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孩子與手機的相處模式,亦是他對待未來人生的态度。

看過一篇報道,令人唏噓。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從普通家庭挑選了100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接觸不到手機,一組對手機癡迷。

10年後的跟蹤調查發現: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而癡迷手機的孩子隻有2個考上大學。

很多人感慨:人生的差距,難道就被一部小小的手機無情拉開了嗎?

無法否認的是,包括手機在内的電子裝置,對孩子的傷害的确很大!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過年期間與姐姐一家吃飯。

3歲的小外甥用手機看卡通片,邊看邊揉眼睛。

姐姐說,孩子因為經常玩手機,得了幹眼症,這幾天正在上眼藥水,說着就把手機搶了回去。

結果小外甥「哇」地哭了起來,邊蹬腿邊喊「臭媽媽、臭媽媽」。

無奈,姐姐又把手機塞了回去,哭聲戛然而止。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手機從什麼時候起,已經成了「哄娃神器」了?

孩子不吃飯;

孩子打擾我們工作;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

.......

一部手機就能全部搞定。

有調查顯示:

0-5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率超過80%,3歲起就玩手機的孩子超過30%。

然而,「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生前卻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玩iPad和手機。

他說:「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産品。」

作為研發者,他深知智能産品對孩子的傷害。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測試:

他們讓三組5歲的孩子在紙上畫小人。

結果,每天幾乎不看電視的孩子,畫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出的小人簡單、呆闆。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而看電視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畫出的小人要麼斷手、斷腳,要麼身體不完整或隻有局部,顯然是孩子被電視中的某些不好的内容影響到了。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産品,會大大損傷孩子大腦發育,影響認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而且,這種傷害日後會很難彌補。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現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鏡,多是因為過早接觸電子螢幕造成的弱視、散光等問題。

因為卡通片或者兒童遊戲大多色彩豔麗,畫面轉換過快,極易讓孩子的視覺神經系統疲勞。

華盛頓大學有項實驗證明:

孩子從10個月起,每增加1小時看電子螢幕的時間,7歲時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風險就增加10%。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來自電子螢幕的光影刺激是強烈的,适應了快節奏的孩子,很難在相對平淡的、靜态的現實生活環境中凝聚注意力。

一位國小老師說,課堂上坐不住、愛走神兒、靜不下心來看書的孩子,80%都有愛玩手機、看電視過多的習慣。

另外,玩手機還會增加孩子的肥胖率,削弱免疫力,影響身高增長和身體發育。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愛玩手機的孩子,正被手機一點點偷走健康和學習能力,早早就喪失了在同齡人裡的競争力。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看過一個視訊,一個七八歲的男孩舉着菜刀跟爺爺對峙,叫嚣着「不給錢就砍死你們」。

原因是他迷上了一款需要花錢的手機遊戲,而爺爺不給他錢。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手機讓孩子生了心魔,失去了最後的理智與道德自控。

心理學家說:

過度讓孩子接觸電子産品,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有損害,孩子會出現焦慮、抑郁、暴躁、冷漠、自閉、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為。

如果不加以限制,我們辛苦養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極易被手機狠狠吞噬。

一次家庭聚會,兩個男孩讓我感觸頗多。

一個男孩從進門後,往那兒一坐就開始玩手機,根本不關心周圍的人和事。

爸爸幾次催促他吃飯,他「嗯」了幾聲,根本不動;媽媽于是把水果喂進嘴裡,他機械地嚼着。一米八的大個子,像幾歲孩子一樣被照顧着。

手機就像精神鴉片,将一個孩子原本飽滿、蓬勃的精神狀态全部吸走了。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而另一個男孩則一直耐心地跟親戚們聊着天,謙恭有禮貌,渾身散發着青春的活力,讓人感覺很舒服。

聽他的媽媽說,她給孩子買了部手機,但孩子很少玩,有時間都用來運動和看書了。再聽到這個孩子成績優異,年年都被評為三好生和優秀班幹部,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一部手機就能預測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嗎?

或許未必。

但是,孩子對待手機的态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會影響他對待人生和未來的态度的。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之前看過兩則新聞:

1、河北一名13歲女孩晚上不學習,偷偷玩手機,被母親将手機摔壞,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2、河南一名國中男孩,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批評并沒收手機,一怒之下喝農藥自殺。

這些孩子怎麼會這麼脆弱?

美國有調查顯示,貪玩手機等電子産品讓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31%。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而在大陸,因為沉迷手機而患上「網絡孤獨症」的15歲以下孩子越來越多——在手機裡自己是風生水起的角色,回到現實中,卻個性懦弱、心理脆弱,極易因為一點小事就走上極端。

這些孩子大多無心學習,「身在曹營心在漢」,日日扮演着「假性學習者」的形象,被同齡人遠遠地甩在身後。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感動之餘,不僅唏噓不已。

都說「少年強則國強」。

愛玩手機的孩子和不愛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差距也許比我們想象得更加遙遠。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在這樣一個智能化時代,一點不讓孩子玩手機好像也很難做到。

可怎樣做,才是正确的呢?

先培養閱讀習慣,再接觸電子産品

很多國家的兒童機構都建議:

2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産品。

3-6歲可以适當使用手機,每日3次以内,一次十幾分鐘。

6-18歲每日接觸電子産品的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内。

腦科學家洪蘭建議: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被培養好後,再接觸動态的電子屏才好。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對玩電子産品的時間做出約定

很多時候,孩子玩手機都是臨時起意且沒有限制的,這就導緻容易上瘾。

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規則,比如放學後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周六日可以看一部電影,較小的孩子每天隻能看一集卡通片等 。

當習慣養成後,孩子和父母都會變成一種自覺,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和時長發生「拉鋸」「談判」等問題。

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

朋友的一個孩子,曾對着玩手同的爸爸說過一句話:

爸爸,你真醜!像一隻大臭蝦癱在沙發上!

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來我們玩手機的樣子在孩子眼裡這麼醜。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講一百遍道理,不如一個榜樣的力量來得有用。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見識更大的天地

龍應台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着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覺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熏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于手機等電子産品中?

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上大學,原因竟然是……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着做父母的哲學,也藏着孩子的未來。

願父母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