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萬伯翺在十屆全國作代會上

文/林钊勤

人生是條長河,有的是涓涓細流,有的是滔滔江水,有的是風平浪靜,有的是波濤洶湧……不同環境,各異的際遇,塑造着萬千種人生。成長中有說不盡的悲歡離合,道不完的曲折離奇。這裡有個平凡的成長故事,回頭看看,那是一串深深堅實的腳印……今天,我要講的主人公,雖已退休多年,卻仍寶刀不老,熱衷于群衆體育和文學活動。

伯翺兄除了擔任了10年中國體育雜志社社長、總編輯。還是中國釣魚運動協會的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網球協會副主席等等職務。伯翺兄儒雅敦厚,待人真誠,為人謙遜,而實際上他本人是京城非常有影響力的紅二代,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别人的前頭,又在家中排行老大,因而高高低低的人們都敬稱他為——“萬老大”。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體育界朋友為慶祝萬伯翺大哥榮獲全國第九屆“冰心”散文集獎

伯翺兄的釣魚散文可謂獨樹一幟了,他對寫作的癡迷起于高一。1961年,他突患眼疾去協和眼科看病卻忘了帶錢,一位姓過的女大夫伸出援手幫他解圍,第二天萬伯翺專門去醫院送還藥費。是以事有感而發,伯翺兄寫下第一篇《在急診中感到溫暖》,想不到竟被隻有四個版面的《北京晚報》刊登,從此激發了他對寫作的興趣。

初識伯翺兄是源于多年以前,我偶然得到伯翺兄于1965年和1966年山還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勞動日記》和《遠方來信》(上海教育出版社)。我一口氣拜讀了其中《走革命的路,接革命的班》《用雙手去為人民造福》等多篇日記和家書,文字中所展現出的革命的堅定信念與一片赤誠為人民的奉獻之心,就像一道明亮的光,照進了我的心。我當時就迸發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嘗試走進這位作家的精神世界,去了解一個紅色散文作家的心路曆程。直到十多年前,我終于有幸在北京見到我的偶像——伯翺兄。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林钊勤和萬伯翺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林钊勤向萬伯翺贈畫

1962年,是“三年自然災害”劫後複生的國民經濟恢複調整時期,國家精簡城市人口,号召大辦農業,大辦糧食,開始動員城市中學畢業生上山下鄉。此際,時任北京市市委上司幹部,響應毛主席的号召,毅然決定将長子萬伯翺送到自然條件艱苦的農業第一線去勞動鍛煉。臨行前,他的父親說:“我來自農村,現在你又回到農村,從此以後,我又有了一個當農民的兒子,我覺得是個光榮的事!自此,18歲的伯翺兄告别家人,開始了他“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山下鄉旅程。

農場的生活比想象中還要艱苦多了,住的是草房,睡的是大通鋪。農場的活兒各式各樣,鋤地、施肥、打藥、剪枝,種瓜點豆,甚至到大田裡去割麥以及插秧也要搶收搶種呢!日常工作主要是培育果樹,因為這是農場的一個直屬機關-園藝場,他印象最深的是當年給果樹噴農藥的經曆。“那時候噴藥要舉起一根一丈多長的特制竹竿,上面綁着一根接到藥箱的橡膠管,藥箱一噸多重得由一輛捷克産的小型拖拉機拖運着,人追着車走,竹竿一舉就是整整8個小時。那時噴德國進口‘1059’等烈毒農藥防護措施很差,隻是穿勞動工作服、戴口罩和粗線手套而已,藥很容易滲過來,就會浸濕皮膚,同時也無洗澡處,有井水也很不好清洗。而洗不淨對人是有傷害的。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不會打藥,還有可能吸進農藥,有中毒的可能,曾經發生過農工中毒倒地的事故,确實當年防護相當的差勁。”伯翺兄回憶起當年的艱苦歲月仍然記憶猶新,每當意志消沉時,他就會想起讀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的保爾和劉少奇的《論共産黨員的修養》,在翻看父親給他的親筆題字,激勵着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盡管沉重付出的體力勞動後十分疲憊,但伯翺兄從未放棄學習。他學着先來的知青找了個空墨水瓶,打了一瓶煤油,用棉花雙手搓個燈撚,制作了一盞煤油燈。燈光雖小卻點亮了前進的道路。每天晚上,他就在這盞燈下堅持讀書看報以及寫日記。在他身上有着堅韌不屈的意志力去戰勝各種困難。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萬伯翺在農場勞動

