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都特别喜歡給孩子貼“标簽”。
比如看到孩子一道題沒做對,就說:
“你腦子怎麼轉不過來彎呢?這題多簡單,真不是塊讀書的料。”
看到孩子跑的不如别人快,就說:
“看你這手腳不協調的樣子,一點運動天賦都沒有。”
也許說這些話的時候,家長是半開玩笑着說的,并沒有想要責罵孩子的意思。
但我還是奉勸大家,不要再說這種話了。

倒不是因為這些話有多麼過分,而是因為孩子還小,正處于性格塑造的關鍵期。
家長任何一句鼓勵或是責罵的話,都會給他形成極強的“心理暗示”。
尤其是那些相對負面的話,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每次他做數學題的時候,就想起媽媽說他“笨”的話,進而不敢下筆做題,開始逃避、拖延。
這種暗示的影響,會伴随孩子很長時間,甚至是一生。
前段時間,中國青年報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在參與調查的2006名青年人當中,有超過90%的人表示,自己受到過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接近60%的人認為,這種被打擊的經曆讓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這種打擊式教育,說白了就是一種不斷給孩子施加負面心理暗示的行為。
總是對孩子說這不行,那不行。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真不行了。
但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把對孩子說的“真笨”換成“真棒”,對孩子的改變将是巨大的。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一個叫“雅各布·巴内特”的孩子。
他智商高達170+,比愛因斯坦還要高。
8歲時,他就自學了從國小到高中的全部課程,并到印第安納大學實體系旁聽;
10歲時,他又被世界頂尖的理工科大學,普渡大學錄取;
13歲時,他釋出視訊公開反駁“相對論”,在美國各大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
但就是這麼一個舉世罕見的實體學天才,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
雅各布2歲時,就被确診為阿斯伯格。
他的動作協排程很差,甚至到了十幾歲,還是連鞋帶都系不好,不管去哪,都隻能穿着人字拖。
他的社交能力也幾乎為0,很難與其他小夥伴進行正常的交流。
很多家庭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時,都會表現得心灰意冷,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培養。
但雅各布的媽媽一直沒有放棄,而是一直陪伴着他,鼓勵着他。
在發現他對實體知識有很大的興趣,就引導孩子多往這方面發展。
再後來,在媽媽的鼓勵下雅各布也變得更加自信,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好這件事。
也因如此,才有了現在的“天才兒童”雅各布·巴内特。
這3句話千萬别對孩子們說
俄國心理學家巴普洛夫曾說:
“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父母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總是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會讓孩子越來越覺得“我就是那樣的人”。
尤其是下面這“暗示”幾句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最大!
01.“你也太笨了!”
孩子和花花草草一樣,每一“株”的生長節奏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長得快,有的孩子長得慢。
但我們不能因為孩子長得慢,就經常給孩子灌輸類似“你真笨”這樣的概念,這會讓孩子産生自我懷疑,開始變得不自信。
那樣就算他是個有潛力的孩子,也會在打擊聲中,一點點失去表現自己的欲望。
02.“你怎麼跟你爸一樣?好吃懶做!”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一點沒錯。
在孩子的心中,也會事事以父母為榜樣。
但有些家長在發生沖突的時候,會經常用語言攻擊彼此。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經常把另一把拉出來,當成“反面典型”。
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
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讓孩子産生自我懷疑,總是會想自己是不是像家長說的那樣,變得自卑、掙紮
夫妻雙方有沖突很正常,但最好不要當着孩子的面來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盡量像孩子展示家長好的一面,可以說:
“真棒!像爸爸一樣,有力氣,懂關心人!”
“好孩子,像媽媽一樣有愛心,懂禮貌!”
多給孩子這種積極的暗示,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懂事,更加努力。
03.“才考這點分,驕傲什麼?”
很多人喜歡用“打擊式教育”來教育孩子,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卻不買賬。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本質上,這是兩種教育理念的沖突。
孩子認為,自己做得好了就應該得到表揚,這樣他才能更有動力去做。
而家長則認為,孩子做的固然不錯,但還有進步的空間,就要再多鞭策他才行。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不如就按照孩子的邏輯來做做看,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贊賞,讓孩子感覺到“我的努力并沒有白費”。
等到孩子遇到困難了,我們再想辦法引導孩子也不晚。
如何給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我曾看過一檔有關親子教育的綜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讓人印象深刻。
嘉賓傅首爾在陪一個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覺得他非常認真,便出聲誇贊他。
但孩子卻委屈說:
“我媽媽說我不好,天天說。”
因為他的媽媽認為,自己總是誇他的話,會讓他“驕傲”,不能再認真學習了。
這就導緻孩子無論是在節目中,還是平時的生活中,都表現得極為不自信。
其實這就是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
傅首爾也發現了這點,便開始鼓勵孩子:
“你知道你媽媽為什麼給你布置這麼多作業嗎?
因為你太聰明了,做作業就是這麼的簡單,你算得跟傅老師一樣快,在古代都可以賺錢的。”
孩子聽了這些話後,明顯變得高興起來,寫作業的速度也加快了,沒一會兒就全部做完。
他媽媽在看到孩子的舉動之後,有些不敢相信:
沒想到不去催孩子、不去罵孩子,他也能完成作業,而且速度更快!
這就是“積極暗示”的力量。
是以要想讓孩子變得更主動,一定要學會欣賞孩子。
發現孩子的長處,然後鼓勵孩子,提升他的滿足感和自信心。
這樣他才能時刻保持一顆拼搏進取的心,迎接未來的每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