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惊吓到惊喜!三国东吴大墓,风云再起

东吴大墓,风云再起!最近,一则关于“三国孙策墓在苏州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网上引起一波热议。而网上信息所指向的大墓,为苏州考古部门于2016年在虎丘路西侧一建设工地发现的三国时期东吴大墓。

通过考古发掘,结合物品和资料,有专家推测该墓为东吴晚期皇室成员墓,而至于墓主人是否为孙策,则出现不同观点。不过,这一发现大大丰富苏州文化遗产谱系,实属无疑。

M1 俯视

历经两年发掘

东吴大墓显真容

“从惊吓到惊喜,一波三折!”回忆起6年前古墓的发掘过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张铁军仍然记忆犹新。

张铁军

这座古墓,位于苏州虎丘路西侧一建设工地。2016年7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进场,2018年4月发掘完毕,前后历时近两年。

“初步发掘时,大家没有意识到该古墓的特殊性,认为墓室可能修建于六朝时期。”张铁军说,在逐步向下发掘后,墓室逐渐显露真容,大家发现古墓为砖石墓,且规模很大,便邀请省内的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交流经验。

“你们不怕墓室炸开吗?”当时,有一位考古专家说的话让张铁军心里一惊。

张铁军回忆说,砖石墓的外面一般都会封上厚厚的泥土,墓室内外压力保持平衡,但一下雨,雨水渗入导致泥土膨胀后,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产生爆炸的可能性。

在省内专家的提醒下,苏州的考古队伍对发掘现场进行加固和支撑,确保安全后,进行发掘工作。

“一开始只发现了一些六朝时期的青瓷瓷片,但在挖到接近墓室底部时,开始出现一些石构件。”

最令考古队员感到惊喜的是,随着墓室一点点显露,在泥土中开始出现一些纯金的小珠子,这让大家意识到,虽然这个墓室曾经被盗过,但还是留存了一些珍贵文物。

经过两年的发掘,考古队员们在这里发现了从西汉到宋代的多座墓葬。

M5 发掘场景

在这些墓葬中,让张铁军印象最深刻的是,1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上,从东往西排列着2 号、1 号、5 号、8 号、6 号,共5 座六朝墓。其中,前4座为孙吴时期的,而6号则是六朝中晚期的。

" 从墓的形制、墓砖的纹饰和砌筑方式,可以断定这 4 座墓是孙吴时期的。应该是一个家族墓,身份尊贵。"

发掘219件(组)文物

部分器物在国内属佼佼者

此次发掘,共出土 219 件(组)文物。而主要出土器物的墓葬有三个,分别是M1、M2、M5。其中,墓M1,长14.2m,宽超过9m,高4.2m,包括木门、甬道、前室、后室等部分。

张铁军介绍,M1墓葬的体量,在目前三国孙吴时期大型墓葬中,能排到第三。

M1共出土66件(组)器物,有青瓷、陶、金、银等不同材质。其中,金器较为精致,包括八棱瓜形串饰6件、指环2件,素面算珠形串饰、童子形串饰、方胜形串饰、步摇桃形片饰等各1件。

M1出土金器

步摇桃形片饰和指环为女性饰品,这些金器为M1女墓主所有。方胜形串饰经测试,金含量96.02%。这批金器为盗掘之后的“幸存者”,题材涉及动物、植物、人物、神兽等多种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可以想见,拥有这批金器的M1女墓主身份非常尊贵。

墓葬M2,位于M1旁,与M1共用一个封土,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M2比M1体量小,长度只有9m。

“M2出土了最多的器物。”张铁军告诉记者,M2墓顶发生过坍塌,坍塌之后,下面铺满乱砖。可能正是因为这样,M2幸运地逃过了盗墓人的“毒手”,没有被盗掘、扰动过。

M5为土坑砖室墓,建于M1封土内,曾遭受过严重的盗毁,室内大量的砖被敲碎。其中仅出土了2件可复原青瓷钵残片和1件金指环。

所发掘的器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以出土的金钗为例,纵览目前出土过的三国或者历朝期间的器物,它都属于佼佼者,做工非常形象逼真。制作上应用了很多技法,比如扎珠、掐丝、焊接,还有垂叠,把凤凰的羽毛、骨骼,龙的眼睛、犄角等,都表现得非常生动。”

张铁军表示,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个银镜架,目前在国内属于同类型里的唯一一件。

部分出土器物在苏州博物馆西馆有展出,且列为常设展,供市民欣赏。

墓主为孙策?

