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想維護主導權,孩子想奪回自主權,怎麼辦?

作者:頂思TopSchools

寒假開始了,“親子大戰”也拉開了帷幕。表面看大家在争論是非對錯,暗地裡其實潛藏着控制權之争。家長想維護自己的主導權,孩子想奪回自己的自主權。如何平息這場“家庭戰争”?今天,我們特别推薦這本書——《允許孩子犯錯》。作者為美國知名教育家傑西卡·萊西。她是《紐約時報》“家長及教師會”專欄作家,曾任職中學老師十幾年,對教育有着豐富而獨到的見解和經驗。

文 | 李昂

編 | 天悅

01允許孩子犯錯,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

“為你好”已經成為貼在家長身上的反面标簽,但無論面對怎樣的非議,家長就是忍不住,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虧,少吃苦。“為你好”的意圖和動機并沒有錯,應該反思的其實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就是說家長那些好的經驗和建議該怎樣讓孩子欣然接受?說白了就是怎樣傳,才能傳得過去。

家長的傳授方法是什麼呢?通常來說,有事前說教、建議,比如“你應該這樣”;事後指責、抱怨,比如“看,錯了吧!給你說那樣做你就不聽”。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收效甚微,經常出現“說了多少遍,就是不聽”的狀況。不僅寶貴的人生智慧沒傳過去,反而弄得刀光劍影、火花四濺。

家長想維護主導權,孩子想奪回自主權,怎麼辦?

書名:《允許孩子犯錯:相信孩子有變得更好的能力》

作者:【美】傑西卡·萊西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這本書中,萊西講了一個故事:她的一個朋友非常喜歡音樂,認為音樂素養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修養。這位朋友也一直鼓勵兒子學鋼琴,并且為孩子找了老師,希望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但是兒子很不情願,多次跟媽媽說不想上鋼琴課,這位媽媽都沒答應,為此兩人争執不斷……

直到有一天,兒子生氣地說:“媽媽,我認為彈鋼琴是你的夢想,不是我的夢想。”這時她才意識到,即便彈鋼琴确實對孩子的人生有益,她也無法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而父母扼殺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最好辦法,恰恰就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們。

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那就是副标題說的——相信孩子有變得更好的能力。家長向後退一步,做“支援自主型”父母,而不是“控制型父母”,學會在适當的時候,閉上嘴巴、放開手,站在遠處默默關注,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

當然,這也意味着家長要有勇氣和包容心,允許孩子犯錯,選擇讓孩子在犯錯—修正錯誤的實踐中獲得經驗,收獲成長。

這樣的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産生了一種本能:要保護這個脆弱的生命不受任何傷害。這種本能更多是下意識的,就像寫在基因裡的傾向。但是,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危害,比我們想象得更嚴重。

02不允許犯錯,破壞孩子天生的内驅力

有人在網上提問:“孩子很頹廢,不是看手機,就是玩遊戲,讓幹什麼都沒有精神,該怎麼辦?”

我們不妨把時光倒回到孩子的嬰兒階段。那時,孩子剛學會爬,看着前方的皮球,扭着小屁股,興奮地朝皮球爬去,這時,大人把皮球往前推推,孩子毫不氣餒,繼續朝前爬去。孩子不知疲倦,爬上爬下,打開櫃門,拉開抽屜,把裡面的東西翻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在家裡到處探索,充滿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再看看現在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的孩子,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類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驅力,不幸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沒有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内驅力,反而一點一點破壞掉了他們的内驅力。

當孩子碰到一個問題,還沒等他思考,就被家長給解答了。

比如:孩子最近在學成語故事,我問他:“精衛填海這個成語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正在孩子猶豫時,我迫不及待地說:“你不是剛學了嗎?精衛填海,不就是說精衛的力量雖然很小,但是他沒有退縮,也不畏懼,意志堅定、堅持不懈……”

再比如:孩子打籃球投籃時,恰巧籃球卡在籃筐邊上,孩子笑着喊:“媽媽,籃球下不來了!”我一看,馬上就給出了個主意:“你在路邊撿個小石塊砸一下,就下來了。”

