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镝】
作者:萬喆(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
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征收25%關稅。4月2日,特朗普宣布國家緊急狀态,簽署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夥伴加征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一些貿易夥伴征收更高關稅。而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關稅于4月3日生效,并延伸至所有出口到美國的電腦。
美國此舉引發了德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汽車出口國的強烈反對,多國認為美方的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擡頭,全球産業鍊正經曆結構性調整。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關稅,隻會加劇全球汽車産業震蕩。
引發新一輪貿易戰
根據白宮檔案,特朗普援引美國1962年《貿易擴充法》第232條款,對進口汽車和部分汽車零部件加征25%的關稅。25%的關稅将适用于進口乘用車(轎車、運動型多功能汽車等)和輕型卡車,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等),并将在必要時擴充至其他零部件。在美墨加協定架構下,汽車進口商将有機會認證其美國産部分,相應機制将確定25%的關稅僅适用于非美國産的部分。根據美墨加協定,整車需滿足75%的北美零部件比例,且40%至45%的核心零部件需在北美制造。這一規則直接沖擊了依賴全球供應鍊的車企,比如通用汽車37%的産能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斯泰蘭蒂斯在美國銷售的車輛中有45%依賴海外生産。
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表示,美國的汽車關稅是對加拿大和加拿大勞工的“直接攻擊”,提出将在加拿大國内生産更多的汽車零部件。加拿大政府還将設立20億加元基金支援本土供應鍊,重點提升零部件本地化生産能力,以應對美國關稅的影響。同時,加拿大威脅或對美國農産品加征關稅。墨西哥汽車經銷商協會執行主席吉列爾莫·羅薩萊斯指出,美國的汽車關稅嚴重違反美墨加協定,沖擊區域經濟一體化,長期來看不僅不會為美國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将影響美國群眾的生活。作為高端汽車出口的主力,德國車企大衆、寶馬等對美出口量占歐盟出口總量的73%,日本車企對美出口量占其總出口量的28%。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美國決定對從歐洲進口的汽車加征關稅令她“深感遺憾”,關稅對企業不利,對消費者更不利。歐盟堅持通過協商解決分歧,同時確定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歐盟已宣布對價值26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征報複性關稅,包括威士忌、機車等,并計劃在4月中旬擴大至牛肉、家電等領域。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答辯時表示,美國對所有國家一律加征汽車關稅的做法不合适,日本在投資和就業等方面對美國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
陷入“合規即虧損”怪圈
根據美墨加協定原産地規則,核心零部件需由時薪不低于16美元的勞工制造。這一規則直擊北美車企的成本結構,帶來“剛性失衡”,合規成本恐吞噬利潤空間。勞動力成本的“區域枷鎖”制約着北美制造業的全球競争力——28美元的平均時薪,是墨西哥的4倍。
此外,墨西哥汽車供應鍊也存在“合規陷阱”。墨西哥對美出口的汽車零部件中僅有63%符合美墨加協定标準,而整車合規率高達92.1%。車企若要維持現有産能,需将零部件供應鍊從亞洲轉向北美,但這意味着成本将進一步上升。雖然墨西哥憑借美墨加協定成為北美供應鍊樞紐,但其制造業成本已接近美國南部州。蒙特雷工廠的電價是中國的2倍,物流成本也比中國高30%。這種“名義上的低成本”可能導緻車企陷入“合規即虧損”的怪圈。
供應鍊切換也存在“沉沒成本”。北美車企的傳統燃油車供應鍊70%依賴亞洲供應商,而電動化轉型需要電池、電驅系統等新供應鍊。特斯拉柏林工廠的電池子產品中,中國甯德時代的電芯占比達40%,若強制本土化将導緻産能中斷。标普全球測算,北美車企若将30%的亞洲供應鍊轉産北美,單件成本将增加15%至20%,而裝置遷移和勞工教育訓練的隐性成本可能使總投入翻倍。盡管加拿大将設立20億加元基金支援本土供應鍊,但資金到位周期長達18至24個月,而關稅政策是即時生效的。這導緻車企可能在轉型初期陷入“高投入、低産出”的現金流困境。據測算,通用汽車若将其中國供應鍊的30%零部件轉産美國,需額外投資23億美元建設電池工廠,但投産前的空窗期可能給該企業帶來15萬輛産能的損失。
削弱美國汽車産業全球競争力
從全球來看,特朗普政府對進口汽車加征關稅,将導緻供應鍊重構和經濟增長放緩,加劇全球貿易體系的碎片化。美國對主要的貿易夥伴加征關稅,全球産業鍊也會被迫去美國化,長期來看,這将削弱美國汽車産業的全球競争力。
關稅推高進口車價格,可能促使美國消費者轉向本土品牌,但對價格敏感的中低收入消費者群體的購車需求也可能進一步萎縮。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預測,關稅将導緻美國新車均價上漲3500美元,中低收入群體的購車需求可能下降25%。這将迫使車企在高端市場與大衆市場之間作出艱難抉擇,例如福特可能放棄低價車型,專注高端皮卡市場。
