一个有着耿直性格的人。

1275年十月,刘辰翁被朝廷授予太学博士一职,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文天祥起兵抗元之时,刘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宋亡以后,刘辰翁回乡隐居,定居于须溪之畔,并自号“须溪先生”。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人,从此再也没有踏入仕途。一直在家乡埋头著书,讲授学业,钻研学问,以此终老。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刘辰翁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子刘将孙将他的作品编为《须溪先生全集》。

刘辰翁现存作品共计812篇,其中词就有358篇,这一数量仅为最初《须溪先生全集》版本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也能看出刘辰翁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将他称为词人更确切一些。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三、刘辰翁词风特点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了南宋最终被元朝所取代的事实。

作为南宋遗民,他的词作中的爱国思想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接力者。

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与苏辛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词作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他的词作兼熔苏辛,扬其之长,既有对苏辛词派的发扬又有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词风对元、明时期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末著名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这样评价刘辰翁的词风:"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辛弃疾,字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苏轼)。"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四、刘辰翁词作中蕴含的爱国思想

刘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他的词作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

他的许多词中多次描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咏叹伤春、惜春、送春之情,这些词作深切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故土的眷恋之情。

1276年二月临安陷落,这一年正是农历丙子年。刘辰翁闻听此事后,伤感不已,随即写下长调《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这首长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三字开头,“人间无路”四字写得悲怆伤心,是词人内心对南宋灭亡这一既定事实无法接受的真实反映。

“斗转城荒”描写临安陷落之后城市道出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见来时试灯处”是非常有寓意的句子,因为临安城失陷于二月,春来时还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南宋已亡,所以词人才会写出“不见来时试灯处”,上阕写出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

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开头,设问句也是过渡,一个“苦”字总写南宋灭亡后的种种状况:“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南宋君臣,如同被箭射中的大雁,带着声声哀鸣坠落到遥远的北方,再也不会平安归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梁燕还在,而主人已经不在。

这是词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亡国之后极度的失落心情;“杜鹃声里长门暮”,写南宋的都城临安宫苑凄惨悲凉的景象。中阕将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表达的淋漓尽致。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南宋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刘辰翁借用前人江总和庾信的故事:江总在陈后主时担任过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

庾信是南朝梁国官员,曾出使西魏,梁亡后,被西魏扣留在长安,北周代魏,庾信还是被扣留,无法返回,庾信思念故国心切,写下了有名的《愁赋》。

刘辰翁借前人江总、庾信的故事自比,来抒写亡国之痛。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前人相同,因此以“正”字引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句。同时,借“苏堤尽日风和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全词词真意切,寓意深刻,在凄婉哀怨的调子中收尾。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词作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每一阙用“春去”二字开头,暗喻南宋灭亡的事实出发,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不同方面描写了南宋灭亡的历史风貌和词人的感慨与伤痛。

南宋灭亡的伤痛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字饱含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对故国的热爱,词作很有感染力,读来令人震撼。

清末词学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这样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因为这首词中包含了太多词人的情感。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五、每逢佳节,格外思念故国

宋、元易代,成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纪念,他的词作也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作为前朝遗民,每逢佳节,这种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尤为浓烈。

在上元节的夜里,词人看到临安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不由得想起往日临安城的繁华来。也引起了词人的亡国之恨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他写下了《忆秦娥》: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小序写出了这首词作的背景。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张灯结彩,供人们通宵观赏,所以上元灯节也称“烧灯节”。

上阕写上元节前夕临安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触发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南宋都城临安,往昔的上元节人们通宵达旦的赏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这是词人记忆犹新的,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行人稀少,故都内外,今非昔比,一片苍凉衰败的景象。

词人起笔,就以往昔临安城烧灯节的通宵达旦、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

“风和雪”是作者的一语双关,既是自然景象的实写,也是对江山易主的真实写照,更是词人两种情感的强烈碰撞,一腔亡国之痛与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在字里行间奔涌而出,词句充满了悲凉凄怆的情调。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词人触景生情,下阕直抒胸臆,人生苦短已经是很悲痛的事情了,偏偏又遭遇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伤痛。江山易主,明月如故,词人也只能对明月寄情了,只能借明月寄怀故国了。

