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斌:大量細節!在蒙古國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頭條創作挑戰賽#

由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國立大學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中部後杭愛省溫都爾烏蘭蘇木境内對匈奴時期貴族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開展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入選由美國考古雜志《Archaeology》評選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這也是中國考古學者參與的國外考古項目首次入選。本文首次披露了中國考古隊員在蒙古國參與考古發掘工作的種種細節。

2017年8-9月,2018年6-8月,2019年6-8月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國立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中部後杭愛省溫都爾烏蘭蘇木境内對匈奴時期貴族墓地——高勒毛都2号墓地開展了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2017年度主要發掘了M189的12座陪葬墓,2018年度和2019年度對主墓M189以及M10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取得了重要收獲。這兩座墓葬的發掘結果為進一步研究中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的互動交流,甚至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互動交流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對于推動中蒙兩國的人文合作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該處墓地入選由美國考古雜志《Archaeology》評選出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這也是中國考古學者參與的國外考古項目首次入選。

該墓地為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匈奴貴族墓地,經過我們2018年的詳細調查,共發現不同類型的積石墓葬571座,包括甲字形貴族墓葬104座,圓形積石陪葬墓326座,獨立圓形積石墓葬141座。甲字形帶斜坡墓道的方形積石墓一般規模較大,為主要墓葬類型,每座墓葬的東側或者西側呈弧形分布數量不等的圓形積石陪葬墓。2002年-2012年,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對該墓地中的1号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了主墓大型方形積石墓以及圓形積石陪葬墓28座,出土了一批金銀車馬飾、大型玉璧、玻璃碗,以及銅、鐵、陶等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1号墓是目前已經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匈奴貴族墓葬,推測墓主可能為匈奴單于。出土文物同時具有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特征,為研究兩漢時期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的曆史影響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蒙古高原考古的三年期間,我和中蒙聯合考古隊的隊員一起在草原上同吃同住同勞動,條件雖然艱苦,但樂趣也不少,更多的是取得收獲之後的喜悅。在這裡我把2017-2019三年期間的一些考古工作以外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劉斌:大量細節!在蒙古國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高勒毛都二号墓地全景

1 初識高勒毛都2号墓地

美麗的呼努伊河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路向北蜿蜒緩行,像一條百轉千回的絲帶,纏繞在綠色的大地上,倒映着湛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呼努伊河在蒙語中的意思是國王河,在鹿河彙入呼努伊河的地方,分布着兩處著名遺址,Jargalantyn Am 鹿石遺址和 Urtbulagyn克列克蘇爾遺址。

沿着鹿河一路向東大約20公裡,便進入了森林草原區域,高勒毛都2号墓地便位于此處。高勒毛都在蒙語中的意思為林中空地,蒙古有很多相同的地名,另一處匈奴貴族墓地也叫高勒毛都,稱之為1号墓地,名字雖然相同,但兩者之間距離卻有上百公裡。墓地群山環抱,地勢北高南地,是一個地形相對開闊的小山谷,也是牧民傳統的冬季避風營地,鹿河從山谷北部自西向東穿過,将山谷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墓地就位于鹿河南側區域。

墓地南北山上多石,墓葬上部積石應該來自于此處,調查發現南部山上有采石場遺存。南部環山及鹿河以南的開闊地帶則多樹林,據蒙古人介紹,森林形成的時間比較晚,隻有兩三百年的時間,當年此處應該是一處水草豐美之地。

這一區域遠離文明社會,到最近的小鎮開車需要40分鐘,而且隻有幾十戶人家。到後杭愛省省會車車爾勒格開車需要2個多小時,是貨真價實的無人區。房子?沒有!水?沒有!電?沒有!信号?看運氣!網絡?想都不要想!沒有房子怎麼辦?和牧民一樣,搭建蒙古包用地。沒水怎麼辦?北邊鹿河有水,路遠可以開車去拉,水渾點沒關系,人畜共用也沒關系,燒開喝問題不大。沒電怎麼辦?太陽能闆蓄電池搞起來,隻要不是連陰天,電腦、相機充個電沒問題。沒信号怎麼辦?衛星電話備上,話費貴是貴點,起碼能應個急。後來發現當地有一種類似小靈通的燒号電話,在地勢稍高的位置可以打通電話,解決了大問題。沒有網絡怎麼辦?這個真沒辦法啦!