特斯拉在美國銷售的車輛雖由本土工廠生産,但關鍵零部件(如電池)仍依賴進口。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關稅對特斯拉的影響也是重大的。其上海超級工廠産能的1/3都是用于出口,主要面向歐洲和亞太市場,暫未直接沖擊美國市場。但若未來計劃通過中國工廠返銷美國,将面臨25%的關稅,可能迫使特斯拉調整全球産能布局。特斯拉在墨西哥規劃的工廠可能成為其北美供應鍊的新樞紐,但該企業在得州和柏林的工廠擴張,既是應對關稅的政策,也會帶來成本壓力。像特斯拉一樣,面對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舉措,很多企業正在試圖采取措施應對。
總體而言,區域化布局削弱了北美車企的全球競争力。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正加速進行區域化布局,印尼要求外資車企本地化率達40%,馬來西亞對進口汽車征收300%的關稅。北美車企若無法在這些地區建立供應鍊,将錯失年增速12%的新興市場,而中國車企已認證共建“一帶一路”在當地建立15個生産基地。
抑制全球汽車産業技術創新
目前,跨國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内重新評估和調整其供應鍊和生産政策,以應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政策變化。一方面,為應對美國市場的關稅壓力,它們可能會将部分生産環節轉移至美國本土或調整供應鍊以降低關稅影響;另一方面,它們還要考慮全球市場的布局和成本控制,避免因過度本地化生産導緻成本大幅上升。
在經濟全球化的價值鍊中,全球協作網絡斷裂,技術創新或是以遭到“區域桎梏”。從核心技術的路徑依賴來看,北美車企在電池、晶片等領域的本地化進展緩慢。2023年全球前十大電池企業中,北美僅有一家位列其中,且産能集中于低端市場。福特與南韓能源企業在佐治亞州合作建設電池工廠,但技術仍依賴南韓供應商,導緻其電動車型成本比中國競品高25%。若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北美車企很可能在電動汽車的全球競賽中落後。
全球價值鍊被“打斷”,研發效率或遭遇“區域衰減”。全球範圍内的技術協作通常能加速創新,如豐田與甯德時代的合作推動了固态電池的研發。但區域化布局迫使美國車企将研發資源集中于北美,導緻技術疊代速度放緩。寶馬iX車型為滿足美國《通脹削減法》的電池本地化要求,需在北美建立一條生産線,投資超20億美元,研發周期延長了18個月。此外,标準體系也會形成“區域割裂”。歐盟的碳關稅與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推動技術标準分化,北美車企若同時滿足歐美的雙重标準,研發成本将增加30%以上。特斯拉要實作歐盟的電池碳足迹标準,就需在柏林工廠額外投資5億歐元更新生産工藝,而美國工廠則需同步滿足《通脹削減法》的礦物來源要求。
更何況,貿易戰有可能持續更新。随着關稅範圍的擴大,全球貿易壁壘将進一步提高。國際貿易規模可能會大幅度地萎縮,給全球産業鍊和供應鍊的穩定性帶來威脅。這将導緻更多國家在經濟上陷入困境,全球技術創新也将陷入停滞。
推升生産與消費成本
美國的關稅政策如同一場“壓力測試”,迫使跨國車企在本地化生産與成本控制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它們以區域化供應鍊降低關稅風險、以技術創新對沖成本壓力、以政策洞察力捕捉市場機會,試圖快速适應規則變化、建構更具彈性的供應鍊。
北美車企的供應鍊重構,本質上是一場破壞。舊有的經濟全球化分工體系正在瓦解,新的區域化産業生态尚未成形。貿易戰下的産業新秩序中,區域化與碎片化将并存,全球汽車産業鍊可能形成“北美-歐洲-亞洲”三大闆塊,車企需在各區域建立“合規生産單元”,同時通過技術輸出拓展新興市場。技術标準與政策壁壘的博弈将重塑産業規則,車企需在技術研發、供應鍊透明度等方面滿足多重合規要求,消費者與環境成本的再平衡将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都會提高全球汽車産業的成本和消費價格。
供應鍊重構還将導緻消費成本的顯性化。在特朗普政府頻繁的關稅大棒下,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實際上也在承壓,因為通脹與消費者成本轉嫁也将成為一種必然。美國零售業已發出商品漲價的預警。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後,洗衣機等家電産品價格同比上漲12%。在低收入群體中,此類家電消費在其消費總支出中的占比相對較高,是以這些商品價格的上漲,将導緻生活成本顯著增加,進而進一步激化社會沖突。
此外,政策對經濟資料所産生的滞後影響,會展現在GDP增長、就業資料等多個方面。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預測,若關稅持續加碼,美國GDP或下降0.6%,并流失25萬個就業崗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增加了市場的不确定性,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加劇,導緻美股市場近期出現動蕩。多邊的貿易體制遭遇破壞,各國都在被迫強化區域合作,全球治理體系加速分化,貿易摩擦更新為國家間對抗。曆史一再證明,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打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赢家。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4日 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