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史料上来看,诸葛亮躬耕之地应该属于现今的南阳还是襄樊#南阳宣传的武侯祠在图中南阳市与新野县之间襄阳宣传的古隆中在目前

作者:漫品人生

#从史料上来看,诸葛亮躬耕之地应该属于现今的南阳还是襄樊#

南阳宣传的武侯祠在图中南阳市与新野县之间襄阳宣传的古隆中在目前襄阳市西南方向,图中左下角(不是西方,是西南方,这点很重要,请各位牢记)南阳人认为,我们的卧龙岗武侯祠就在我们现在的南阳市,诸葛亮肯定就是在南阳躬耕,而不是在襄阳襄阳人认为,由隆中对可得,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躬耕于南阳,只不过是因为隆中以前属于南阳郡,所以才这么说,现在行政区域划分,明显属于襄阳,两个史料并不矛盾,就像刘秀,说是南阳人,其实他是枣阳人,只是以前枣阳属于南阳郡,现在划归给襄阳了一样。我们来分析一下,从襄阳方面口中的古隆中作为我们的起始点,径直向东北方向走,可以依次经过现襄阳市区——诸葛亮火烧的博望坡——新野县——南阳口中的卧龙岗武侯祠(即诸葛躬耕地)——南阳市区好,我现在想问各位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朝廷,会把相隔甚远的这块飞地:古隆中,划归给南阳管理么?给襄阳管理,不是更合情合理么?襄阳方面的解释是:古隆中和古枣阳一样,以前归属于南阳郡,现在属于襄阳。但隆中和枣阳有明显区别:枣阳与现南阳接壤,说是行政区域变更是说得过去的。但南阳,襄阳,隆中几乎是在一条线上的,为什么更远的隆中属于南阳,而襄阳反而不属于南阳?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襄阳当时也属于南阳。但明显这是一个和史料记载完全不符的推论:当时襄阳属南郡,南阳属于南阳郡。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现在的襄阳城区和襄阳宣传的古隆中都在汉水南面,而枣阳恰恰与之相反,在汉水北面。所以这个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只有一个结论:襄阳人说谎,古隆中是子虚乌有的那么又有两个问题:隆中对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所谓诸葛亮躬耕襄阳的说法又是如何兴起的?现在我们所说的隆中对,一是指刘备和诸葛亮在草庐的谈话;二是指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其具体内容是出师表。然而出师表的出处是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所载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不过这段文字原先并无标题,《隆中对》或者《草庐对》的篇名是清代才开始相继出现,为后人所加。除了陈寿的记载外,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也说“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未曾言及隆中抑或南阳。而实际上,‘隆中对’一词最早出于清朝的《古文喈凤》,《三国志》、《晋书》、《蜀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正史中都没有记载,所谓的《隆中对》证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无非是拿着后人的妄言当做历史事实的可笑举措罢了除开史料之外,更为有趣的是,关于诸葛亮,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许多有名的诗篇,比如杜甫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比如岳飞的后出师表。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岳飞途经南阳。在拜遏武候神祠时亲手写下《出师表》这一部书法名篇现岳飞书,《出师表》石刻(21石),完好地保存在南阳武候祠里,岳飞书《出师表》后有《跋语》,文日:“绍兴成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遏武候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日,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泪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尔。岳飞并识。”岳飞书武候前,后《出师表》石刻,各地武候祠及与岳飞有关的地方都有复制,并完整一(跋语)展示给世人,惟有襄阳隆中把(跋语)删掉了,其用意不言而自明。现可考的支持襄阳论的史料,基本全部来自于晋朝学者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有:“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冈,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冈上有草庐故居。庐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西北有紫山,相去三十里,乃庞士元隐居之所。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该碑文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辅证。所以我认为,南阳才是诸葛躬耕地,襄阳说是后人误传

#从史料上来看,诸葛亮躬耕之地应该属于现今的南阳还是襄樊#南阳宣传的武侯祠在图中南阳市与新野县之间襄阳宣传的古隆中在目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