明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这两句对仗工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明月的善解人意和词人的伤痛之情交织起来了,词作意境愈发苍凉。

《忆秦娥》上片写景,描写临安城元宵之夜风雪交加行人稀少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抒发词人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辞情哀苦,音调悲怆。《忆秦娥》体现了词人伤痛的心情,也将词人对故国的忠贞与怀念表达地淋漓尽致。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再如这首《永遇乐·璧月初晴》,同样表达了词人在上元佳节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首词作于1278年,在词前还有一段小序,刘辰翁曾在1275年读过李清照的《永遇乐》。

词人有感于感于李清照的身世,对比当下时局,也是往事不堪回首,于是写下了这首腔调悲苦的《永遇乐·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词前小序写道:“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上阕开头三句写景,一幅月明云淡、景色宜人的暮雨黄昏画面。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字面看似写景,其实是词人的惜春伤春与对故国沦陷的伤痛之情。接下来三句写香陌华灯的热闹美丽,这是反衬的写法。

上阕最后“谁知道”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江山易主,词人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时局,这是词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下阕开头三句承接上阕,是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指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此句写宋室虽然南渡,但临安城的繁华就像当年的汴梁一样,词人在感叹故国的繁华之余,又包含着对故国沦陷的感叹。

李清照在《永遇乐》中有这样的词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此处刘辰翁追忆了李易安(李清照)的身世:记述李清照收藏的书籍在南渡时“缃帙流离”,三五月明时(农历正月十五日)的感怀,李清照的《永遇乐》写得凄苦之至,读来令人叹息不已。刘辰翁用自比李清照身世的方式,写出了这首“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的《永遇乐》。

“江南无路”指江南大片土地已沦陷。接着词人用反问“此苦又谁知否?”写战乱流离之苦,此处词人笔锋一转,情感愈加浓烈,愈加深痛,将故国沦陷,词人无家可归的苦情推向高潮。

“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在阵阵鼓声中,更加衬托出词人的悲凉,也表达出词人此刻对故国沦陷的无可奈何之叹。这三句又照应李清照《永遇乐》中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刘辰翁写在元宵节的词作有着深沉的寄托,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对南宋灭亡的悲伤与哀痛,同时也刻画了词人作为前朝遗民的的心理。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六、对亲人的思念

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作于中秋佳节之际,词人因为思念亲人,回忆以往中秋佳节的团圆时刻,创作了这首词,词中也显示出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词的上阕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在写景中又回忆去年中秋节的事情,情景交融。上片以“吹箫人去”四字开头,点明今年的中秋节亲人们没有团聚在一起。“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庭院中桂树的影子在明月之下婆娑摇摆,而词人却是对月独酌。

中秋夜,月圆人离,不免令人伤怀,词人不由得回忆起去年中秋节的欢乐时刻来,去年中秋节,亲人们团聚在一起,他们曾荡舟江上,彼此还赋诗寄兴。

下片抒情,“情知道、明年何处”,词人又今年亲人的无法团聚联想到明年到何处,明年的中秋节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词人又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这也使作者陷入了沉思。词作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词作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中秋夜晚进行描描写,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这也是词人对朝代更迭之后,个人身世飘零的伤痛与感慨。

南宋词坛的顶流词人是谁?不妨一读刘辰翁

小结

刘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他的爱国词则主要写于宋亡之后,这些有着强烈爱国情怀词作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对故国的眷念与哀思。

在词作艺术表现上,刘辰翁善于运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这种写作书法情真意切,真挚自然,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作在沉痛悲苦中有流露出激越的豪放之气,长调《兰陵王·丙子送春》就是刘辰翁豪放词中的代表作品。

刘辰翁作为苏辛词派的接力者,将词作的豪放之风延续到了元初。宋亡之后,刘辰翁拒绝出仕的机会,他以南宋遗民身份自居,因为他对南宋故国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这在他晚年的词作中有着如实地反映。1297年,词人66岁,这一年他带着对故国深深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他的词作因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自成一家。正如《元史》中记载的元代学者吴澄评论刘辰翁时说的那样:“吴澄评其父子之文,谓辰翁奇诡变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