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我們常常會在公衆場合,看到一些孩子“不講道理”,比如在超市要買玩具,父母不給買,孩子就會用哭鬧表示自己的不滿。除此之外,在外面玩耍的時候,自己的孩子會和别的孩子搶玩具,通過這個時候,孩子的家長就會在旁邊指責孩子,不讓孩子在大衆面前丢自己的臉,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教養”。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和過去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家庭的父母為了賺錢,就隻能把孩子放在家裡,自己則出門上班。但是每次父母回來的時候,孩子對父母并不是親昵,而是發脾氣,撒氣。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通常就會反駁父母,或者無視父母。父母提的建議,也是不屑一顧。

問題真的出在身上嗎?這些孩子真的是“沒教養”嗎?事實上,孩子的這些行為,很有可能是缺愛的表現,“沒教養”隻是家長的誤解而已。這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講道理”。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長期缺愛的孩子,有可能是長期被父母忽視,而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引起父母重視,才會用一些極端行為來博取父母的愛。他們内心其實非常在乎父母的關愛,但是又不會表達,隻能用這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很多缺愛的孩子,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内心不夠強大,通常在人際交往中會自卑,孤僻。在公衆場合會唯唯諾諾,不敢大聲說話。

“讨好型”性格,缺愛的孩子也會經常出現的。他們通常對别人的要求來者不拒,不會拒絕别人的要求,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喜歡從别人滿足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感。缺愛的孩子缺乏争搶的意識,不能勇于表現自己,每次都是跟随别人後面,對于不公平的對待,也隻有妥協。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常常會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反複提到這個詞。很多孩子有這樣的經曆,在考試成績比平時好一些的時候,就會想馬上回去告訴父母,想得到父母的稱贊。

當滿心歡喜的回到家裡之後,沒有得到贊美,反而是詢問别人家的孩子考試成績,而孩子考試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的時候,父母還會冷嘲熱諷。這種時候,孩子就會自信心受挫折,在以後的考試中,也不會繼續努力,因為即使有了好的成績,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父母這種做法對孩子并不好,這樣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做一件事情沒有動力,進而也不會有更大的進步。毫不誇張的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是以父母的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很多父母也存在錯誤的認知,覺得自己都是對的,自己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關于家庭生活中,任何規則都是父母制定的,而孩子隻能無條件服從。事實上,這種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父母不尊重孩子,就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教育,會經常否定孩子的想法,忽視孩子的感受。無視孩子需求。嚴重的行為,還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任意對待孩子。經常在語言上嘲諷孩子,甚至還會對孩子拳打腳踢。這些行為都違背了孩子自尊,獨立的需求,這些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長期處于這種生長環境的孩子,必然也會不尊重父母。這也是頂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裡這些“沒教養的行為”。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缺愛的表現,卻往往被家長誤解為“沒教養”

孩子雖然是父母帶來這個世界的,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内心渴望父母更多的關愛,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善意。家長在這種時候,要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愛與尊重都是互相的,父母如果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孩子也會給父母多一點尊重。父母不能一味的在武力上打壓孩子,隻會适得其反。要和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滿足孩子情感需求。

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是長遠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也就是覺得自己還未完全成熟。懷孕生子不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可以一勞永逸了。孩子的長大,不僅需要提供他們生存的物質,而在孩子行為上,有引導作用。

很多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想要他們成為怎樣的人,就需要給他們樣的教育方式。是以,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