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讓他分床睡,這對很多初為人母的媽媽來說是一個難題。早了,心疼放不下孩子;晚了,又怕對孩子有影響。
早前和一個心理醫生聊天時,聽他說過一個極端案例:一個中年婦女帶着她已經上國中的兒子前來咨詢,言語中得知她對兒子的現狀很擔憂,兒子雖然品學兼優,在學校家裡都很聽話,但是卻非常沒有主見,長了這麼大,還從來沒有自己做主選擇過一套衣服,平時遇到什麼困難、被人欺負之類的,也都是找媽媽解決。

近一步聊天得知,父母離異多年,這孩子到現在為止還在和媽媽同床睡,母親沒提過分床,孩子也沒想過要分床。了解到這裡,那位心理醫生朋友說他大概已經知道事情的根由了,也對母親坦言,這孩子怕是很難再扭轉内心深處的“柔弱”了。
兒童是弱者,從小依賴父母是很正常的行為,這是求生本能。但是作為成人,父母要拿捏好分寸,知道什麼時候要讓孩子适時地擔起一點責任,培養他獨立自主做選擇、和承擔事情的能力。就比如說這讓孩子分床睡,就是非常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行為,讓他們在大腦中把自己漸漸看成是一個個體,是超脫于父母之外也能獨立生存的個體,隻有這樣,在他們長大或者常年後,才不會有過分依戀的脆弱性格。
有些成年人夜裡不敢獨處,即便是在自己家裡,也怕一個人到黑暗的地方去,大多數就是從小缺乏鍛煉的結果。
當然,針對孩子分床,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年齡段,因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情況。三歲之前,孩子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主要指體能方面),是以,這時候可以不要求分床。但是6歲之前一般都建議要實作分床睡,因為兒童三歲後會漸漸萌生性意識,如果在此之前還沒有分床,容易引發孩子性早熟,這不利于兒童正常的心理發育。
除此之外,分床睡也不是一揮而就的,畢竟都是親媽,狠不下那個心,可以嘗試着分步驟培養。比如,分床前的準備工作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床上用品、房間裝扮品、抱着睡的毛絨玩具等,然後在和他們一起動手布置。頭幾天,媽媽也可以選擇在孩子熟睡後再離開,讓他們先适應早晨醒來時沒有父母的情況,并據此誇贊他們,告訴他們已經是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了。
如此循序漸進,再加以心理引導,相信孩子會很快适應一個人獨自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