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長三角|正月裡,長三角有條“船兒”飄蕩在地上而不是水中

我@長三角|正月裡,長三角有條“船兒”飄蕩在地上而不是水中

盧炳根

舞旱船、唱船歌,别緻的民俗存在于很多人的記憶中,如今正慢慢複蘇。

在長三角,從新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有一種别緻的“舞蹈”,存在于很多人的記憶中,如今正慢慢複蘇。

旱船舞,舊稱“舞龍船”“彩船”“花龍船”“八仙船”等,是民間鬧新春、喜慶豐收的傳統娛樂活動,在滬蘇浙皖部分地區廣為流傳。主要在新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時間内進行活動。農村有 “二月二,龍擡頭”之說,傳說這一天要将旱船歸還給王母娘娘,此時要把紮制的旱船燒掉,稱為“化船”。

,時長00:15

我故鄉梅溪的旱船舞,已被列入省級非遺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我兒時在正月裡常見的旱船舞場景,又清晰浮現在了眼前。每逢旱船舞表演,整個鄉鎮就會沉浸在旱船舞的海洋之中。當年,我這個喜歡熱鬧的少兒,就是一個瘋狂的“追星族”。

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的旱船舞是這樣一幅畫面:

表演前,一般每個村都要先組織一個旱船隊,紮一條船,船用竹條紮成,似船形中間艙為空,由坐船人套入兩手持船,船身用五色彩紙糊上,還繪有圖案,做工十分精緻。成員共有八人――鑼鼓四人;唱船歌的歌手,即“船拐子”兩人;坐船一人;小醜一人。

梅溪旱船活動的形式,主要有“拜門子”和“打坐場”兩種。拜門子,是沿鎮街挨門逐戶、見啥唱啥,以說吉利讨彩的歌詞,預祝主人來年順利發達為主的歌舞。演唱完畢,主人家往往會贈送糖果、紅包,以示謝意。

還記得有一年正月初六,勤誼村(現為梅溪村)的旱船隊在我家店前拜門子,我母親拿了紅包讓我送過去。

打坐場,要在較大的場地上表演,那時經常在我們鎮上的大操場進行。表演中,按時序進行舞蹈動作,有“拜四門”“裡荷花、外荷花”“背纖、放纖”“老龍卧沙灘”“左右散花”等各種曲目。隊形不斷變化,同時演唱各種船歌。

那時鎮附近的幾個大村,都有一支“兵強馬壯”、衣飾精美的旱船隊。在旱船隊中,“船拐子”非常重要,不僅要負責演唱,還要指揮船隊的舞蹈隊形、動作,在對歌比賽中職責重大,直接決定着船隊的輸赢。

旱船歌豐富多彩,傳統套數有數十種之多。歌詞合轍押韻,通俗易懂,有很強的即興性。一人主唱,衆人幫和,穿插舞蹈隊形,觀賞性極強。尤其是那位男扮女裝的小醜,穿紅戴綠,手持芭蕉扇、脖挂大煙壺,“她”會根據曲目内容,配上各種舞蹈動作,或扭腰或翹臀或曲臂,總之千姿百态,衆人忍俊捧腹,頻頻叫好。

表演開始時,鑼鼓咚咚锵锵,鞭炮家家齊放,觀衆熙熙攘攘,有時一唱就是幾個小時,大家唱船歌、慶豐收,祈求來年的好兆頭,一派熱鬧喜慶。唱得好,觀衆還不肯走,你就得繼續唱。要是恰好碰上另一村玩旱船的,那就更有趣了。兩個旱船隊一定要争個高下。更精彩的,是碰到兩個隊實力不分上下,往往從夜裡挑燈唱到天明雞叫,還沒定下輸赢。

舞旱船、唱船歌,不僅是當地主要的娛樂休閑方式之一,更是人們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時光流逝了半個多世紀,随着鄉村傳統文化振興,期待旱船舞這一流傳數百年的傳統文化,又重新“舞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