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史料上來看,諸葛亮躬耕之地應該屬于現今的南陽還是襄樊#南陽宣傳的武侯祠在圖中南陽市與新野縣之間襄陽宣傳的古隆中在目前

作者:漫品人生

#從史料上來看,諸葛亮躬耕之地應該屬于現今的南陽還是襄樊#

南陽宣傳的武侯祠在圖中南陽市與新野縣之間襄陽宣傳的古隆中在目前襄陽市西南方向,圖中左下角(不是西方,是西南方,這點很重要,請各位牢記)南陽人認為,我們的卧龍崗武侯祠就在我們現在的南陽市,諸葛亮肯定就是在南陽躬耕,而不是在襄陽襄陽人認為,由隆中對可得,諸葛亮躬耕于隆中,雖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躬耕于南陽,隻不過是因為隆中以前屬于南陽郡,是以才這麼說,現在行政區域劃分,明顯屬于襄陽,兩個史料并不沖突,就像劉秀,說是南陽人,其實他是棗陽人,隻是以前棗陽屬于南陽郡,現在劃歸給襄陽了一樣。我們來分析一下,從襄陽方面口中的古隆中作為我們的起始點,徑直向東北方向走,可以依次經過現襄陽市區——諸葛亮火燒的博望坡——新野縣——南陽口中的卧龍崗武侯祠(即諸葛躬耕地)——南陽市區好,我現在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朝廷,會把相隔甚遠的這塊飛地:古隆中,劃歸給南陽管理麼?給襄陽管理,不是更合情合理麼?襄陽方面的解釋是:古隆中和古棗陽一樣,以前歸屬于南陽郡,現在屬于襄陽。但隆中和棗陽有明顯差別:棗陽與現南陽接壤,說是行政區域變更是說得過去的。但南陽,襄陽,隆中幾乎是在一條線上的,為什麼更遠的隆中屬于南陽,而襄陽反而不屬于南陽?那麼就隻有一種解釋:襄陽當時也屬于南陽。但明顯這是一個和史料記載完全不符的推論:當時襄陽屬南郡,南陽屬于南陽郡。南郡和南陽郡以漢水為界。現在的襄陽城區和襄陽宣傳的古隆中都在漢水南面,而棗陽恰恰與之相反,在漢水北面。是以這個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是以隻有一個結論:襄陽人說謊,古隆中是子虛烏有的那麼又有兩個問題:隆中對的說法是正确的還是錯誤的?所謂諸葛亮躬耕襄陽的說法又是如何興起的?現在我們所說的隆中對,一是指劉備和諸葛亮在草廬的談話;二是指我們國文課本上的一篇課文,其具體内容是出師表。然而出師表的出處是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所載諸葛亮與劉備“三顧茅廬”時的談話内容,展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這便是後來有名的《隆中對》(又稱《草廬對》)。不過這段文字原先并無标題,《隆中對》或者《草廬對》的篇名是清代才開始相繼出現,為後人所加。除了陳壽的記載外,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時也說“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未曾言及隆中抑或南陽。而實際上,‘隆中對’一詞最早出于清朝的《古文喈鳳》,《三國志》、《晉書》、《蜀志》、《後漢書》和《資治通鑒》等正史中都沒有記載,所謂的《隆中對》證明諸葛亮躬耕于襄陽,無非是拿着後人的妄言當做曆史事實的可笑舉措罷了除開史料之外,更為有趣的是,關于諸葛亮,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許多有名的詩篇,比如杜甫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比如嶽飛的後出師表。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嶽飛途經南陽。在拜遏武候神祠時親手寫下《出師表》這一部書法名篇現嶽飛書,《出師表》石刻(21石),完好地儲存在南陽武候祠裡,嶽飛書《出師表》後有《跋語》,文日:“紹興成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遏武候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日,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淚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爾。嶽飛并識。”嶽飛書武候前,後《出師表》石刻,各地武候祠及與嶽飛有關的地方都有複制,并完整一(跋語)展示給世人,惟有襄陽隆中把(跋語)删掉了,其用意不言而自明。現可考的支援襄陽論的史料,基本全部來自于晉朝學者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曰隆中。《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碑有:“南陽郡城西七裡許,有阜隆然,綿亘四十餘裡,名曰卧龍岡,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岡上有草廬故居。廬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西北有紫山,相去三十裡,乃龐士元隐居之所。傳所謂伏龍、鳳雛,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該碑文也可作為上述推測的一個輔證。是以我認為,南陽才是諸葛躬耕地,襄陽說是後人誤傳

#從史料上來看,諸葛亮躬耕之地應該屬于現今的南陽還是襄樊#南陽宣傳的武侯祠在圖中南陽市與新野縣之間襄陽宣傳的古隆中在目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