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作者:創史人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叫“三線”。

我們都喊他“三線兒”。上十歲的孩子,啥也不懂,權當是個跟我們一樣的名字,還是老師跟我們講述了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他的父親離開了家鄉,奔赴西北參加國家三線建設,就給他取了這個特殊記号的名字。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将他送回了鄉下老家,和我們這幫鄉下野孩子混在了一起。

我們還是不明白“三線”是個啥,隻是知道它一定離我們很遠,是一件非常重要甚至是偉大的事情。“三線”和“三線兒”就這樣走進了我們的童年,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

長大了,明白了三線的真正偉大之處——這個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中蘇交惡、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蠢蠢欲動交困之時的戰略大後方建設,為增強大陸國防實力,改善生産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川黔、成昆鐵路,六盤水電站、平頂山火電站,四川、河北、湖北8座油氣田,攀枝花鋼鐵廠、甘肅酒泉鋼廠、貴州鋁廠等等這些都是三線傑作,有人說,三線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此時,我腦海中“三線”的形象依然隻是雄偉、震撼和了不起。

直到2017年5月,我走到攀枝花,走進了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看到老人家“三線建設不起來,我就睡不着覺”的智語,看到三線建設初期的勞動景象,聽講解員講起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我這才真正了解到偉大背後的艱難,成就背後的犧牲。

攀枝花機場就在山頂之上,跑道盡頭就是懸崖,四周都是山谷,被稱為懸崖邊上的機場。第一次去攀枝花,沒有想到飛機會在山頂降落,當時真的吓了我一跳,還以為飛機要撞上山了。

就是在這個山高谷深,盆地交錯的山旮旯裡,10萬建設大軍聚集金沙江畔,曆時五年,硬是在這不毛之地啃出了一座現代化“象牙微雕鋼城”。

無水、無電、無路、無車、無住房,就連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杠杠壓、晚上壓杠杠”,中國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起了新中國第一家特大型鋼鐵企業。

沒有房子住,沒床睡,就幕天席地;沒生活與生産用水,就發揮人力優勢,從金沙江排到山頂,一桶一桶地将水傳遞到山上。這些從天南地北奔湧而來的建設者激情高昂,“不想爹和媽,不想娃和家,不出鐵不回家”。

是人怎能不想爹和媽,不念孩子不念家,但家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太遙遠,隻能是在夢中在淚水浸濕的枕邊,回家的路實在是太漫長。

想要回家,你先得坐上火車。然而火車站在740公裡之外的成都,得先坐車到西昌,再從西昌一路轉車到成都,要翻越終年積雪的泥巴山,一路都是險途,沒有一個星期到不了成都。

根本就回不了家,回家隻是一種幻想和奢望。是以,從遼甯、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來到這千裡之外的山溝溝裡,他們就沒打算要回家。

後來,随着三線建設不斷推進,成昆鐵路通車,那一天,攀枝花人哭得稀裡嘩啦。

攀枝花有了火車站,他們終于有了一條可以回家的路。攀枝花火車站,對于攀枝花人來說,它不僅僅隻是一座車站,更是一個可以通往家的起點,是他們的家門。

聽講解員說起這些,我的眼角不禁流下了淚水,也想起了那位國小同學“三線兒”。眼前仿佛看到了父母将他送回老家時的不舍,還有他們在那艱苦工棚中思念遠方家和兒子時的情景。

82歲的浙江嘉興人李身钊如今在攀枝花安享晚年,他清楚地記得,當年他所在研究院的書記和院長都是從解放戰争、抗日戰争走過來的老革命,跟他們一樣住草房,吃食堂,沒有例外。

相反,同樣的級别,共産黨員的工資比普通群衆要低2元錢。

亓偉,山東萊蕪縣人,老八路,請命奔赴攀枝花前已經是雲南省煤炭廳副廳長。1965年1月,他離開妻子兒女來到寶鼎山下。

一片荒野之中,他們連續28個日日夜夜,亓偉和職工一樣沒有洗過一次熱水澡,沒有吃過一塊肉,沒有見過一片青菜。後又連續奮戰16個月,終于建成年産15萬噸的寶鼎煤田。

1971年5月,亓偉突然暈倒,醫院檢查,已是肺癌晚期。病床上,他在筆記本上寫道:“活着建設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手術一個月後就回到攀枝花,拄着棍子,不分白天黑夜下基層,聽彙報,研究工作,病情一天天加重。

在臨終前,亓偉笑着對前來看望的職工們說:“我死後,請把我埋在寶鼎山上,讓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鐵、出鋼。”

這些故事又讓我想起來了“三線兒”,我不知道他父母在三線幹什麼,但感覺博物館中那些身影就是他的父母。也不知道他們一家人什麼時候團聚的?他們現在在哪裡?

相信,“三線兒”對三線有更深的感悟,他就是那場偉大建設和那個特殊時代的見證者;而三線也不僅是一場偉大的建設,更是一種精神,千千萬萬個“三線兒”父母們拼出來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

讓我們向三線建設者緻敬!向三線精神緻敬!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
#時代見證人#第一次聽說“三線”這個名字,那還是上國小的時候,大概是1979年。那時候,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他的名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