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斌:大量细节!在蒙古国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头条创作挑战赛#

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温都尔乌兰苏木境内对匈奴时期贵族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入选由美国考古杂志《Archaeology》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参与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本文首次披露了中国考古队员在蒙古国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种种细节。

2017年8-9月,2018年6-8月,2019年6-8月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温都尔乌兰苏木境内对匈奴时期贵族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2017年度主要发掘了M189的12座陪葬墓,2018年度和2019年度对主墓M189以及M10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重要收获。这两座墓葬的发掘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的互动交流,甚至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互动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于推动中蒙两国的人文合作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该处墓地入选由美国考古杂志《Archaeology》评选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参与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

该墓地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地,经过我们2018年的详细调查,共发现不同类型的积石墓葬571座,包括甲字形贵族墓葬104座,圆形积石陪葬墓326座,独立圆形积石墓葬141座。甲字形带斜坡墓道的方形积石墓一般规模较大,为主要墓葬类型,每座墓葬的东侧或者西侧呈弧形分布数量不等的圆形积石陪葬墓。2002年-2012年,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对该墓地中的1号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主墓大型方形积石墓以及圆形积石陪葬墓28座,出土了一批金银车马饰、大型玉璧、玻璃碗,以及铜、铁、陶等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1号墓是目前已经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葬,推测墓主可能为匈奴单于。出土文物同时具有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特征,为研究两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蒙古高原考古的三年期间,我和中蒙联合考古队的队员一起在草原上同吃同住同劳动,条件虽然艰苦,但乐趣也不少,更多的是取得收获之后的喜悦。在这里我把2017-2019三年期间的一些考古工作以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刘斌:大量细节!在蒙古国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高勒毛都二号墓地全景

1 初识高勒毛都2号墓地

美丽的呼努伊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路向北蜿蜒缓行,像一条百转千回的丝带,缠绕在绿色的大地上,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呼努伊河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国王河,在鹿河汇入呼努伊河的地方,分布着两处著名遗址,Jargalantyn Am 鹿石遗址和 Urtbulagyn克列克苏尔遗址。

沿着鹿河一路向东大约20公里,便进入了森林草原区域,高勒毛都2号墓地便位于此处。高勒毛都在蒙语中的意思为林中空地,蒙古有很多相同的地名,另一处匈奴贵族墓地也叫高勒毛都,称之为1号墓地,名字虽然相同,但两者之间距离却有上百公里。墓地群山环抱,地势北高南地,是一个地形相对开阔的小山谷,也是牧民传统的冬季避风营地,鹿河从山谷北部自西向东穿过,将山谷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墓地就位于鹿河南侧区域。

墓地南北山上多石,墓葬上部积石应该来自于此处,调查发现南部山上有采石场遗存。南部环山及鹿河以南的开阔地带则多树林,据蒙古人介绍,森林形成的时间比较晚,只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当年此处应该是一处水草丰美之地。

这一区域远离文明社会,到最近的小镇开车需要40分钟,而且只有几十户人家。到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开车需要2个多小时,是货真价实的无人区。房子?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看运气!网络?想都不要想!没有房子怎么办?和牧民一样,搭建蒙古包用地。没水怎么办?北边鹿河有水,路远可以开车去拉,水浑点没关系,人畜共用也没关系,烧开喝问题不大。没电怎么办?太阳能板蓄电池搞起来,只要不是连阴天,电脑、相机充个电没问题。没信号怎么办?卫星电话备上,话费贵是贵点,起码能应个急。后来发现当地有一种类似小灵通的烧号电话,在地势稍高的位置可以打通电话,解决了大问题。没有网络怎么办?这个真没办法啦!

一天过四季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北纬48度线,无霜期很短,每年只有6、7、8三个月可以在室外工作,而且昼夜温差很大。天气晴好的时候,中午时分太阳暴晒,气温接近30度,大家都光着膀子干活,干不了几下就汗流浃背。太阳一下山,温度马上下降,厚衣服厚裤子都得穿上,晚上睡觉前,还得把柴火炉子点上取暖,不然的话凌晨时分温度有时会降到接近0度,会把人冻醒。好的一点是这地方树木比较多,最不缺的就是木柴,到处都能找到枯死的松木,拖回来一劈,就是现成的木柴。天黑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抬一筐取暖的木柴回来,时间一长,队员们个个都变成了生火的高手,小时候丢掉的手艺算是又捡回来了。

