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從來不給兒子獎勵,但兒子門門功課100分,鼓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我從來不會對兒子說“隻要你考得好,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類的話,因為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本質上是賄賂孩子,把原本孩子應該做到事情變成了家長的事情,雖然獎勵一開始會有作用,但如果家長了解德西效應,家長就不會給孩子獎勵了。

我從來不給兒子獎勵,但兒子門門功課100分,鼓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實驗,他随即抽調一些學生去單獨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開始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當實驗進行到一定時間,一部分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能得到1美元的獎勵,另一部分學生依然沒有獎勵;

最後在休息時間時,研究人員發現一直沒有獎勵的學生,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的興趣,會在休息時間繼續解題,而有獎勵的那部分學生在休息時間很少繼續解題。

德西效應告訴我們,當孩子内心對一件事情沒有興趣時,一味的獎勵隻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交換行為,澳洲心理學博士博森曾指出,物質獎勵會使孩子逐漸學會,不論父母要求自己做什麼,都必須提供獎勵,即使是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沒有獎勵就沒有動力。

我從來不給兒子獎勵,但兒子門門功課100分,鼓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的故事

曾經一個村裡一位老人在休養,但附近卻住着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

孩子們已經習慣于擷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最後孩子再也不去吵鬧了。小孩不再去吵鬧就是因為小孩把吵鬧行為和自己利益挂起鈎來了,沒有獎勵就不會想吵了。

我從來不給兒子獎勵,但兒子門門功課100分,鼓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表揚比鼓勵更有效果

為什麼,我沒有獎勵過兒子,但兒子學習依然很積極,門門功課考一百分呢?那是因為相比獎勵,我更喜歡用表揚,獎勵和表揚都是鼓勵孩子的手段,但獎勵會讓孩子覺得事情是家長的,而表揚則會讓孩子有自我認同感,當做一件事被表揚時是發自内心的得到激勵,這種激勵會有持續的效果。

當然你會說,你也表揚孩子,但沒效果,可能你沒掌握正确的表揚方法,我在這裡分享表揚孩子的一套公式:陳述事實-表達感受-表達期望。

當孩子有對的或好的行為時,家長需明确告訴他,什麼地方做對了,什麼行為值得肯定和欣賞,而不是用“你好厲害”,“真棒”來敷衍孩子,同時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比如自己很欣慰,希望孩子下次可以做到更好。

我從來不給兒子獎勵,但兒子門門功課100分,鼓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

-------

你好,我是晨曦,愛談一些育兒的内容,如果你對此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