生活中,家長總是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那樣做,家長将自己的人生經驗凝練成一個又一個結論,省略掉中間所有的曲折、心酸、悲喜以及創造和思考。在家長來看,那些都是血淚換來的寶貴經驗,但在孩子看來不過隻是一句蒼白無力的唠叨,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

其實,對于孩子的童年來說,最為珍貴的就是面對挑戰的興奮,是從失敗中站起來的驕傲,是憑着自己的力量摘取成功的自豪,是學習新事物的心跳和喜悅。而如果總是被保護着,做點什麼事,就會被制止、被建議、被批評,這些否定破壞了孩子勇于嘗試、不斷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熱情和内驅力。

03不允許犯錯,無法培養孩子的勝任感

我們做一件事,需要有熱愛,但是能長期堅持做一件事,還需要勝任感,也就是我能勝任、我可以做到的自信感。

勝任能力不是我覺得我行,也不是别人覺得我行,而是事實證明我行。

學會騎自行車、學會跳繩、學會洗襪子,在足球場上自如地控制足球,和一個陌生的小朋友成為朋友,從不敢、不會到敢了、會了,這些小事對孩子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每次小小的成就,都是在他的内心儲存自信,都是在增加他的勝任感,讓孩子覺得“我可以掌控很多事情”。而這種勝任感一定要通過實實在在的體驗才能獲得。

有些家長總是說“你隻需要好好學習,其他事情都不用管”,其實恰恰剝奪了孩子培養勝任能力的實踐機會,也剝奪了他的動手能力以及學習從挫折感中迅速複原的機會。

本書中,萊西講了自己兒子的一個小故事。她10歲的兒子向來隻穿無帶的鞋子,剛開始她以為是孩子喜歡,有一次孩子把自己的鞋落在了同學家,而當天又有體育課,是以他隻能穿另外一雙需要系鞋帶的備用鞋。孩子很不情願,嚷嚷着“甯願穿雨鞋被同學嘲笑,也不想系鞋帶”。為什麼他這麼排斥系鞋帶呢?

原來,在更小的時候,每次出門,兒子嘗試自己系鞋帶,因為反複系錯,讓萊西很抓狂,于是一邊直接幫他系上,一邊瘋狂抱怨,這讓孩子也很崩潰,幾次以後,孩子就再也不願意穿有鞋帶的鞋子了。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卻給孩子很深的挫敗感。在他心裡,系鞋帶是個大麻煩,而且随着媽媽的多次抱怨,也加深了孩子的認知——“我天生就不會系鞋帶”。

在實踐過程中,如果孩子沒有請教,家長就不要插手、不提示,不指正,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再給他恰當的指導,不好嗎?

04犯錯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契機

仔細回憶我們會發現,逆境時的經曆和感受更讓我們記憶深刻。沒有深入的過程,便無法形成持久的内化知識。知識來得越容易,在大腦中儲存得就越不牢固。而犯錯、失敗以及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再不斷嘗試,就是在強化知識,一帆風順的學習則沒有這個強化的過程。

比如:孩子沒有清洗盤子上的殘渣,就直接放進了洗碗機,你看見了,選擇默不作聲。等他取出盤子時,就會發現盤子上面的殘渣沒有被清洗幹淨,這時候,他可能會問:“為什麼洗碗機洗不幹淨碗呢?”這時,你再順勢告訴他正确的方法。

這時,孩子不會有一點不舒服,因為是他主動來請教你的。而且他也會直覺感受到,他的方法不夠好,他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這次小小的“錯誤”加深了他對洗碗這件事的體驗和收獲,這要比家長反複告訴他“先把餐具上的殘渣清理後,再放進洗碗機”的建議更加印象深刻。

其實,孩子越是小的時候,試錯的風險小,越應該鼓勵孩子多實踐、多試錯。網上有家長問:兒子上初二了,一直沉迷遊戲,說也不聽,說得多了,幹脆把房間的門鎖上。家長焦慮萬分,眼看就中考了,該怎麼辦?

