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吓到驚喜!三國東吳大墓,風雲再起

東吳大墓,風雲再起!最近,一則關于“三國孫策墓在蘇州發現”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網上引起一波熱議。而網上資訊所指向的大墓,為蘇州考古部門于2016年在虎丘路西側一建設工地發現的三國時期東吳大墓。

通過考古發掘,結合物品和資料,有專家推測該墓為東吳晚期皇室成員墓,而至于墓主人是否為孫策,則出現不同觀點。不過,這一發現大大豐富蘇州文化遺産譜系,實屬無疑。

M1 俯視

曆經兩年發掘

東吳大墓顯真容

“從驚吓到驚喜,一波三折!”回憶起6年前古墓的發掘過程,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館員張鐵軍仍然記憶猶新。

張鐵軍

這座古墓,位于蘇州虎丘路西側一建設工地。2016年7月,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進場,2018年4月發掘完畢,前後曆時近兩年。

“初步發掘時,大家沒有意識到該古墓的特殊性,認為墓室可能修建于六朝時期。”張鐵軍說,在逐漸向下發掘後,墓室逐漸顯露真容,大家發現古墓為磚石墓,且規模很大,便邀請省内的考古專家實地考察,交流經驗。

“你們不怕墓室炸開嗎?”當時,有一位考古專家說的話讓張鐵軍心裡一驚。

張鐵軍回憶說,磚石墓的外面一般都會封上厚厚的泥土,墓室内外壓力保持平衡,但一下雨,雨水滲入導緻泥土膨脹後,就會破壞這種平衡,産生爆炸的可能性。

在省内專家的提醒下,蘇州的考古隊伍對發掘現場進行加強和支撐,確定安全後,進行發掘工作。

“一開始隻發現了一些六朝時期的青瓷瓷片,但在挖到接近墓室底部時,開始出現一些石構件。”

最令考古隊員感到驚喜的是,随着墓室一點點顯露,在泥土中開始出現一些純金的小珠子,這讓大家意識到,雖然這個墓室曾經被盜過,但還是留存了一些珍貴文物。

經過兩年的發掘,考古隊員們在這裡發現了從西漢到宋代的多座墓葬。

M5 發掘場景

在這些墓葬中,讓張鐵軍印象最深刻的是,1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上,從東往西排列着2 号、1 号、5 号、8 号、6 号,共5 座六朝墓。其中,前4座為孫吳時期的,而6号則是六朝中晚期的。

" 從墓的形制、墓磚的紋飾和砌築方式,可以斷定這 4 座墓是孫吳時期的。應該是一個家族墓,身份尊貴。"

發掘219件(組)文物

部分器物在國内屬佼佼者

此次發掘,共出土 219 件(組)文物。而主要出土器物的墓葬有三個,分别是M1、M2、M5。其中,墓M1,長14.2m,寬超過9m,高4.2m,包括木門、甬道、前室、後室等部分。

張鐵軍介紹,M1墓葬的體量,在目前三國孫吳時期大型墓葬中,能排到第三。

M1共出土66件(組)器物,有青瓷、陶、金、銀等不同材質。其中,金器較為精緻,包括八棱瓜形串飾6件、指環2件,素面算珠形串飾、童子形串飾、方勝形串飾、步搖桃形片飾等各1件。

M1出土金器

步搖桃形片飾和指環為女性飾品,這些金器為M1女墓主所有。方勝形串飾經測試,金含量96.02%。這批金器為盜掘之後的“幸存者”,題材涉及動物、植物、人物、神獸等多種形象,做工精細,生動傳神。可以想見,擁有這批金器的M1女墓主身份非常尊貴。

墓葬M2,位于M1旁,與M1共用一個封土,處在同一個水準面上。M2比M1體量小,長度隻有9m。

“M2出土了最多的器物。”張鐵軍告訴記者,M2墓頂發生過坍塌,坍塌之後,下面鋪滿亂磚。可能正是因為這樣,M2幸運地逃過了盜墓人的“毒手”,沒有被盜掘、擾動過。

M5為土坑磚室墓,建于M1封土内,曾遭受過嚴重的盜毀,室内大量的磚被敲碎。其中僅出土了2件可複原青瓷缽殘片和1件金指環。

所發掘的器物,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以出土的金钗為例,縱覽目前出土過的三國或者曆朝期間的器物,它都屬于佼佼者,做工非常形象逼真。制作上應用了很多技法,比如紮珠、掐絲、焊接,還有垂疊,把鳳凰的羽毛、骨骼,龍的眼睛、犄角等,都表現得非常生動。”

張鐵軍表示,發掘中還發現了一個銀鏡架,目前在國内屬于同類型裡的唯一一件。

部分出土器物在蘇州博物館西館有展出,且列為常設展,供市民欣賞。

墓主為孫策?

