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暑假一到,大家自然會想到要做個暑假計劃。

但講真,有多少次計劃做得滿滿當當雄心萬丈,但是到了開學前才發現,連基本的作業都沒完成呢?

我今年轉變思路了,不出嚴絲合縫的計劃表,主打一個中心思想:抓小放大。對,你們沒看錯,不是我粗心打錯字,就是抓小放大。

不着急疑惑,聽我慢慢說來。

01

抓小放大

這是一位高管朋友給我的啟發,他的直接下屬都算是中層幹部。

他的管理風格很有意思,就是一段時間隻抓他們身上的某個小點,比如上班愛遲到。

他會和愛遲到的下屬讨論行動計劃,并且嚴格跟進,定時回顧,其他工作相關的事情,他都是充分授權。

我一開始也很疑惑,這種小事你盯那麼緊幹嘛呢?他說,我抓的看似是小事,其實是習慣,習慣好了,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更好了。

他特别強調說,人的很多行為表現隻是冰山一角,冰山底下的才是關鍵。哪些東西在冰山底下呢?三觀和習慣。

三觀是需要在招聘前解決的,習慣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打磨。我一聽有道理啊,這和我們育兒是相通的啊。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我們總愛面面俱到精細化地盯着孩子,但效果不好不說,還弄得父母也很焦慮,親子關系受到很大影響。

仔細想想,沒人喜歡被嚴格管控吧,那麼不妨先抓小放大,想想孩子有哪個“壞習慣”是咱們最不能容忍的,趁着這個暑假來改變。

02

我們的行動計劃

受到這個啟發,我們今年暑假計劃就是要改善小D拖沓的“壞習慣”。

小D起床和入睡很磨蹭,自己定好的閱讀計劃,明明可以立馬開始,她卻總想“先放一放”,很多事情随手可以幹掉的,她也總想拖一會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是怎麼做的。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暑假剛開始,我就和她說了:“媽媽覺得你是個大孩子了,有能力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今年的暑假計劃,我就放權給你,按照往年的架構進行安排(具體是什麼,下面再和大家重溫)。但媽媽想和你一起努力改變一件事,那就是遇到事情不拖延,立馬開幹。

咱們想一下,你有哪些事情,是每天都要幹的,但你總是慢悠悠完成的呢?”

小D想了想說:“起床、睡覺、整理房間、有時候做作業也會……”(她還是挺有自知之明的)

“媽媽要表揚你,你能說出來。說出來就是意識到了,那這麼多事情裡面,咱們找一件事情在暑假裡改變,你選哪個呢?”

“睡覺吧,你們催我去睡覺,我一直拖拉,似乎是最影響你和爸爸心情的,你們經常也會發脾氣。”小D回答。(嗯,是很清晰的認知了。)

我便問,“好的呀,那我們來想一下,最理想的上床睡覺流程是怎麼樣的?”

“說好該睡覺了,就去睡覺,立馬停止手上的事情,去刷牙洗臉洗澡。”

“嗯,不僅如此”,我進一步補充細節,“刷牙洗臉洗澡的時候也不能發呆拖延時間,還有睡下後最多聽15分鐘故事就要關燈閉眼。”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這些其實我都知道,但我有時候就是做不到。”

“那什麼是阻礙你,讓你做不到的因素呢?”

她很認真地想了想,說:“比如,你覺得刷牙洗臉洗澡是放在一起的事情,我覺得它們是分開的,做的時候我經常會有一些别的想法冒出來,然後我就分心了。”(這個自我分析真棒啊!)

“你能分析出來原因就特别棒啊,那你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醒自己呢?”——讨論解決方案

她真的思考了很久,然後告訴我:“要不弄個沙漏吧,有倒計時了我好像就會有緊迫感。但這樣會不會很緊張啊?我不喜歡緊張。”

“那我們要不先試試看,弄個倒計時,看看能不能幫助你更加專心。如果過程中你覺得這對你沒有幫助,隻是增加焦慮,咱們再換掉。”

“好的!”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那我們就寫下這個行動方案。還有什麼是阻礙你無法完成理想睡眠狀況的呢?”

小D接着回答:“我經常躺下了不想立馬睡着,我閉上眼睛有很多想法。”

“哦,那這個是因為你興奮,興奮的确容易睡不着。那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繼續讨論解決方案

小D說:“反正你們對我吼沒有用(她給我們回報了),我也不是不想睡,就是真的有好多念頭啊。”

“你睡前把這些念頭都寫下來呢?睡前30分鐘咱們安靜一點呢?”

“沒用的,我就是躺下以後才有這些想法的。”

“那這樣好嗎,咱們今天去挑一本你喜歡的本子和筆放在床頭。睡前有一個念頭,咱們就記錄一個,也許這能幫助你快速入睡。”

“可以的。”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好,那咱們總結一下,今年暑假小D需要改變自己入睡拖拉磨蹭的壞習慣。

我們的行動方案有兩個:

第一個,入睡前要做的事情都能一氣呵成,會用個沙漏來監督我們快速完成;

第二個,躺到床上如果有各種念頭冒出來,我們不交流不分享,而是記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你還有補充嗎?”

“沒有了。”

“你能重複一遍嗎?”

“好的”

重點:總結和重複,就是幫助孩子加深印象。

上面的對話,大家可以參考不需要照搬,但我有個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這是我第一次以“計劃”的形式聊小D的“問題”,我發現我們彼此都是賦能并且具有建設性的。

這特别像我以前管理下屬的“發展計劃”,就是我們不再指責教育,而是一起來探讨分析“怎麼才能做到”。

暑假特别适合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也沒了那麼多的日常壓力,可以一起來“面向未來”。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03

隻做三件事

當然,小D已經9歲了,是以完全可以進行這樣的建設性對話了。

那如果你家孩子年齡偏小,我建議可以先抓“假期三件事”開始,這是我從小D 4歲的時候開始執行的,她現在已經可以自發執行了(這次的假期授權給她自己做主,她就是按照這個架構做計劃的)。

每年的假期,我對小D的要求就是每天隻做三件事:對自己大腦好的事情,對自己身體好的事情,對大家好的事情。

根據字面意思大家就能了解,無非就是學習、運動,外加家務/社群活動。但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語言決定人的思維模式。

别管暑假怎麼安排,做好這一件事,整個國小都輕松

想讓孩子有内驅力,就需要讓孩子從小明白自己的選擇都是和自己相關。我特别不希望小D認為,閱讀/做作業,甚至鍛煉都是因為“爸媽讓我做的”。

另外,還有一個我特别認可的觀點:孩子的責任心是從“為他人服務”開始的,是以假期我們也很看重一件事:讓她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家庭和他人。

具體操作方式可以看這篇舊文重溫讓孩子每天搶着完成的假期計劃什麼樣?關鍵要安排這3件事

好啦,這就是我們家今年的假期計劃了,保持過往的傳統基礎上,做了一些疊代。

寫到這,我不禁又要感概一下,從8年前在這個公号分享開始,我就堅定地選擇做正确且長期有益的事情,而不是追逐短期、急功近利的目标(哪怕小D已經是個國小生了)。

育兒的選擇本質就是三觀的傳遞,而這件事上,我堅定選擇做時間的朋友,做一個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