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在不少古裝劇中,尤其是宮廷劇,暖手爐絕對是冬天場景的常客,不論後宮劇《後宮甄嬛傳》、《如懿傳》,或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琅琊榜》你都市見到它的身影。上至娘娘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身中火寒毒的蘇哥哥),都需要靠它來保暖。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暖手爐多為可傳熱的銅所制,其體積小巧,友善帶出街,又可以放在袖内,又稱為“袖爐”“火籠”等。從今出土的文物可見,暖手爐形狀有長盒形或有偏圓的,并沒有定制,但共同點就是有通氣小孔,能使之疏通熱力。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要說暖手爐的發展曆史,不得不提一樣叫“卧褥香爐”的東西。根據南朝南梁的殷芸《小說》卷一記載,早于漢武帝時期有一巧匠丁绶制作了一種球體香爐,其實就是香球與迷你火爐的結合,放在被褥中,可以暖床更可以薰香。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丁绶巧妙運用力學原理,使置放木炭的容器無論怎樣移動,都可以永遠處于水準位置,木炭就不會傾出,非常安全。可想而知,早于漢代人們對取暖的要求已經很高,除了可以友善攜帶,更可以放置安全放在床上。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到明朝,技術更為精進,更出現了明朝的名牌銅手爐,就是張鳴岐所制的銅手爐。張鳴岐為明末制爐名家,浙江嘉興人他所制的手爐用料為精煉的紅銅,爐身厚薄均勻之餘,更不會引發過熱問題,當時的人趨之若鹜。

由于他的銅手爐貴精不貴多,當時隻有上流社會達官貴人才可以定制這名牌貨呢!小編爬資料,覺得它制的銅手爐外形變化不太大,主要以仿竹籃的外形為主,亦配有手腕,也友善攜帶。有趣的是,不論在明代還是今日,張鳴岐制手爐依然是達官貴人家的東西,過去幾年多次成為拍賣活動的焦點呢!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不過,大家看後宮劇也知道,火炭的多寡以及品種是反映娘娘的地位,這也可以看出火炭是何等珍貴的東西,是以一般黎民百姓也不可能常常把用火炭放在暖手爐中。故此,宋代時就已經有人發明了“湯婆子”取暖。

“湯婆子”其實就是進階版的熱水袋。“湯婆子”為金屬圓壺,用家隻需在圓壺裡裝上熱水,封上蓋子及包布防止散熱後便可。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也有提及:“晴雯笑道:『終究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來湯婆子還沒拿來呢。』”,另有詩人宋代黃庭堅在其作《戲詠暖足瓶》道:“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可以說宋以後,湯婆子也是百姓家過冬 必備的神器!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說實話,雖然手爐已經小巧,但畢竟是銅制,也有點重量。娘娘們還要把它捧來捧去,取點暖實在不容易呢!

皇上和娘娘在宮中要過寒冬,單靠暖手爐又怎夠?以下小編會以我們最愛的清宮為例,為大家介紹主子們是如何在深宮度過寒冬。

(一)紅籮炭

有看《如懿傳》的你或許記得某貴妃誣陷張鈞甯飾演的海常在偷盜她過冬用的“紅籮炭”。其實炭是不少女人争鬥之間的象征物,除了後清宮劇,小編記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第一集已經說到明蘭娘親在冬日時如何缺炭,身邊的妹仔要為主子找上門才能讨回應得的例份。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可見在古代世界以碳火取暖算是奢侈的事,因為即便在宮中貴人或大戶人家,碳火的供應也是有限制的。事實上,紅羅炭并非杜撰之物,乃有清宮檔案記錄,是由各地嚴選堅實木材所制,送到京師後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内,是以稱之為紅籮炭。

根據清朝編修〈四庫全書〉中的《國朝宮史》記載,原來嫔或以上等級的娘娘不論冬日都可獲分紅籮炭和黑炭,但貴人或以下則不然。以皇後和常在為例,皇後冬日每日可獲分紅籮炭二十斤和黑炭六十斤,夏天則為紅籮炭十斤和黑炭三十斤。但一個小小的常在卻在冬日每日隻可獲分黑炭二十斤,夏天亦隻有十斤黑炭。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可以說隻有層級較高者才有資格獲得紅籮炭,而層級低者不能用高品質的紅籮炭之餘,黑炭也要省着點用。這也解釋了為何小豬一入宮要設法往上爬,這可是關乎能否保住命子啊!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二)火道

去過日本、南韓以及中國北方大城市的你或許有經驗,不少當地住宅或酒店都有地暖設計。原來,早在500年前當紫禁城興建之時,聰明的巧匠已經特别在某些重要的宮殿下建立火道。隻要下人将木炭引燃後倒入地炕,産生的熱氣便會順着火道流動,将宮殿的地闆烤熱,這就是較早期的地暖裝置了。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不過,這種進階待遇其實隻有極少數人才可以享受到。例如坤甯宮東暖閣,殿外檐廊下有一個專門添火的坑洞,其實就是爐門。這東暖閣是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緒帝結婚時洞房的地方。是以嘛,房間當然要暖床,不然怎樣洞房呢。

北京冬天很冷,古代紫禁城的娘娘們用什麼取暖?

參考資料:《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