專家觀點不一

經過仔細發掘,考古隊員們發現,墓葬M5出土器物雖少,但發現了一條重要的考古資訊:

出土了一批文字磚,其中“吳侯”、“建興二年七月廿二日”等文字資訊,為确定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吳侯”磚及拓片

“當時大家很開心,說可能馬上就能推測出墓主身份。因為在三國孫吳時期,吳侯有5人。建興二年,即公元253年,再加上紀年,就有了雙重線索。” 張鐵軍回憶說。

根據《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共出現過六位“吳侯”,分别是孫策、孫權、孫紹、孫英、孫基、孫壹。而M5的這位“吳侯”當為其中之一。

M5“建興二年七月廿一日吳王口”磚及

據了解,孫紹,是孫策之子。孫策于建安五年遇刺身亡,當時隻有二十六歲。據常理推測,孫紹大約生于公元193年。“建興二年”時,孫紹約60歲。孫紹與M5的“吳侯”和“建興二年”是比較吻合的。

另外,孫紹之子孫奉因訛傳謀逆被孫皓誅殺,孫紹很可能因受兒子株連而遭毀墓,與M5碎磚情況吻合。

“發掘工作之初,我們在土墩上發現了一合南宋時期墓志銘,說該墩在南宋時名為‘吳天之墩’。”

張鐵軍解釋說,孫策去世時雖僅為“吳侯”,在其初步統一的“江東”範圍内卻是最高上司者,很有可能以“天子”自居,且其死亡時代與M1相符。

孫策去世後,孫權繼任,其統治中心在今天的蘇州。此外,孫策死後,周瑜和呂範都是來蘇州奔孫策之喪。

“如此看來,孫策應是葬于蘇州。M1恰好就位于蘇州城西北。”

雖然,孫策去世時為“吳侯”,但後世其他的“吳侯”均為孫權稱帝後所封,其政治地位處于孫吳集團最高統治者之下。由此,孫策所享受的政治待遇自然是高于其他“吳侯”的。與M5相比,M1恰好具有時代更早、規模更大、随葬器物檔次更高等特點。

“M1雖未發現能說明墓主身份的直接證據,但是種種迹象表明,M1與孫策墓所應具有的特征高度相似。”張鐵軍表示。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表示,接下來,考古部門将做進一步的研究,假設能夠最終确定孫策墓的話,對于蘇州來說意義重大,就能表示蘇州是三國時期“吳”的政治中心,對于三國時期的考古、曆史研究也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從2016年發掘至今,已經過去6年時間,東吳大墓雖有些許“沉寂”。但卻因一場學術交流,再次引發大家關注。就在今年的“五一”節前夕,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博系舉行系列講座,蘇州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程義以《蘇州虎丘路三國大墓墓主身份再考》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其中,對墓主為孫策的說法提出了異議。

程義認為,孫策渡江襲許(今河南許昌),否定軍隊駐紮在現在蘇州的可能性,提出曲阿(今鎮江丹陽)是孫策渡江後的首要據點,且曲阿對于孫氏而言,已有祖茔的意味。按漢代家族叢葬的習俗,孫策應就近附葬孫堅高陵。且現在丹陽的孫陵崗,應該就是因孫堅、孫策墓而得名。

至于《三國志》周瑜、呂範的傳記中奔喪于吳的記載,程義提出曲阿在孫策的謝表裡也稱“吳郡曲阿”。按照大可統小的原則,東漢末年曲阿也可以稱“吳”。

在此基礎上,程義進而否認孫策墓在蘇州的可能性。一方面,認為建安前期,孫氏集團尚未重視蘇州,因而可以排除孫策墓在蘇州之說;另一方面,根據出土文物否定了盤門外青暘地蘇州絲廠三座東漢墓為孫堅、孫策二次葬或衣冠冢。

其中出土的五聯罐應為仝濤所分的會Ⅱ式罐,而會Ⅱ式罐的年代為東漢中期,是以該墓的時代可能要早到東漢中期。五聯罐的時代要早于孫堅、孫策死亡的時間,是以,所謂的二次葬或衣冠冢也無法得到出土文物的支援。

那麼,孫策,是否葬于蘇州?發現的東吳大墓中,是否有孫策之墓……一系列謎團,有待考證!看蘇州記者将繼續追蹤,敬請關注!

(部分資料來源于南師文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