这样的天气,感觉比较适合女同志,为啥?长衣短裤轮流换,一天就可过四季。衣服不论秋冬春夏,长短厚薄,随时派得上用场,而且随意混搭,雨来了的时候,羽绒服配短裤也很正常。

最要命的是,每天早晨醒来准备洗漱的时候。六七月份最热的时候,清晨储水桶里面的水居然冰冷刺骨,洗脸刷牙还需要咬紧牙关,使劲坚持,好处是手一碰水,马上浑身一激灵,起床气瞬间消散。有朋友问,你们不会烧点热水吗?一是热水只够喝的,也没有多少富裕,工地上多的时候大几十号人,哪里够用;二是我们用的是草原上常见的洗漱桶,挂在木杆上,所有人公用的,蒙方的朋友习以为常,我们也不好再提要求,只能入乡随俗。

至于洗澡,只能是趁中午热的时候晒一些水,下午收工后,作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简单快速擦洗一番。2019年的时候,额尔登巴特尔教授为了改善驻地生活条件,在驻地北部建造了一所小的桑拿房,还配有一个小的水池,设施虽然稍显简陋,但总比洗凉水澡要好太多了。

刘斌:大量细节!在蒙古国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驻地的星空

餐餐有羊肉

吃饱才能干活,在蒙古工地我们每天都吃点啥?蒙古人喜食肉奶,在远离城市的牧区尤其如此,所以羊肉是绝对的主食。羊肉易得,价格便宜,需要了就让附近的牧民送来现杀,一只100多斤重的羊,只需要四五百元。现杀现吃,还是纯天然绿色有机羊肉,爱吃羊肉的朋友们可能要开始流口水了,但一天三顿羊肉,有没有蔬菜的日子,恐怕大多数朋友坚持不了几天。

羊肉的做法只有一种,大锅煮,然后加盐,国内常见的调味料一概没有,而且蒙古人习惯于把带骨肉拿刀削着吃,所以肉只有七八成熟。这样做出来的肉口感偏硬,而且因为缺少香料的缘故,羊膻味也是非常的浓郁。早餐为奶制品,但鲜奶不易保存,所以工地上是用奶粉代替的。当然,是蒙古特产的羊奶粉,主要用来做早餐的奶粥:奶粉加水熬白米再加糖,标配的早餐,从不改变。唯一变的是开始的时候奶粥里有很多羊肉肥膘,后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不再加了,实在无福消受。

午餐有炒米饭、炒饼丝、炒通心粉、炒螺丝粉、当然都是羊肉炒,会随机加少量的黑瘦小的土豆、胡萝卜、洋葱或圆白菜,这四种菜也是牧区仅有的蔬菜了,通心粉和螺丝粉这两种意大利面也是为了照顾中方的队员们才准备的。

晚餐是小米粥,但不加奶粉了,换加羊肉丁。货真价实的肉粥,有时会做清水煮挂面,当然里面加的也是羊肉,并且只有羊肉。

周末的时候会做蒸饺或是羊杂包子,算是改善生活,定量供应,每人五个。当然还是羊肉馅的。咬一口满嘴流羊油,我们基本上是三两个就够够的了,但对蒙方队员来说,那是绝对的美味,每次都是一扫而光,至于羊杂包子,散发着浓郁的味道,中方队员算是无福消受了。

天天这么吃,真是受不了,这时就得下饭宝物“老干妈”登场了。说是“老干妈”,到了这儿,那绝对是“老亲妈”,来工地前我们每次都准备几十罐,全靠这个来度过发掘季。一直自称不吃辣的蒙古队员,后来也老跑到我们这儿,来蹭一些“老干妈”吃,看来“老干妈”打开国际市场指日可待啊!

方便面作为一种居家旅行必备的美食,在蒙古的工地上,自然也少不了它的身影。作为工地深夜食堂必备且唯一的美食,一锅冒着热气的方便面,让草原深沉夜里的思乡之情不再那么的强烈。当然也可以用方便面开个小灶,暂时摆脱一下口感甜腻的羊奶(粉)粥和味道浓郁的羊肉小米粥。美中不足的就是后期消耗量过大,未等工地结束已经弹尽粮绝,深夜食堂不得不提前停止营业,改为火烤花生米。

