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12集纪录片《鲜生史》选取中国历史上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等四位“先生”为记录对象,

瞄准了他们笔下的美食,并以美食为媒介,

讲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的为人、为文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与他人、与社会、与地域、与时代的交集。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大师笔下的美食,更是让我们重识了美食里不一样的“先生”人格及人生风貌。

烟火人间,美食饕餮。

时空穿越,大师心迹。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美食地图

从故乡出发的美食旅程

《鲜生史》中的四位“先生”一生走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很多令他们魂牵梦绕的美食。

他们美食旅程出发的第一站,莫过于故乡。

鲁迅喜好醉虾、鱼圆、茴香豆、干菜、酱菜等故乡美食。

曹雪芹生在金陵,在金陵的富贵大家庭里度过了童年,便对昔日金陵今天南京的鸭子系列美食情有独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有些“先生”则将故乡美食带到外地,或者到外地去演绎故乡美食的味道。

苏轼一生被贬黜很多,这位“文界老饕”一到贬谪地,便因地制宜地“发明”美食;

酷爱吃鱼的白居易外放苏州时便吃上了生鱼片。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鲜生史》的导演,跟随“先生”们的人生足迹及其美食旅程,活脱脱地为大师们绘就了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图。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美食性格

美食家的爱好与个性

纪录片《鲜生史》呈现了“先生”们对于食物的爱好及其特别之处。

鲁迅爱吃甜食。因为这个嗜好,便要经常看牙医。

不过,每次看完牙医的鲁迅,总要买几块甜食作为自己的奖赏。

从鲁迅对某些类型食物的执着,纪录片导演找到了他作为文坛斗士的性格缘由。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苏轼豁达、从不孤独的性格,纪录片也从其一生的美食爱好窥到了一二。

苏轼为官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海岛上的儋州,但一道烤生蚝的美食就让他将烦恼抛之脑后。

他还专门写文章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美食文学

字里行间的色香味

文学大师们不仅喜爱美食,还喜欢把美食写进诗词里、小说中,有时干脆以日记、杂记的方式专门记载下来,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视到“先生”们的美食心路。

白居易最爱喝酒、弹琴和作诗,自称“醉吟先生”。

他在贬谪地忠州,开始疯狂抱怨的写诗模式,不过好在当地盛产竹笋,这是白居易在京城想吃却难以吃到的食物,于是他写诗赞道:

“紫箨坼故锦,素股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食笋竟然胜过吃肉,可见白居易对这道美食的喜爱程度。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很多的美食,其中有一道主食是晴雯喜欢吃的豆腐皮包的包子,今人便命名为“晴雯包”。

一道美食,就这样把虚拟艺术世界与烟火人间的生活打通了。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鲁迅把美食记在日记中,还特别撰写文章来描摹他喜爱的美食。

纪录片选取他的《零食》中的一些文字:

“只要胃口好,可以从早上直吃到半夜,但胃口不好也不妨,因为这又不比肥鱼大肉,分量原是很少的,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

此时的纪录片运用了第一人称的配音方式,让鲁迅用绍兴腔诉说吃零食的好,美食与“先生”的心境一下子就这样澄明了。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通过美食,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先生”;

通过“先生”笔下的美食文字,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先生”们对美食、对文学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美食叙事

三条线、三种人称与时空穿越

纪录片《鲜生史》的美食叙事方式颇有创新之举。

在常规的纪录片制作中,单线叙事较多,间或有双线。

但《鲜生史》以文人、厨师、食客三条线展开叙事。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鲜生史》以文学大师们的美食心路为主线,

先是从讲述过去时的“先生”如何喜爱美食,形诸笔端,把美食写进诗词、小说或日记里,然后对大厨烹制的美食佳肴作出点评,最后纪录片还回到文学大师那里,有针对性地点明主题。

第二条线则是将大师们念兹在兹的美食做出来。

做美食者,有普通的人,更多的是大厨。

这一条线,主要向观众叙述美食是如何炼成的,并向人们展现美妙绚丽的食物成品。

第三条线则是当下现实中的食客大快朵颐的情形,凸显美食受到人们追捧的现实效果。

一道美食形成一个板块,每个板块里三条叙事线索逻辑顺序明确,交织混融,切换自然。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纪录片中三种人称的并用也是一个不小的创新。

纪录片中将第三人称用于对历史上“先生”们的人生经历、美食爱好的介绍,有时还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之中,探析大师们对于美食的所思所感。

第三人称对于美食的解说,显得客观、地道,富有意趣。

在信件、日记等私人化文字引用之时,纪录片《鲜生史》常常使用第一人称进行配音,以达到还原真实的目的。

此外,《鲜生史》极有新意地运用了第二人称视角。

比如,萨其马做出来之后,第二人称的鲁迅跳将出来,用绍兴话说:“这萨其马,要是给我的牙医尝一尝,他应该就会理解我了吧。”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第二人称与时空穿越合用,这些文学大师们从历史中跳将出来,对当下现实中的美食做出各式各样或称赞、或羡慕、或幽默、或疑问的评点,

一洗大师们作为历史人物的平面、单调印象,而彰显了他们调皮的,搞笑的,风趣的,可爱的另一面。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该纪录片的解说用语将历史与当下进行比附与混用。

比如,纪录片说,“在九百多年前,东坡先生就早已知道,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套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古人。

诙谐的调侃之词,令观众心领神会,陡增几分贴近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鲜生史》中三条叙事线索、三种人称与时空穿越的手法并用,加上混搭拼贴的语词,使得本片脉络交叠隐现,叙事跳脱自然,风格斑斓。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央视剧评|《鲜生史》:先生笔下的美食,美食之于先生

没有一个人真能时空穿越,而美食可以,记录美食的文字可以,于是连同写这些文字的人也就可以了。

《鲜生史》呈现了“先生”笔下的美食和美食里的“先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鲜生史”。

评论员 陈立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