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家長:别磨磨蹭蹭的,趕緊寫作業!

孩子:······(我行我素,對催促置之不理)

家長:你是不是想要一套樂高?快點完成作業就買給你!

孩子:說話算話!

在“胡蘿蔔”的引誘下,孩子匆匆糊弄着做完了作業,錯誤百出讓家長氣不打一處來。

家長:認真寫了嗎?還想不想買樂高了?重寫!

孩子:不買就不買,不稀罕!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讓你感覺很熟悉?在你憤慨小惡魔太難管教的同時,别人家的“小天使”讓人分外眼紅。

演員海清的孩子蛋妞,不寫完作業不睡覺,高鐵、長途飛機都不能阻礙他完成心中的list,作為媽媽的海清心疼之餘,言語中也透露着自豪。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那麼,是什麼讓孩子之間差異如此之大?

“小天使”和“小惡魔”之間,差的其實就是那個轉換器——内驅力。如果沒有喚醒孩子的内驅力,讓他們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得再多都是越俎代庖。怒其不争的喟歎之餘,家長首先應該明确,内驅力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人生發展?進而反思,自己是否給予了孩子發展内驅力的沃土?

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的直接力量,是個體實作生活目标和職業生涯目标的源動力。在動機支配行動達成目标的過程中,個體會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

丹尼爾·平克在《内在動機:關于人類激勵因素的驚人真相》一書中指出,試圖利用外部獎賞或懲罰威脅來激勵兒童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孩子表現優異的秘密在于激發、保持和發展其内在動機。從學術上來講,内在動機是指個體為了獲得某種内在獎勵(如好奇心、樂趣、自信心、成就感等)而從事某項活動,既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也不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隻是單純地享受從事某項活動所帶來的樂趣,或者把某項活動視為一種探索世界、學習知識和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通俗了解,就是人們常說的“内驅力”。綜合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内驅力通常由以下三要素構成:自主感,希望由自己來主導個人的生活;歸屬感,促成和諧、信任和協作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勝任感,個人有足夠的能力把事情做好,能夠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産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家長希望孩子主動學習,卻往往在日常教導中,存在着打擊孩子積極性、主動性的行為,且不自知。以下在養育過程中常見的錯誤,家長們要留意。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錯誤1:以強權和高壓讓孩子服從

家長不正确影響孩子行為的方式有三種最為常見。 其一,強權要求。動用懲罰、收回特權等威脅手段讓孩子屈從。 其二,撤回關愛。根據孩子的行為來決定自己對孩子的關愛。 其三,強加價值觀。以自己的價值觀培養、要求孩子,卻不解釋緣由。孩子不了解家長看重某些行為的原因,無法将這些價值觀内化并付諸行動。

以制定家規為例,沒有人喜歡無力感,或者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話語權。如果孩子沒有參與制定家規,卻被要求遵守就會非常抵觸。即使在強權要求、撤回關愛等手段下遵從,這種守規也隻是家長在場時的表象,孩子不會長期維系這些規則。當換一種形式,親子雙方共同商讨制定,家長引導孩子樹立正确的價值觀,讓孩子用自己認可的價值觀來規範個人行為時,他們才有守規的動力。價值觀引導作為能夠持久影響孩子的教養模式,能讓他們将自己塑造得更加理想。

錯誤2:通過物質獎勵驅動行為

獎勵和懲罰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例如,為了讓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家長承諾獎勵100元。首次嘗試這樣的做法時,家長會發現孩子确實比以前努力了。但幾周後,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開始下降,甚至會抱怨努力的價值遠不止100元。家長一旦撤銷獎賞,孩子的動力便蕩然無存。另外,外部獎賞還可能催生“過度合理化效應”,孩子做事的内驅力會因為外部獎勵的影響而被削弱,讓出于個人興趣去做的事情,變成了“工作”。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錯誤3:片面強調成績的重要性

強調成績的重要性可以激勵孩子學習,但無法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學習不隻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也是一種享受的過程,隻有體驗到這一點,孩子才能擁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家長應向孩子傳遞一種觀念:人生的成功并非由成績的高低來定義,而是看能否掌握并利用所學所知,讓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好。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志願者服務活動,通過輔導低年級孩子感受利用所學所知幫助他人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習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止步于當下的成績,不斷超越自己。成績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通過體育活動提高運動能力,通過遊戲和聚會提升社交能力,這些對他們同樣重要。家長不可認為愛好和業餘活動是浪費時間并加以阻攔,否則會破壞親子關系。

錯誤4:事無巨細地監管

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會剝奪孩子的自主體驗。當孩子失去自主選擇的機會,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家長制定的目标上,無暇思考個人目标。隻有讓孩子自己規劃個人活動,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才能變得成熟。獨立、有組織能力、能夠對自己負責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在培養獨立性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當他需要支援的時候,家長一直都在。

錯誤5:缺乏“學習型”家庭文化氛圍

孩子是觀察型的學習者,家庭文化氛圍會對他們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學習來說,身教勝于言傳。在學習型的家庭文化氛圍中,看到家長熱愛學習,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當家長展現出終身學習的樂趣,孩子也會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不隻局限于取得優異的成績。

家長這麼做,是在親手毀掉孩子的内驅力!

錯誤6:忽視或否認孩子的努力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不錯的成績後,沒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而是不斷告訴孩子應該更專注、更努力。這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怎樣都無法得到贊許,進而喪失行為動機,甚至認為自己無能。孩子很在意家長的看法,是以,無論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标,當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和積極态度,就要認可他們的努力。這樣,孩子将會産生更持久和更強大的自主性。

錯誤7:忽略不良行為産生的根源

家長通常隻關注孩子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本身,卻沒有深挖産生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問題行為的産生通常有兩個緣由。 一是孩子在學業方面屢遭失敗,産生習得性無助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破罐破摔放棄努力。為此,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二是家長平時很少與孩子溝通,隻有做錯事時才給予關注,孩子為獲得重視而故意做錯事。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平時要多以平和、平等的心态與孩子交流,讓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不斷增強克服困難和應對挫敗感的信心與毅力。

工作壓力大,生活忙碌,家長難免會在教養方式上犯錯,導緻孩子失去學習動力。家長為此深感内疚和不安,不如找出自己的錯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制定補救計劃。為了讓計劃可行、有針對性, 家長可以重點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如何着手激勵孩子?為了達到最佳激勵效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實施補救計劃,将改善親子關系,家長也能看到孩子的真正轉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