白天勞動、晚上熬夜學習和很少的休閑活動組成了農場單調的生活。當伯翺兄被樹為幹部子弟下鄉的典範後,他的生活起了變化,開始收到全國青年學生的來信。1964年9月22日,伯翺兄在《河南日報》和《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題為《到生活的激流中去》的文章。同年10月至11月,他以下鄉積極分子的身份參加了河南團省委組織的“河南省下鄉、返鄉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報告團”。“我那時就想啊,也許我就在這裡以場為家幹下去吧。”伯翺兄回憶。

這一幹就是10年,直到1972年,伯翺兄得到全農場職工的一緻推薦,又經農場黨委準許後,被保送進河南開封師範學院(即現在的河南大學)外語系學習深造,成為河南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學員”。多年後,在一個知青齊聚的座談會上,他感慨道:“下鄉10年,有人問我後不後悔,我說‘青春無悔’。這一段人生不是磨難,而是磨砺。”這可真是十年磨一劍呀!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在農場勞動時的萬伯翺

回憶起在黃泛區農場的青春歲月,伯翺兄激動地說:“在農場的10年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受鍛煉的時期,河南是我的勞動故鄉,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火紅年代最寶貴的财富。”

伯翺兄下鄉在那個年代是一件轟動的事件,受到周總理的表揚,同時也受到賀龍元帥、彭真市長以及喬冠華外長等老一輩革命家好評。《中國青年報》于1963年9月24日以頭版頭條發文刊登,一時成為全國美談,是那個年代知識青年的典範和人們的學習楷模,全國新聞媒體都有報道。

伯翺兄除了描寫他身邊開國将帥和部長們的體育生活,他還将創作的觸角延伸到了古代乃至國外名人。其基點依然是熟悉的釣魚運動,比如,他曾經寫過的“魚是他的敵人,同時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讀海明威《老人與海》、《列甯垂釣記》、《普京赤膊垂釣》、《老布什總統的垂釣轶事》、《乾隆大帝南巡垂釣西子湖》等。尤其是寫乾隆釣魚那一篇,全文一萬多字的文章,他查閱資料,一絲不苟,考證史實,力求盡力還原二百年前南巡下江南皇帝的垂釣曆史。他思維敏銳并且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甚至,為了考證乾隆垂釣時穿的什麼衣服,他還特意請教了遠在河南的著名作家、清史專家二月河先生。二月河先生也不負所托,幾天後提供給了伯翺兄長長一串乾隆那一個月期間所穿衣服的史料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伯翺兄寫的這篇《乾隆大帝南巡垂釣西子湖》還獲得《中華文摘》二等獎。

“盡管有關史料都已經搜尋到了極緻,可還是無法确知乾隆皇帝垂釣那天到底穿的什麼衣服。”伯翺兄說着,不勝唏噓。由此可見,體育散文并非如常人所想,如此容易一蹴而就能。既要有曆史,又要有文化,還要有人物事件等資料,方能相得益彰。唯有此,寫出的文章才能有可看可存的價值。也正由于此,《百姓元戎共垂釣》這本文集一印再印,加印了七次,仍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伯翺兄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本釣魚散文專輯如此受到廣大釣友和讀者喜愛。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萬伯翺、龐中華與林钊勤

