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眼看冬奧|做好曆史文化保護 煥發北京新魅力

天眼看冬奧|做好曆史文化保護 煥發北京新魅力

2月13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召開北京曆史文化保護專場新聞釋出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海澱區、北京市石景山區、北京市延慶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

天眼看冬奧|做好曆史文化保護 煥發北京新魅力

新聞釋出會現場(圖檔來源2022北京新聞中心)

在釋出會上記者了解到,北京市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統籌做好曆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讓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煥發了新的魅力,特别是冬奧會的舉辦,北京向世界打開了感覺中國文化的新視窗。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曆史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産7處,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登入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進入“十四五”時期,首都文物事業發展迎來新的曆史機遇,人民群衆對文物賦彩美好生活充滿殷切期待,北京将全面推進新時代文物事業發展,更好地統籌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遺産“金名片”。

近年來,北京市高标準推進了《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成功舉辦亞洲文化遺産保護對話會、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城市曆史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題邊會,持續擴大中軸線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且聯合市發改委、市教委等34家部門(機關),積極開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幹意見》等規劃、檔案編制工作。重點打造了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啟動了全市革命文物資源底數和保護狀況專項調查,正式釋出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和第一批革命紀念館名單。考古工作和大遺址保護取得新進展,成功舉辦首屆北京公衆考古季,打造北京公衆考古季品牌。

此外,北京有着3千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豐厚的曆史傳統積澱了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提升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水準,北京市積極鼓勵社會參與,發揮首都高校的學術資源優勢,委托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院校,幫助教育訓練全國和京津冀非遺傳承人1140人。

為推動非遺保護與旅遊雙向賦能,北京市還組織旅遊企業、旅遊院校共同設計“北京中軸線非遺之旅”,支援老字号培育非遺“北京禮物”品牌,鼓勵北京琺琅廠、老舍茶館等企業建設非遺旅遊體驗基地。

為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聯合中國銀行、中央美院設計推出全國首套北京非遺主題系列銀行卡,其中由平劇砌末虎頭盾為原型的銀行卡,在虎年受到年輕人熱烈追捧,充分展示了社會參與的能量和傳統文化的永久魅力。

據悉,北京鼓勵和支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群、進鄉村、進景區等活動,舉辦大運河沿線8省市“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京津冀非遺聯展”“北京非遺緻敬百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主題宣傳展示活動,抓住冬奧會契機推廣北京非遺體驗,推出冬奧會和長城主題的非遺旅遊線路,為市民提供暢享冬奧和冬季休閑遊的應季選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葉梅

編輯 胡岚

編審 王璐瑤 施昱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