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誇張地說:
現在一個普通10歲小孩的智商情商、資訊搜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相當于以前15歲甚至18歲左右的水準。
我公司有個四十歲的同僚,他家小孩12歲,國小六年級。
經常把他怼得啞口無言,他很是頭疼,覺得根本管不了這孩子。
我們八零後這一代小時候也叛逆,但是對父母無非就是說“我就不”、“你别管我”、“你怎麼這麼煩”之類的賭氣話。
可現在的小孩不一樣,他們會專門挑父母最痛的地方去攻擊。
網際網路的存在讓零五後、甚至一零後的小孩,提前擷取到了太多太多的資訊。
而這些資訊,有些是以他們現在的年齡所不能消化的,但仍然很直覺地擺到他們面前。
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洶湧而來的知識會造成他們三觀的撕裂。
孩子們在這種浪潮中,被沖刷的站立不穩,帶着少年人特有的困惑,迷茫以及憤怒。
這種情緒首當其沖地面向了他們的父母。
因為工作關系,我認識不少在各種制造業工廠一線工作的藍領勞工,還有外賣員、快遞員、專車司機等服務業從業者。
他們的年齡在30歲~40歲左右,學曆高中或大專,好一點的也有大學。
這個年齡段是現在社會的中流砥柱,也是壓力最大的人群。
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
勉強支撐着家庭的各項開支,他們很努力,也很疲憊。
可他們卻不止一次被自家十幾歲的小孩怼到崩潰,天天懷疑這孩子到底是從哪裡學了這麼多犀利的話術。
在這裡分享幾個我聽過的,聽完之後感覺這些孩子說話真的很殘酷。
我很好奇他們的内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案例1
家長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比如孩子上初一,家長說:
“初一就應該抓緊了,認真讀書寫作業,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回答:
“你就是我的起跑線。你覺得這條線在什麼位置?”
“投胎在這個縣,這個村,這個家,我已經輸了。”
“起跑線跑赢了又怎樣?我的終點線是别人的起跑線。”
“有錢人一生下來,不用努力就能擁有一切,我跑再快也沒意義。”
“明星的女兒,8歲的生日禮物是愛馬仕包包,你覺得我得多努力學習才能買得起?”
案例2
孩子跟家長處處作對,家長怨念地說:
“你怎麼變得一點也不聽話了,你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小時候你比現在懂事。”
14歲的孩子回答:
“媽媽,你之是以覺得我小時候更懂事,是因為小時候我沒有自我意識。
你所認為的“聽話”,不是什麼美德,其實就是什麼都按你說的做。
但那樣不是一個人,充其量隻是一個你們的提線木偶。
你們大人所謂的“叛逆”,其實就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有了自我意識這件事。”
家長:……(無言以對)
案例3
有個上國中二年級的男生,學習成績處于班級的中下遊。
他爸爸讓他好好學習,說:
“現在考高中很難,隻有50%左右的中學生能考上高中。你至少得考進你們班級的中上遊吧。”
“不需要,我将來上中專技校就行了。”
孩子爸爸大怒:
“你怎麼如此沒有志氣?!”
孩子淡然回答:
“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學。就算我上了大學,學校女生也看不上我,咱家條件擺在這裡,房子也買不起。
還不如上個中專,将來找個門當戶對的女孩子,比如奶茶店店員之類的,要求不高,大家都好過點。”
爸爸語塞。
案例4
有個40多歲的大姐,大女兒已經工作了,小女兒上國中。
大女兒蠻争氣的,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現在在某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上班。
小女兒成績不行,她媽媽勸她好好學習,将來才能像姐姐一樣找一份體面的好工作。
小女兒回答說:
“我能跟我姐比嗎?我姐找工作那會兒,是網際網路行業最發達的時候,你真當時代的紅利能一直持續啊?”
你沒有看錯,“時代紅利”這四個字,就是從這個小姑娘口中說出的,一字不差。
真的不知道她們從哪裡看來,并且熟練運用,用來回怼父母。
案例5
有個朋友的兒子上國小六年級,個子很高,喜歡打籃球。
朋友說,你還是應該多學習,現階段你應該先把學業搞好,籃球不能當做主業來做。
兒子反問他:
“我喜歡打籃球,是随你。你年輕的時候不是也很喜歡打籃球嗎?”
朋友回答:
“但我也沒有把打籃球當做主業啊,我一直好好學習來着,後來考上了大學。”
兒子嗤了一聲:
“你好好學習,結果不就是現在一直給别人打工嗎?有什麼意思。”
案例6
朋友家孩子15歲,個性比較陰郁,不愛說話。
做家長的想方設法希望孩子變得更“陽光”一點,更“外向”一點。
孩子不耐煩,說道:
“為什麼你們就不能接受人和人不一樣?
這世界本來就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有人外向,有人内向。
我就是内向,不可以嗎?我礙着别人了嗎?”
讨論
現在的零五後、一零後言辭犀利,經常把父母怼得說不出話,卻又無法反駁。
這個現象你怎麼看?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