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夸张地说:
现在一个普通10岁小孩的智商情商、信息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于以前15岁甚至18岁左右的水平。
我公司有个四十岁的同事,他家小孩12岁,小学六年级。
经常把他怼得哑口无言,他很是头疼,觉得根本管不了这孩子。
我们八零后这一代小时候也叛逆,但是对父母无非就是说“我就不”、“你别管我”、“你怎么这么烦”之类的赌气话。
可现在的小孩不一样,他们会专门挑父母最痛的地方去攻击。
互联网的存在让零五后、甚至一零后的小孩,提前获取到了太多太多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有些是以他们现在的年龄所不能消化的,但仍然很直观地摆到他们面前。
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汹涌而来的知识会造成他们三观的撕裂。
孩子们在这种浪潮中,被冲刷的站立不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困惑,迷茫以及愤怒。
这种情绪首当其冲地面向了他们的父母。
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不少在各种制造业工厂一线工作的蓝领工人,还有外卖员、快递员、专车司机等服务业从业者。
他们的年龄在30岁~40岁左右,学历高中或大专,好一点的也有本科。
这个年龄段是现在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压力最大的人群。
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
勉强支撑着家庭的各项开支,他们很努力,也很疲惫。
可他们却不止一次被自家十几岁的小孩怼到崩溃,天天怀疑这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了这么多犀利的话术。
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听过的,听完之后感觉这些孩子说话真的很残酷。
我很好奇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案例1
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比如孩子上初一,家长说:
“初一就应该抓紧了,认真读书写作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回答:
“你就是我的起跑线。你觉得这条线在什么位置?”
“投胎在这个县,这个村,这个家,我已经输了。”
“起跑线跑赢了又怎样?我的终点线是别人的起跑线。”
“有钱人一生下来,不用努力就能拥有一切,我跑再快也没意义。”
“明星的女儿,8岁的生日礼物是爱马仕包包,你觉得我得多努力学习才能买得起?”
案例2
孩子跟家长处处作对,家长怨念地说:
“你怎么变得一点也不听话了,你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小时候你比现在懂事。”
14岁的孩子回答:
“妈妈,你之所以觉得我小时候更懂事,是因为小时候我没有自我意识。
你所认为的“听话”,不是什么美德,其实就是什么都按你说的做。
但那样不是一个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你们的提线木偶。
你们大人所谓的“叛逆”,其实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小孩有了自我意识这件事。”
家长:……(无言以对)
案例3
有个上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下游。
他爸爸让他好好学习,说:
“现在考高中很难,只有50%左右的中学生能考上高中。你至少得考进你们班级的中上游吧。”
“不需要,我将来上中专技校就行了。”
孩子爸爸大怒:
“你怎么如此没有志气?!”
孩子淡然回答:
“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就算我上了大学,学校女生也看不上我,咱家条件摆在这里,房子也买不起。
还不如上个中专,将来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孩子,比如奶茶店店员之类的,要求不高,大家都好过点。”
爸爸语塞。
案例4
有个40多岁的大姐,大女儿已经工作了,小女儿上初中。
大女儿蛮争气的,985大学计算机专业,现在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上班。
小女儿成绩不行,她妈妈劝她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像姐姐一样找一份体面的好工作。
小女儿回答说:
“我能跟我姐比吗?我姐找工作那会儿,是互联网行业最发达的时候,你真当时代的红利能一直持续啊?”
你没有看错,“时代红利”这四个字,就是从这个小姑娘口中说出的,一字不差。
真的不知道她们从哪里看来,并且熟练运用,用来回怼父母。
案例5
有个朋友的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个子很高,喜欢打篮球。
朋友说,你还是应该多学习,现阶段你应该先把学业搞好,篮球不能当做主业来做。
儿子反问他:
“我喜欢打篮球,是随你。你年轻的时候不是也很喜欢打篮球吗?”
朋友回答:
“但我也没有把打篮球当做主业啊,我一直好好学习来着,后来考上了大学。”
儿子嗤了一声:
“你好好学习,结果不就是现在一直给别人打工吗?有什么意思。”
案例6
朋友家孩子15岁,个性比较阴郁,不爱说话。
做家长的想方设法希望孩子变得更“阳光”一点,更“外向”一点。
孩子不耐烦,说道: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接受人和人不一样?
这世界本来就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有人外向,有人内向。
我就是内向,不可以吗?我碍着别人了吗?”
讨论
现在的零五后、一零后言辞犀利,经常把父母怼得说不出话,却又无法反驳。
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