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主動學習,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但檸檬還是會收到一些家長的留言,抱怨孩子心思不在學習上,每天回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卡通片,有時甚至連作業都不寫,老師經常向家長反應孩子上課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家長們為此感到焦慮,認為這都是孩子的學習動機出了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
那為什麼孩子會逃避學習呢?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喪失了信心,認為自己學不會、做不到,形成了“回避失敗”的行為傾向,也就是“既然我做不到,那為什麼我還要去做,不如盡早放棄算了”。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以你想要讓孩子主動去做“不容易”的事,那你也要去做一些“不容易”的事。
1 停止抱怨
“現在學校裡教的知識我都不懂,我也幫不上什麼忙,就花錢送他去上補習班,結果補了和沒補有什麼兩樣,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自覺,真是又急又氣。”
相信這樣的抱怨大部分孩子已經聽得耳朵生繭了,這可能是家長的一時感歎,又或是不經意的抱怨。可作為家長,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這些話可能會帶來的打擊和傷害呢?
“學校裡的知識不懂”,給孩子的暗示就是“我不會,我也不會去學習如何幫你。”,作為父母,既不能給孩子提供愛學習、會學習的榜樣,又不能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援,隻是一股腦的把焦慮扔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自覺,又急又氣”,這句話對孩子而言就是明确的否定,他聽了會自責,會煩躁,如何還能保持内心的甯靜呢?可能很多父母也發現了,每當你抱怨之後,孩子都是氣呼呼的把作業翻開,但根本學不進去。
這是因為孩子的精力都用來跟負面情緒對抗了,而這些力氣原本是可以用在學習上的,你抱怨就是把消極能量帶給孩子。
2 開始陪伴
可能很多家長會說“每天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都守着他,陪她一起,寫完了我還幫他檢查,督促他改正,怎麼學習成績還是一般呢?”。
這裡我希望家長們思考一個問題“你這是陪伴,還是監管呢?”
你觀察者孩子的一舉一動,指導孩子的行為,還不時指出問題、提出批評。這是父母嗎?這分明是警察在看管罪犯啊。孩子在你面前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被你說。
陪伴的真正目的是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愉快時光。
通過陪伴,真正了解孩子,也讓孩子了解你。
3 明确期待
很多時候我們焦慮并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很差,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個“宿敵”,那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确實是這樣。
當自家孩子拿到成績單後,你有沒有說過,人家某某怎麼就能考滿分,你怎麼考這麼點分;
看到孩子拖拉時又會說,怎麼搞的,你看某某做什麼事都不需要别人督促的;
又或是看到自己孩子沒有一技之長便會說,為什麼别任會彈琴畫畫,你隻會吃喝拉撒睡
……
大部分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我們拿自己的孩子,跟無數孩子的優點比,比到最後,孩子的自信心被打擊到塵埃裡,隻會破罐子破摔。
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他和你一樣,有自己的弱點,但也有自己的強項。
跟孩子一起談談你的期待,最好是期待他有什麼樣的性格和能力,因為好成績往往是良好性格和能力的延伸,孩子性格穩定、有擅長的事,自然會積極、自信,敢于挑戰。
将孩子養育成人需要家庭成員間互相影響,互相帶動,是以彼此多一些了解、尊重,少一些誤解、沖突,這樣才能真的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長如果想要改變孩子,那麼自身也應當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