專家給出了很多建議,家長都覺得不實際,因為所有的教養方法都需要時間,而中考在即,沒有那麼多時間讓家長和孩子去實踐了,試錯的代價大大增加了。

05設定規則和界限,引導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設定目标

很多父母擔心,如果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會無法無天,變成熊孩子。

其實這種擔心是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設定必要的規則和邊界。其實沒有規則和界限,孩子反而會覺得混亂。規則和邊界,給孩子提供了明确的行為準則。在這個架構内,孩子可以自由地去探索,父母不會對他的生活、學習細節做過多的幹預。比如:每天完成作業是需要遵守的規則,但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去完成。父母畫的架構越簡單清晰,孩子執行起來越友善。

前兩天,我和正上二年級的孩子去學校圖書館做志願者,幫忙把新增的圖書按書架的相應編号進行歸類擺放。我們先明确了擺放的規則,然後再進行任務配置設定,确定完成目标,每人負責一個區域,各司其職。忙活了一個上午,孩子看着自己負責的區域,圖書全部上架,并按順序擺放到位,滿臉的興奮,雖然說胳膊累、腿累,還是一再要求下午繼續接着幹。

這是個體力活,而且中間也狀況頻發,不時聽到他自言自語,“呀!放錯了”“啊!書倒了”但孩子卻幹得非常起勁。每個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意願的召喚力量遠遠大于各種督促。

是以,家長最好引導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設定積極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會有決心和意志,才能激發出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實作目标本身就是誘惑,目标實作後的滿足感就是獎勵。一旦孩子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尤其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獲得的成功,他們就會上瘾,今後更加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進入良性循環。

06多了解孩子的感受

從去做到做好,需要一個不斷犯錯、修正錯誤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辛苦、沮喪、失望和痛苦,這是一個相當難熬的過程。

▷第一次做不好,他會抓狂;

▷努力了很久,成績沒有提高,他會沮喪;

▷晚上十點還沒做完作業,他難免又累又焦慮;

▷看到别人都取得了好成績,自己成績卻不好,挫敗的感覺淹沒了他……

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将關注點放在了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

就像前陣子網上熱傳的一個視訊,“15歲女孩買手機不成,當街暴打母親”。作為旁觀者,我們本能地覺得這孩子沒教好、太不懂事了。然而真實情況比這要複雜得多。原來女孩打工攢了4000元,跟媽媽說好再添2000元,一起去買手機,但是到了店裡後,媽媽得知舊手機修修還能用,就反悔了。為此,兩個人發生沖突,從店裡吵到店外,引得路邊很多人圍觀,有人拿手機拍照,更多的人則幫着母親罵女兒。女孩最後崩潰了,邊尖叫着,邊不停地擊打母親頭部。

女孩毆打母親當然不對,但母親的行為也值得商榷。如果臨時反悔,提出不買手機,也應該充分了解孩子的失望心情,安撫孩子的情緒,真誠地跟孩子溝通,而不是以大人的權威強迫她接受自己的臨時決定,也不應該在被人圍觀時,讓孩子遭受圍觀人群的輿論譴責。

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被了解,孩子更是如此,這也正是親子之間形成情感連接配接的最佳時機。

如果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被大人看到并被了解,他就會産生前進和改變的力量。就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最奇妙的真理就是,一旦我接受了我就是我現在的這個樣子,那麼我就會改變。”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父母可以是啦啦隊長、後勤部長,或是教練員,但不是選手,是以家長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因為對孩子來說“我願意”的力量遠遠大于“我服從”。從小在相對自由的試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獨立能力、受挫能力、堅持能力、靈活面對問題的能力方面都有更強的表現,這種能力将陪伴孩子的一生。

在《允許孩子犯錯》一書中,作者萊西為父母們提供了詳細的建議和方法,用80+個科學政策與技能,50+個詳實生動的案例,從課堂到校外,從學習到交友,從幼年到青春期,手把手教家長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這本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