一天過四季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北緯48度線,無霜期很短,每年隻有6、7、8三個月可以在室外工作,而且晝夜溫差很大。天氣晴好的時候,中午時分太陽暴曬,氣溫接近30度,大家都光着膀子幹活,幹不了幾下就汗流浃背。太陽一下山,溫度馬上下降,厚衣服厚褲子都得穿上,晚上睡覺前,還得把柴火爐子點上取暖,不然的話淩晨時分溫度有時會降到接近0度,會把人凍醒。好的一點是這地方樹木比較多,最不缺的就是木柴,到處都能找到枯死的松木,拖回來一劈,就是現成的木柴。天黑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擡一筐取暖的木柴回來,時間一長,隊員們個個都變成了生火的高手,小時候丢掉的手藝算是又撿回來了。

這樣的天氣,感覺比較适合女同志,為啥?長衣短褲輪流換,一天就可過四季。衣服不論秋冬春夏,長短厚薄,随時派得上用場,而且随意混搭,雨來了的時候,羽絨服配短褲也很正常。

最要命的是,每天早晨醒來準備洗漱的時候。六七月份最熱的時候,清晨儲水桶裡面的水居然冰冷刺骨,洗臉刷牙還需要咬緊牙關,使勁堅持,好處是手一碰水,馬上渾身一激靈,起床氣瞬間消散。有朋友問,你們不會燒點熱水嗎?一是熱水隻夠喝的,也沒有多少富裕,工地上多的時候大幾十号人,哪裡夠用;二是我們用的是草原上常見的洗漱桶,挂在木杆上,所有人公用的,蒙方的朋友習以為常,我們也不好再提要求,隻能入鄉随俗。

至于洗澡,隻能是趁中午熱的時候曬一些水,下午收工後,作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簡單快速擦洗一番。2019年的時候,額爾登巴特爾教授為了改善駐地生活條件,在駐地北部建造了一所小的三溫暖房,還配有一個小的水池,設施雖然稍顯簡陋,但總比洗涼水澡要好太多了。

劉斌:大量細節!在蒙古國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駐地的星空

餐餐有羊肉

吃飽才能幹活,在蒙古工地我們每天都吃點啥?蒙古人喜食肉奶,在遠離城市的牧區尤其如此,是以羊肉是絕對的主食。羊肉易得,價格便宜,需要了就讓附近的牧民送來現殺,一隻100多斤重的羊,隻需要四五百元。現殺現吃,還是純天然綠色有機羊肉,愛吃羊肉的朋友們可能要開始流口水了,但一天三頓羊肉,有沒有蔬菜的日子,恐怕大多數朋友堅持不了幾天。

羊肉的做法隻有一種,大鍋煮,然後加鹽,國内常見的調味料一概沒有,而且蒙古人習慣于把帶骨肉拿刀削着吃,是以肉隻有七八成熟。這樣做出來的肉口感偏硬,而且因為缺少香料的緣故,羊膻味也是非常的濃郁。早餐為奶制品,但鮮奶不易儲存,是以工地上是用奶粉代替的。當然,是蒙古特産的羊奶粉,主要用來做早餐的奶粥:奶粉加水熬白米再加糖,标配的早餐,從不改變。唯一變的是開始的時候奶粥裡有很多羊肉肥膘,後來在我們的強烈要求下不再加了,實在無福消受。

午餐有炒米飯、炒餅絲、炒通心粉、炒螺絲粉、當然都是羊肉炒,會随機加少量的黑瘦小的洋芋、胡蘿蔔、洋蔥或甘蘭菜,這四種菜也是牧區僅有的蔬菜了,通心粉和螺絲粉這兩種意大利面也是為了照顧中方的隊員們才準備的。

晚餐是小米粥,但不加奶粉了,換加羊肉丁。貨真價實的肉粥,有時會做清水煮挂面,當然裡面加的也是羊肉,并且隻有羊肉。

周末的時候會做蒸餃或是羊雜包子,算是改善生活,定量供應,每人五個。當然還是羊肉餡的。咬一口滿嘴流羊油,我們基本上是三兩個就夠夠的了,但對蒙方隊員來說,那是絕對的美味,每次都是一掃而光,至于羊雜包子,散發着濃郁的味道,中方隊員算是無福消受了。

天天這麼吃,真是受不了,這時就得下飯寶物“老幹媽”登場了。說是“老幹媽”,到了這兒,那絕對是“老親媽”,來工地前我們每次都準備幾十罐,全靠這個來度過發掘季。一直自稱不吃辣的蒙古隊員,後來也老跑到我們這兒,來蹭一些“老幹媽”吃,看來“老幹媽”打開國際市場指日可待啊!