蒙古伏特加

大概是因为冬季寒冷而又漫长的缘故吧,蒙古人和俄国人一样喜欢喝伏特加,说嗜酒如命可能有点过,但见到伏特加两眼放光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在牧区,伏特加绝对是馈赠佳品。伏特加度数不高,多为39°,大部分为750ml装的,也就是一斤半装的,品牌不少,但价格相差不大,多数在30-50元人民币之间。伏特加味道很纯,但仅仅是单纯而不是醇厚,只有单纯的酒精的味道。蒙古人喝酒的时间一般在晚饭之后,当然,也可以是在下午、上午或是任何一个想喝的时候。喝酒时不需要下酒菜,对,你没看错,就是干喝,有时会搞点可乐雪碧之类的下酒,喝时从不劝酒,就是转圈喝,一个杯子轮流喝。如果不想喝了,可随时退出,绝对不会有人阻拦,但时间久了发现退出的只有中方队员,从未见有蒙方队员中途退出。喝酒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有多少酒,蒙古人的持续作战能力很强,如果有足够的酒,喝个一两天也不是不可以,大家都喜欢喝,当然没有劝酒的必要了。

当然,庆祝的时候更少不了酒,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1号墓曾出土一件非常漂亮的蓝色玻璃碗,听蒙方的同志讲,出土当天,他们就拿这个玻璃碗喝了一晚上的酒。2019年8月,我们在M189发现了两只鎏金小银龙,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额尔登巴特尔教授和蒙方的队员把两只小银龙带到了我们的蒙古包,又拿来一瓶酒,中方队员都以为是要简单的庆祝一下。谁知道,额尔登巴特尔教授把两只小银龙擦了擦,放进了杯子里,然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教授把酒也倒进了杯子,在座的中方队员全部都惊呆了,居然要拿小银龙泡酒喝!教授是工地绝对的老大,我们也只能客随主便,只好硬着头皮、闭着眼睛,把端到我们面前的银龙酒一饮而尽,一个杯子轮流转,两圈下来,一瓶酒已经喝完啦,两只小银龙又被拿出来,放回盒子里面。这绝对是让人终身难忘的经历。

蒙古包

对于我们这些野外考古工作者来说,在草原上最佳的居住设施选择当然是蒙古包了。帐篷不适合长期居住,固定房屋费时费力代价又高,国内常见的活动板房在无人区就更加不现实了。蒙古包轻便,保暖,防风防雨,搭拆快捷,移动方便,是游牧民族伟大的发明创造。

我们的营地就是由十几个蒙古包组成的,中方队员使用两个,厨房使用两个,剩余的由蒙方队员使用。我们的两个蒙古包一间住人,一间存放工具兼办公。中方队员一般每月轮替一次,保证同时有5个队员参加考古工作。一个蒙古包,中间放炉子和桌子,然后转圈还能放下5张很窄的行军床,再加上个人的行李,略显拥挤,不过比学生和工人的蒙古包还是要好,他们是要睡通铺的。

蒙古包有拆装方便、保暖防风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采光、透气和防雨。因为有炉子的烟囱,蒙古包只有顶部中心没有铺毡,平时用塑料布盖住一些,这算是唯一的天窗,如果下雨,还需要拿一小块带绳子的帆布再盖住,门一关,室内基本封闭也没有光线了。晴天还好,雨天要想采光透气,就只有开门了。

蒙古草原的雨来的特别急,看见远处飘来一块带雨的云,马上就得先收工,瓢泼大雨瞬间就到。蒙古包周围的毡子是无法铺到地面的,会稍微留一点距离,防止毛毡腐烂,所以如果蒙古包周围的导水槽和防水塑料布做不好,雨稍微一大,马上就会灌入蒙古包,顶部因为没有完全密封,也会漏水。经常是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地面虽然铺了木板,但也是雨水乱流,免不了弄湿行李和木柴。半夜听见下雨就得赶紧起来,把行李和木柴先放到桌子和凳子上。

刘斌:大量细节!在蒙古国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驻地蒙古包

写在最后

2017-2019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在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也奠定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础,2020-2022年,因为疫情原因,双方的联合考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2023年开始双方的联合考古项目已经恢复正常,我们也计划将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项目作为一项长期的考古项目来开展,加强双方交流、培养双方人才、提升双方水平,希望将来在匈奴考古乃至蒙古考古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收获,也希望有更多的国内考古工作者能够更多了解、更多关注、更多参与匈奴的考古研究。

刘斌:大量细节!在蒙古国考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M189鎏金银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