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今社會更需要弘揚關公文化

現今社會更需要弘揚關公文化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現今社會更需要弘揚關公文化

信義關公 四海共仰

在現今和平盛世卻人心浮燥、在商品社會卻缺乏信用。如果說現在人們不知信仰、信用為何物,可能有點過分。但是,如果說現在社會互信度偏低,則是不争之實。關公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文化——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求财、求學、求進的神祇。

何為“誠”?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們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肯定“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說真話,做實事,反對欺詐、虛僞。

什麼是“信”?

理學家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緻、誠實不欺。

誠和信在最早有細微的區分的,“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更多地指“内誠于心”,“信”則側重于“外信于人”。現今人們已經把“誠”“信”等同看待和使用了。“誠”與“信”組合,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謂信,是指守信用,重然諾。理學家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古人把誠信列為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亦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信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就江山社稷而言,孔夫子不僅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為為政的三大要領。而且認為三者之中,“信”又是最根本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以信為本,取信于民,是重要的治國安邦之道。就立身做人而言,孔夫子把信作為做人的根本,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平生志向。

如果說仁義主要展現在“大節”,是人的操守頂峰,不到重要關頭是看不出的;那麼,誠信則主要展現在“小節”,緊緊伴随人的一言一行,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誠信是交友之基礎

中國人最愛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古人把“友”置于“五倫”之中,可見朋友對一個人而言何等重要。而交友的起碼條件就是互相之間以誠相待。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不僅可以熏陶人誠實的品質,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隻有“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互助的程度。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僞、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而現在相當多人的“朋友”大概隻能算“狗肉朋友”之。(牛宏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