友善面作為一種居家旅行必備的美食,在蒙古的工地上,自然也少不了它的身影。作為工地深夜食堂必備且唯一的美食,一鍋冒着熱氣的友善面,讓草原深沉夜裡的思鄉之情不再那麼的強烈。當然也可以用友善面開個小竈,暫時擺脫一下口感甜膩的羊奶(粉)粥和味道濃郁的羊肉小米粥。美中不足的就是後期消耗量過大,未等工地結束已經彈盡糧絕,深夜食堂不得不提前停止營業,改為火烤花生米。

蒙古伏特加

大概是因為冬季寒冷而又漫長的緣故吧,蒙古人和俄國人一樣喜歡喝伏特加,說嗜酒如命可能有點過,但見到伏特加兩眼放光是沒問題的,尤其是在牧區,伏特加絕對是饋贈佳品。伏特加度數不高,多為39°,大部分為750ml裝的,也就是一斤半裝的,品牌不少,但價格相差不大,多數在30-50元人民币之間。伏特加味道很純,但僅僅是單純而不是醇厚,隻有單純的酒精的味道。蒙古人喝酒的時間一般在晚飯之後,當然,也可以是在下午、上午或是任何一個想喝的時候。喝酒時不需要下酒菜,對,你沒看錯,就是幹喝,有時會搞點可樂雪碧之類的下酒,喝時從不勸酒,就是轉圈喝,一個杯子輪流喝。如果不想喝了,可随時退出,絕對不會有人阻攔,但時間久了發現退出的隻有中方隊員,從未見有蒙方隊員中途退出。喝酒的持續時間取決于有多少酒,蒙古人的持續作戰能力很強,如果有足夠的酒,喝個一兩天也不是不可以,大家都喜歡喝,當然沒有勸酒的必要了。

當然,慶祝的時候更少不了酒,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1号墓曾出土一件非常漂亮的藍色玻璃碗,聽蒙方的同志講,出土當天,他們就拿這個玻璃碗喝了一晚上的酒。2019年8月,我們在M189發現了兩隻鎏金小銀龍,幾天後的一個晚上,額爾登巴特爾教授和蒙方的隊員把兩隻小銀龍帶到了我們的蒙古包,又拿來一瓶酒,中方隊員都以為是要簡單的慶祝一下。誰知道,額爾登巴特爾教授把兩隻小銀龍擦了擦,放進了杯子裡,然後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教授把酒也倒進了杯子,在座的中方隊員全部都驚呆了,居然要拿小銀龍泡酒喝!教授是工地絕對的老大,我們也隻能客随主便,隻好硬着頭皮、閉着眼睛,把端到我們面前的銀龍酒一飲而盡,一個杯子輪流轉,兩圈下來,一瓶酒已經喝完啦,兩隻小銀龍又被拿出來,放回盒子裡面。這絕對是讓人終身難忘的經曆。

蒙古包

對于我們這些野外考古工作者來說,在草原上最佳的居住設施選擇當然是蒙古包了。帳篷不适合長期居住,固定房屋費時費力代價又高,國内常見的活動闆房在無人區就更加不現實了。蒙古包輕便,保暖,防風防雨,搭拆快捷,移動友善,是遊牧民族偉大的發明創造。

我們的營地就是由十幾個蒙古包組成的,中方隊員使用兩個,廚房使用兩個,剩餘的由蒙方隊員使用。我們的兩個蒙古包一間住人,一間存放工具兼辦公。中方隊員一般每月輪替一次,保證同時有5個隊員參加考古工作。一個蒙古包,中間放爐子和桌子,然後轉圈還能放下5張很窄的行軍床,再加上個人的行李,略顯擁擠,不過比學生和勞工的蒙古包還是要好,他們是要睡通鋪的。

蒙古包有拆裝友善、保暖防風的優點,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最大的問題就是采光、透氣和防雨。因為有爐子的煙囪,蒙古包隻有頂部中心沒有鋪氈,平時用塑膠布蓋住一些,這算是唯一的天窗,如果下雨,還需要拿一小塊帶繩子的帆布再蓋住,門一關,室内基本封閉也沒有光線了。晴天還好,雨天要想采光透氣,就隻有開門了。

蒙古草原的雨來的特别急,看見遠處飄來一塊帶雨的雲,馬上就得先收工,瓢潑大雨瞬間就到。蒙古包周圍的氈子是無法鋪到地面的,會稍微留一點距離,防止毛氈腐爛,是以如果蒙古包周圍的導水槽和防水塑膠布做不好,雨稍微一大,馬上就會灌入蒙古包,頂部因為沒有完全密封,也會漏水。經常是外邊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地面雖然鋪了木闆,但也是雨水亂流,免不了弄濕行李和木柴。半夜聽見下雨就得趕緊起來,把行李和木柴先放到桌子和凳子上。

劉斌:大量細節!在蒙古國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駐地蒙古包

寫在最後

2017-2019年,我們順利完成了在蒙古國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果,也奠定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礎,2020-2022年,因為疫情原因,雙方的聯合考古工作暫時告一段落。

2023年開始雙方的聯合考古項目已經恢複正常,我們也計劃将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考古項目作為一項長期的考古項目來開展,加強雙方交流、培養雙方人才、提升雙方水準,希望将來在匈奴考古乃至蒙古考古方面能夠取得更大的進展和收獲,也希望有更多的國内考古工作者能夠更多了解、更多關注、更多參與匈奴的考古研究。

劉斌:大量細節!在蒙古國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M189鎏金銀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