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後留守兒童雖讓人心疼,比起他們,另一類兒童更需關注卻被忽視

文|秘籍君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我搬起磚就得放下你,抱起你就搬不了磚”。

這話道出了外出工作的父母群體的心酸,也讓我們對他們的孩子——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生活的留守兒童充滿了憐惜和心疼。

尤其是現在春節快要過完,在外打工的父母好容易回家過個年,又要陸陸續續外出,家裡的孩子該有多不舍!看着孩子望着父母離去後的痛哭與不舍,誰不是眼睛發酸心發痛呢?

年後留守兒童雖讓人心疼,比起他們,另一類兒童更需關注卻被忽視

不過,春節後的留守兒童雖讓人心疼,但比起他們,另一類兒童更需要關注,卻常常被忽視。那就是“回流”兒童。

◆什麼是“回流”兒童?

“回流”兒童指的是曾經和父母一起有過在城市裡生活居住甚至求學的經曆,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從城市回到農村老家開始生活。

這些回流兒童有的是雖然回了老家,但是和父母一起回來的,當然也有更多是和父母分開,自己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

這樣的兒童比起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會遭遇更多問題,卻往往被忽視。

年後留守兒童雖讓人心疼,比起他們,另一類兒童更需關注卻被忽視

◆“回流”兒童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2020年,《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中,有關于“回流兒童”的相關研究。報告中說,回流兒童與非回流兒童相比,抑郁的風險在60%左右,而且也更容易受到校園霸淩,情緒問題也會更嚴重。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城市裡待得時間久了,回到農村老家後融入不進去,容易受同齡人之間的排擠和孤立。

首先是語言不通。國小時期的孩子很容易排外,長得胖了,或者跟自己說的方言不一樣了,就容易被認為是異類而遭到排擠。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上國小的時候,村裡的孩子幾乎都是同一個姓,而且都是漢族。但班上有個小男孩,因為姓氏和我們不一樣,而且聽說是回族,就被同學們叫做“外路闆子”。有些同學還會翻出他的作業本,把他的名字抹黑。更有甚的,還會拿他“不能吃豬肉”的禁忌開玩笑。

要知道,他可不是外來人員,他父母也已經在我們那裡定居很多年,孩子尚且受到如此對待。可想而知,當一個不會說當地方言的孩子“從天而降”到班級裡,行為做事都跟班上的孩子不一樣時,同學們的排斥會有多強。

“回流兒童”面臨的其它問題,比如父母陪伴缺失、感情溫暖缺失等,就跟留守兒童一樣了。

年後留守兒童雖讓人心疼,比起他們,另一類兒童更需關注卻被忽視

◆如何幫助“回流”兒童更快融入?

我建議父母在準備回老家之前,要先給孩子一段适應時間。比如父母兩人在家裡就開始說當地方言,讓孩子聽了有親切感,最好也能學會。這樣,語言一通,孩子在同齡人中間被孤立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此外,想要幫助孩子更快适應新環境,最好以給孩子找朋友作為切入口。朋友是幫助孩子克服孤獨并且能夠融入集體的最佳助力。如果孩子的同班同學中有離自己家比較近的,父母可以先創造條件,約同學來家裡做客,讓孩子跟同學在周末和節假日的時候多多熟悉。

孩子隻要在班裡或者當地交到了第一個朋友,交第二個第三個朋友也就更容易,也就能更好地适應環境了。

進階育嬰師,心理咨詢師。懂養育懂心理,也關注寶媽自我成長和家庭經營,力當媽媽們的貼心人。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