從“小萬”到“萬公”——萬伯翺印象

莫言與萬伯翺

伯翺兄的散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新民晚報》等全國主流媒體不斷刊登,僅發表在國内外較有影響力的《新民晚報》“夜光杯”文藝副刊就将近150篇。他文字娴熟,文采飛揚,文章妙筆生花,可見他的才華和文化底蘊。同時,我更喜歡讀他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書,書裡的内容讓我領略了伯翺兄獨特的文采和準确鮮明生動的語言。我仔細查找國内外關于一位作者把垂釣散文寫成一本書籍的,還真的沒有,此書的确是國内外唯一一本具有特色的垂釣散文集,這本書震驚海内外文學界,通過他幾十年的垂釣和采訪,真實生動地記述了共和國主席、開國将帥,國外元首、國際名人以及衆釣友垂綸海中、江邊和湖畔的逸事。此後并有垂釣散文被拍攝成電視片,成為大陸第一部以元帥釣魚為題材的電視藝術片,引領了中國垂釣文學叢集式與衍生式的發展。準确地說,伯翺兄開創的是“垂釣文學”,不單單是“垂釣散文”。著名大作家蘇叔陽和書畫大家範曾說:“萬伯翺開‘釣魚散文’之先河”。

我很喜歡伯翺兄的樸素語言。他那優雅又含蓄的語言萦繞在我的眼前耳畔,像一絲絲春雨滋潤我的心田,又像一滴陽光落在我的心坎上。伯翺兄已成為我創作文學路上的良師益友。

讀了這本釣魚散文,我不僅了解到了伯翺兄真摯的創作内心,還知道了伯翺兄與領袖、将帥以及名人們精彩的釣魚故事等等。也體會到釣魚散文是伯翺兄開創的新流派,還可以說是釣魚散文的開山鼻祖。幾十年如一日,伯翺兄一直在勤奮地寫、用心地寫、創新地寫。年近耄耋,筆下依然常青。

最近,伯翺兄所著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書在全國各地的1600多部投稿中,經過中國文學專家學者和散文界評審委員會資深專家層層篩選,最終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集大獎。

國家直屬機關作家代表團成員伯翺兄、郭雪波老兄剛剛參加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以及第十次全國作代會。才閉幕沒多久,兩位志同道合的老兄就約着聚聚。見面時,伯翺兄将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集獎的《元戎百姓共垂竿》簽名本贈予雪波兄。

雪波兄在新年的聯歡會上對着我們在場的朋友說:“和萬老認識很久,我一直隻知道他是位作家。直到三年前,我和萬老被邀出席華文出版社上司關于知青的新書研讨會,上司悄悄的告訴我,萬老是萬裡委員長的大兒子。萬裡委員長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黨和國家卓越的上司人,曾經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期擔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為全國改革開放發展奠定了基礎和闖出了方向,作出了巨大貢獻。“要吃米,找萬裡”便是人民群衆對他這一時期農村改革工作的肯定和贊揚。伯翺兄已經是連續五屆在京參加全國作協代表大會上,國家直屬機關作家代表團裡知道他真實身份的人不多。實際上他現在已經是年近耄耋的老人家了,我們呼徑奔八旬的他為‘萬公’毫不為過”。在場的人都拍手叫好,并舉杯異口同聲的說“祝萬公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伯翺兄之是以受人尊敬,很大程度上是他平易近人、熱心助人、心性自然。雖然他是高幹子弟,也曾是中南海萬家的老大,場友親切地稱他“小萬”有整整十年。參加工作之後,在部隊以及國家機關裡人們稱他為“老萬”了。

一路走來,從當年農場的“小萬”到大學、進修院校、部隊和國家機關的“老萬”疫前他拜訪駐港部隊兩位首長和香港特首時,他們不約而同對着銀發老人尊稱為“萬老”再到今年著名作家郭雪波與衆友一緻認同的“萬公”,是伯翺兄人生經曆不同階段的縮寫,也是他為了實作人生自我價值而努力奮鬥的台階。他豐富多彩的人生,讓我獲益匪淺。(圖檔提供:林钊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