专家观点不一

经过仔细发掘,考古队员们发现,墓葬M5出土器物虽少,但发现了一条重要的考古信息:

出土了一批文字砖,其中“吴侯”、“建兴二年七月廿二日”等文字信息,为确定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吴侯”砖及拓片

“当时大家很开心,说可能马上就能推测出墓主身份。因为在三国孙吴时期,吴侯有5人。建兴二年,即公元253年,再加上纪年,就有了双重线索。” 张铁军回忆说。

根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共出现过六位“吴侯”,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绍、孙英、孙基、孙壹。而M5的这位“吴侯”当为其中之一。

M5“建兴二年七月廿一日吴王口”砖及

据了解,孙绍,是孙策之子。孙策于建安五年遇刺身亡,当时只有二十六岁。据常理推测,孙绍大约生于公元193年。“建兴二年”时,孙绍约60岁。孙绍与M5的“吴侯”和“建兴二年”是比较吻合的。

另外,孙绍之子孙奉因讹传谋逆被孙皓诛杀,孙绍很可能因受儿子株连而遭毁墓,与M5碎砖情况吻合。

“发掘工作之初,我们在土墩上发现了一合南宋时期墓志铭,说该墩在南宋时名为‘吴天之墩’。”

张铁军解释说,孙策去世时虽仅为“吴侯”,在其初步统一的“江东”范围内却是最高领导者,很有可能以“天子”自居,且其死亡时代与M1相符。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任,其统治中心在今天的苏州。此外,孙策死后,周瑜和吕范都是来苏州奔孙策之丧。

“如此看来,孙策应是葬于苏州。M1恰好就位于苏州城西北。”

虽然,孙策去世时为“吴侯”,但后世其他的“吴侯”均为孙权称帝后所封,其政治地位处于孙吴集团最高统治者之下。由此,孙策所享受的政治待遇自然是高于其他“吴侯”的。与M5相比,M1恰好具有时代更早、规模更大、随葬器物档次更高等特点。

“M1虽未发现能说明墓主身份的直接证据,但是种种迹象表明,M1与孙策墓所应具有的特征高度相似。”张铁军表示。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表示,接下来,考古部门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假设能够最终确定孙策墓的话,对于苏州来说意义重大,就能表示苏州是三国时期“吴”的政治中心,对于三国时期的考古、历史研究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2016年发掘至今,已经过去6年时间,东吴大墓虽有些许“沉寂”。但却因一场学术交流,再次引发大家关注。就在今年的“五一”节前夕,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举行系列讲座,苏州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程义以《苏州虎丘路三国大墓墓主身份再考》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其中,对墓主为孙策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程义认为,孙策渡江袭许(今河南许昌),否定军队驻扎在现在苏州的可能性,提出曲阿(今镇江丹阳)是孙策渡江后的首要据点,且曲阿对于孙氏而言,已有祖茔的意味。按汉代家族丛葬的习俗,孙策应就近附葬孙坚高陵。且现在丹阳的孙陵岗,应该就是因孙坚、孙策墓而得名。

至于《三国志》周瑜、吕范的传记中奔丧于吴的记载,程义提出曲阿在孙策的谢表里也称“吴郡曲阿”。按照大可统小的原则,东汉末年曲阿也可以称“吴”。

在此基础上,程义进而否认孙策墓在苏州的可能性。一方面,认为建安前期,孙氏集团尚未重视苏州,因而可以排除孙策墓在苏州之说;另一方面,根据出土文物否定了盘门外青暘地苏州丝厂三座东汉墓为孙坚、孙策二次葬或衣冠冢。

其中出土的五联罐应为仝涛所分的会Ⅱ式罐,而会Ⅱ式罐的年代为东汉中期,因此该墓的时代可能要早到东汉中期。五联罐的时代要早于孙坚、孙策死亡的时间,所以,所谓的二次葬或衣冠冢也无法得到出土文物的支持。

那么,孙策,是否葬于苏州?发现的东吴大墓中,是否有孙策之墓……一系列谜团,有待考证!看苏州记者将继续追踪,敬请关注!

(部分资料来源于南师文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