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誤會了歐美的素質教育

每次回國,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年輕的父母帶着四五歲的孩子出來聚會,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到處亂跑,大聲喧嘩,父母都會對我讪讪一笑:“我們現在也學歐美國家,讓孩子自由發展,少點規矩,多點個性。”

有的孩子已經十三四歲,在聚會場合,父母還要督促他們問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會的活動,自己玩手機,父母此時也會對我說:“我們家很民主的,用歐美素質教育的方式帶孩子,多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少幹涉他。”

這種論調讓我很困惑: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身上,我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到;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連打招呼都還要父母教。這些孩子都不具備正常的交流能力,談何“素質”呢?

大家都知道荷蘭是個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可其幼齡教育裡面首先教的是規矩,以及對規則和權威的服從。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沒有尊重和互相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禮。講言論自由,也要在沒有歧視和尊重他人情感的前提下。

荷蘭老師不會姑息無理地發洩情緒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媽媽也要“教育訓練上崗”。

孩子的社交素質,可以通過和大人平等聊天訓練起來。

再說說孩子的社交素質。歐洲是一個非常重視社交禮儀和互相交流的地方。在一個家庭聚會裡,孩子被教導要積極參與和融入交流,而當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顧地玩手機是不被允許的。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認識的擁有跨國婚姻和戀愛關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蘭人的家規太多太嚴。很多荷蘭爸爸和中國媽媽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認為孩子應該關上電視機,專心和父母共進晚餐;孩子吃完飯沒經過允許不能離席;孩子對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媽媽覺得吃個飯随意就好,家裡要那麼多規矩幹嗎,孩子有個氣兒不跟我們撒跟誰撒啊。爸爸認為,全家過聖誕節,就算聖誕前夜沒睡好,也必須要早起吃家庭傳統的聖誕早餐。媽媽則說,讓孩子多睡一會兒,吃個飯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歐美人的孩子,不是像中國人想象的那樣漫無邊際地“自由發展”。

其實,我們中國家庭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養方式,并同時養成一種對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對自律和公衆責任感的培養。想想看,在一個社交場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自我限制力嗎?而這種能力是從一點一滴開始養成的。

是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備一些基本的禮儀和限制力,不要再說“那是歐美的自由和素質”。這樣的孩子在歐美肯定會被邊緣化,無法受到歡迎。

素質,不是歐美才有,一些價值觀和素養是全球共通的。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質教育。

(責任編輯:李東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