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撰文/ 龍詩慧

編輯/ Kilig

設計/ Zoi.

年豐臘雪經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

用“發力與沖刺”來展望2022年的國内車市,應是最好不過。一方面,2022年将承接去年止跌回升局面,繼續走出2020年的疫情和缺芯危機,恢複穩中見長态勢。中汽協預測2022年乘用車,同比增長6.5%,即達到2148.2萬輛。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而另一方面,2022年離國内市場全面電動化的2025年又隻剩3年,燃油車傳統秩序已打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最高在13%左右徘徊,新能源處于剛被大衆接受,但仍未沒固化的階段。壬寅虎年,應該是各家車企搶占賽道、全力沖刺的好年份。

于是乎,從已公布的車企目标來看,2022年同比增長雙位數應該是“标配”,盡管去年完成目标的車企沒多少家,FLAG仍是一面大旗,指引着一年奮鬥的局面。而在其中,誰在“畫餅”?誰顯得保守?誰最順勢而為?我們不妨對比一番。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車企2022年銷量目标一覽表

謀大局者,不懼好高骛遠?

顯然,在車企目标的橫向對比中,比亞迪與奇瑞的目标特别抓人眼球。

尤其是比亞迪年度目标突破100萬輛,增長達60.8%,若順利完成,那麼比亞迪便跻身在吉利之後,在長安、長城前面的第二大自主車企(以2021年銷量作參考),目标可謂相當激進。

當然這一目标建立在去年比亞迪在新能源賽道近乎“狂飙”的成長,根據官方資料顯示,2021年比亞迪累計銷量為73萬輛,同比增長75.4%,而且有着别家車企豔羨不來的比例結構——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高達81.58%,且在供應鍊條上,比亞迪手握晶片半導體、動力電池等兩大新能源車“命脈”。顯然,比亞迪從傳統車企轉型成出行服務提供商的路徑走得更遠,這也使比亞迪最受投資者青睐,成為2021年表現車企股之一。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我們能預計的是,受國補退坡影響,今年比亞迪會迎來一個新能源車銷量小高潮,大熱的DM-i也繼續受市場追捧。但是眼下比亞迪面對困難也不少,年前西安工廠受疫情影響,大熱的宋PLUS DM-i訂單已排到4個月後,刀片電池也多次傳出供不應求情況。在虎年大年初一當天,比亞迪的王朝網和海洋網新能源車型官方指導價上漲,最高漲幅達到7000元,強如比亞迪也受到疫情和供給側上漲影響,再加上今年自主品牌集體上插混車型大年,去年一躍成為家族銷量中堅的DM-i矩陣,能否頂住競争持續大賣,成為目标達成的關鍵,再者,比亞迪高端品牌是否今年内與市場見面,也是值得關注的。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而奇瑞控股集團提出“保150争200萬輛”的目标,增幅達到35%以上,究其底氣,應該去年國内(31.7%)、海外(138%)市場雙大幅增長給的。但如果拆解去年的銷量構成比例,奇瑞在大幅增長的基礎下再迎增長,也是充滿變數,其中内耗一詞再成關鍵争議點,去年主力的奇瑞品牌占據不足70%,高端品牌星途僅占3.8%,而去年才獨立的捷途,則野心不小,除引入源自奇瑞鲲鵬動力打造昆侖架構,還提出挑戰30萬年銷量目标。進取的捷途會不會進一步蠶食奇瑞主力車型的份額?而奇瑞高端化産品序列OMODA,首款車型将于2022年上半年上市,管道、定位和價格是否與星途區隔開,都是今年再下一城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看這三個變量

2022年車市已開局,大家都對今年市場抱以謹慎樂觀的态度。但必須承認的是,今年也承接了自2020年後疫情時代影響車市的不利因素,這幾個大機率而影響經年的潛在變量,依然左右着車企完成目标的大局。

其中最大的變量,便是晶片危機何時得到根本解決。今年初,一位新能源車企内部人士對車厘子坦誠,“晶片慌比國家補貼退坡影響更大”,這還是在晶片荒有所緩解的背景下發出的。誠然,晶片短缺就是一個周期問題,縱使2022年情況得到緩解,仍取決于各個車企解決晶片短缺的能力,目前行業最樂觀的預計,大面積缺芯潮大機率在2022年下半年結束,但個别車企的小幅缺芯仍不時出現。

有資料表明,晶片短缺導緻中國汽車市場總産量削減214.8萬輛,南北大衆、雙田、福特通用甚至特斯拉,都出現因晶片短缺而停工,導緻熱門車當月銷量下滑的情況。

也有晶片慌影響新車傳遞問題,比如岚圖去年隻傳遞0.68萬輛,上市半年的吉利星越L現在還有一批訂單尚未傳遞,去年晶片慌最為短缺時,GS8、影豹等傳祺給予厚望的新車,在4S店連展車都看不到,也進一步擠壓新車的銷情,更遑論極度依賴晶片的“蔚小理”等新勢力了。

