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3月11日,美國舉辦了晶片聽證會,會後外媒又在宣傳,中國的晶片不能與國外的晶片相比,處處看不起中國晶片行業。
不過在美國對晶片進行限制的這些年裡,中國憑借自己的努力,給了美國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但還是扇不醒想要做霸主夢的美國。
美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将中國的晶片優勢壓制下去,不停的宣揚美國晶片的厲害。
美國不想讓全世界知道真相,但我們還是要把資料拿出來,讓全世界的人都看看,這七八年的晶片戰到底誰輸誰赢?誰止步不前,誰又發展迅速?
晶片受阻
2018年,美國率先打響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晶片戰争,美國斷供關鍵技術,限制裝置出口,阻斷人才交流,試圖把中國企業的發展之路徹底堵死。
那時候,不少人都為中國晶片産業的未來捏了一把汗,畢竟美國在晶片技術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這一系列制裁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2020年,美國的制裁手段進一步更新,開始對出口中國的晶片全面封鎖。
尤其把華為這個中國科技界的“領頭羊”當作重點打壓對象,切斷華為供應鍊,擴大制裁企業範圍,加強技術封鎖力度。
到了2024年,美國仍不罷休,又啟動聽證會議,提出提高關稅計劃,擴大限制範圍。
不僅如此,美國還拉攏日本、荷蘭等國,組建晶片聯盟,阻斷技術授權管道,封鎖核心專利轉讓,限制維護服務提供,全方位幹擾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妄圖破壞中國的晶片産業生态。
美國政府天真地認為,通過這些手段,就能阻止中國晶片的發展,同時還能提高其他國家與美國的合作,鞏固自己在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
然而,現實卻給了美國狠狠一擊。
美國晶片行業堪憂
就在今年3月11日美國晶片聽證會上,美國晶片企業自己卻陷入了困境,上演了一場大規模裁員潮。
英特爾這家晶片巨頭,居然裁員15%,AMD也沒能幸免,裁員4%,多家企業紛紛收縮規模,業績持續下滑,企業訂單量萎縮,市值大幅縮水,利潤率降低。
這一系列慘狀,讓美國晶片産業看起來就像一個被病魔纏身的病人,奄奄一息。
為啥美國晶片企業會落到這般田地呢?究其原因,生産成本居高不下是一個關鍵因素。
就好比一個工廠,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勞工工資也逐年攀升,可産品價格卻因為市場競争等原因漲不上去,那利潤自然就越來越薄。
美國晶片企業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研發投入回報降低,競争優勢逐漸減弱。
曾經在晶片領域呼風喚雨的美國企業,如今卻在自家掀起的這場“晶片戰”中自食惡果。
再看看咱們中國晶片産業,在被美國晶片封鎖的艱難處境下,可沒有坐以待斃。
被壓制七年的中國芯
國家層面迅速行動起來,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完善支援政策體系,同時,建立産業發展基金,加大研發投入。
在人才培養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投身晶片産業。
要知道,人才可是産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有了這些優秀人才,中國晶片産業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在金融支援上,國家也毫不吝啬,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讓企業在研發和生産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
在産業布局上,優化産業布局,讓晶片産業鍊上的各個環節能夠緊密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光刻機研發這個晶片制造的關鍵環節上,科研人員們日夜攻堅,不斷取得突破。
晶片設計創新也從未停止腳步,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不斷湧現,制造技術提升、材料技術突破等方面同樣成果斐然。
為了更好地促進研發,還建立研發平台,完善創新生态,促進産學研協同,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緊密合作,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産力。
勢不可擋的中國芯
經過不懈努力,中國晶片技術進展顯著,14nm良品率超95%,這個情況說明中國在這一制程的晶片制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7nm工藝試産成功,更是讓中國晶片技術邁向了新的台階,28nm産能擴大,為滿足市場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DRAM存儲技術突破,光刻膠研發成功,封裝測試進展順利,産能建設方面,月産能突破10萬片,良品率持續提升,制造成本降低。
這些成果,每一項都凝聚着中國科研人員和企業的心血,都是中國晶片産業崛起的有力見證。
從市場表現來看,中國晶片産業也是成績亮眼。
中國晶片出口額超1500億美元,自給率提升至25%,成熟制程占比34%,國際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對晶片進口額減少21%,金額減少了3500億。
關鍵領域替代加速,供應鍊安全得到了極大提升,不僅如此,中國晶片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市場拓展順利,品牌影響力也在逐漸提升。
如今,全球半導體産業的競争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美國雖然依然在某些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但中國的崛起讓美國的技術封鎖政策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突破,還通過全球市場的拓展、産業鍊的優化、以及自主創新的推進,逐漸走出了美國封鎖的陰影,成為全球半導體産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速看前沿——2025-03-10《中國硬剛美晶片管制?3500億訂單不要了》
上觀新聞——2025-01-09《德媒:美對華晶片戰是“代價高昂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