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稚園的露露喜歡看繪本,是以我們母女倆常常一起共讀。元宵節快要到了,我和露露一起找到了繪本《元宵節》。這不,剛打開書,露露就開啟了提問模式。幸好有書相伴,我才能做到有問必答。
“媽媽,為什麼叫元宵節呢?”
“正月就是元月,古人把夜叫宵,這個月的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夜晚,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到底吃湯圓還是吃元宵呢?”
“都可以啊。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寓意都是象征着全家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媽媽,花燈是什麼燈?是用花做的燈嗎?”
“寶貝,花燈不是用花做的燈,花燈是用紙或者絹作為外皮,竹或木條制作成骨架,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這就是我們的傳統花燈。”
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增進親子關系的方式。可以以繪本為載體,親子共讀,一起看一看、說一說。還可以一起動手做,通過感覺和操作體驗節日,領略民俗民風。劉婧
我的女兒叫甜甜,今年7歲半了。前幾天,她跟我商量要買一套“迷你廚房”,是适合兒童操作的小電鍋和蒸鍋。“你要做什麼呢?”我問。“我要做湯圓。馬上元宵節了,我想做那種小小的湯圓。”“迷你廚房”到貨的那天,她開心極了,立刻着手開始做。從和面開始,不斷試錯,面軟了加面粉,湯圓做得太大了就重新改成小的,一系列操作她都親力親為,有問題會主動向我求助。從制作到煮熟,花了将近兩個小時,從旁觀看的我,非常期待。終于煮好了,她一邊吃着湯圓一邊樂呵呵地對我說:“媽媽,自己做的湯圓就是好吃,媽媽,以後我會給你做好多好吃的!”
甜甜喜歡畫畫,也喜歡做美食。日常在家裡做飯時,我常常會給她動手制作美食的機會,切切菜、拌拌菜、包餃子等。對于制作美食,她有着濃厚的興趣。也許在别的家長眼裡,廚房是危險地帶,不允許孩子進入,可是在我們家,廚房是她可以參與制作美食的地方,有了經驗她就知道哪些東西可以碰,哪些東西是不能動的,也會正确使用刀具了。我想,她的成長道路不僅需要我的陪伴,還需要我的信任、支援和肯定。這個小孩對生活充滿熱情,願這份熱情伴着她一路成長。邵敏
台灣作家龍應台說,父母子女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别離。在兒子進入青春期後,我逐漸了解和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内涵。那個曾經對我亦步亦趨、唯命是從的小男孩兒開始不再跟我無話不說,開始建立自己的邊界。我知道我應該逐漸優雅退出,但還對他保持着關切,在需要的時候不露聲色地尋找切入點,适時地對孩子進行引領和托舉,直到他可以獨當一面。就像這幾天,元宵節前夕,為了讓兒子更好地了解大陸元宵節傳統活動——猜燈謎,了解冬奧會,我也是煞費苦心。
首先,我通過和兒子閑聊成功引起兒子邀請同學來家裡活動的興趣,在兒子提出能否先一起打會兒遊戲時,我先給予肯定,讓孩子不拒絕不排斥。然後,繼續往我預設的方向上引導,提出活動設計要與衆不同,才更有吸引力。接着,引向我的正題——玩尋寶遊戲,将燈謎和冬奧知識融于尋寶遊戲中,成功激起兒子的好奇心并欣然同意。
于是,活動前,我們各自分工,他邀請朋友,我準備“寶物”。活動當天,兒子和同學們積極參與,興緻勃勃地尋寶、互幫互助研究燈謎并為猜對而歡呼、因為同伴做出的搞笑滑雪和速滑動作而開懷大笑,因尋得寶物得到小獎品而欣喜……
晚上,兒子跟我說:“媽媽,謝謝你!咱們一起策劃的活動真不錯!同學說下次還要一起玩兒!”我心裡竊喜,我知道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的孩子和我的有形距離雖然遠了一些,但心的距離并沒有走遠。
徐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