這裡就不得不提目标相當激進的吉利汽車和東風集團,畢竟在去年未完成目标的情況下,要實作同比增長24%和25%高增長并非易事。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吉利整體實力非常強,連續五年蟬聯自主品牌銷量冠軍,當然有底氣提出這樣的目标。不過燃油車是吉利的銷量絕對主力,而根據目前的規劃,吉利家族要在今年迅速轉向電動化,挑戰巨大:搭載雷神動力矩陣車型在今年陸續上市,總銷量占比擴大到30-50%;高端純電極氪每月傳遞量穩定在6000輛左右;再者,在規劃中的“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晶片、車載中央處理器晶片”三條産品線全面開花,預計為吉利新車帶來更新一代的智能網聯競争力。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而依賴合資的東風集團,要達成乘用車銷量289.4萬輛的目标同樣難度不小,這裡一看東風本田,二看神龍汽車,三看自家的高端品牌岚圖,三者在去年都受到缺芯的不同程度影響。預計在2022年回暖需要一段過程,但對東風本田來說,經過去年的銷量下滑而來到今年産品大年,如新一代CR-V和XR-V、純電動e:NS1等重磅車型陸續上市,是會在拉動其銷量表現;而去年9月憑借凡爾賽C5X翻身的神龍汽車,月銷量能不能穩定在1月的13000輛數字,成為法系車今年最大的看點。

第二個變量在于自主高端品牌能否告别“雷聲大雨點小”,撐起車企的半壁江山。

這裡一個典型例子是長城汽車,去年也同樣受高端品牌進展不明朗困擾,雖然2021全年銷量增長15%,受晶片影響不突出,但銷量的中堅力量仍然是哈弗品牌,其他子品類還沒成為集團第二發展的動力,除卻歐拉大幅銷量增長140%外,其他品牌表現中規中矩,定位中高端的WEY更成為唯一下滑的品牌,全年5.8萬輛的銷量還不及獨立不滿一年的坦克品牌8.4萬輛。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而長城今年要完成目标,則實際增長要達到驚人的48.32%,但長城手裡并非沒有牌,哈弗H6、歐拉“貓系家族”和長城炮無疑都是中流砥柱,但增量卻要靠WEY、坦克等高端品牌,特别是沙龍機甲龍、DHT混動系統得失成敗,不僅關乎目标完成率,而且事關長城的新能源戰略轉型成功與否。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不僅長城的WEY和沙龍,今年像上汽智己、長安阿維塔、吉利極氪、東風岚圖、北汽極狐等高端新能源品牌,都迎來異常重要的一年,一方面他們要解決品牌認知問題,從特斯拉+“蔚小理”中擺脫出來,那麼銷量才有戲,另一方面,大規模傳遞、市場端争議、差異化競争都将是無可避免的問題,能不能完美解答,注定品牌能走多遠。

而最後一個變量,合資燃油車的增量從哪裡來?

在市場增購和換購成消費主流的背景下,尚未轉型、以燃油車為銷量基本盤的合資車企,今年增量和利潤從哪兒來,應該是每家倚重合資的車企集團都要思考的問題。比如一汽集團的410萬輛任務,拆解成一汽-大衆200萬輛 、一汽豐田100萬輛,而紅旗和奔騰共承擔不過60萬輛。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如果晶片影響逐漸降低,今年一汽-大衆要完成200萬輛總銷量問題不大,畢竟去2021年累計完成185萬輛新車銷售,其中大衆與奧迪品牌加起來就貢獻超過168萬輛車型,這還在其新能源車型銷量一般的情況下,預計南北大衆持續大力度的ALL IN純電動,用新能源矩陣新車拉動新增量,來得比較實際。

而一汽豐田沖擊100萬輛的目标被市場重點關注,其實要不是去年晶片影響,一豐和廣豐很大可能完成了沖擊100萬輛,是以今年訂立的100萬輛似乎沒太多懸念,豐田的産品大年從去年一直延續到今年,從第四代漢蘭達/皇冠陸放起,豐田發力全新車型要增量、并在中國普及雙擎混動的決心很明顯,威飒/淩放HARRIER,鋒蘭達/卡羅拉銳放、甚至是賽那及一豐版Sienna等全新車型的市場表現,将決定兩家豐田的完成程度。

立FLAG大旗永不倒,車企年度目标“跑赢”大市場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1年中國市場合資品牌占有率同比下滑6.9%,而德系、日系和韓系品牌市場佔有率也分别下降8.9%、1.8%和25.9%,除卻晶片短缺因素,合資無疑受到自主、豪華品牌的上下打壓,合資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集中到強勢的日德系上。

寫在最後

甭管世道如何,目标還是要有的,萬一完成了怎麼辦?是以我們不妨保留着這些資料,待2022年完結時,一看究竟誰在放高空炮,誰又在默默賺錢。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