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湘江北去,奔流不息;一江兩岸,蔚然成勢。山水洲城新樣闆、湘江兩岸新客廳、望城核心增長極。望城35公裡湘江黃金岸線,新一輪創新創業大潮撲面而來。資源與資本在這裡碰撞,行業龍頭與精英在這裡聚集。搶占機遇,遠見未來;一江兩岸,成就夢想。

即日起,樂在望城持續推出中外名家、作家、文學愛好者等系列散文,看文人墨客筆下的望城一江兩岸,是怎樣的一番壯景,敬請關注!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從長沙沿湘江北上20裡,有一個地方叫瓦渣坪,名字寒碜得很,可祖祖輩輩都這麼叫着,已經習慣了。沒有人知道這個貧苦之名的由來,也沒有人想要把它給改一改。

與瓦渣坪毗鄰的銅官有幾座陶窯,窯火說旺不旺,生意不鹹不淡。因為規模不大,技藝平常,即便是當地人,也隻會把它當作一項營生,而不會當它是一項可炫耀的資本。

解放初期,因為填湖造田,鄉親們移高補低,居然就在銅官附近挖出了好些古窯遺址。最早的竟可上溯到唐代。從瓷瓦判斷,這裡居然還是釉下彩的發源地。舉世聞名的唐三彩或許不是産于此地,但很可能師承于此。而瓦渣坪,竟然是古窯長年傾倒碎瓷破陶的窪地。倘若好好挖掘,這個名字寒碜的地方,很可能會是一個千年文物寶地。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銅官古窯群的發現,由此打破了中國陶瓷史越窯邢窯兩強稱雄的格局,演變成“南青北白長沙彩”三足鼎立之勢。但可惜的是,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并不強,甚至包括那些考古專家。他們鑒定完畢,收了一些樣本,便打道回府了。

接下來的幾十年,這些時不時從地下挖出來的陶器,便成了長在紅旗下那一代人的童年玩具。外鄉人如果路過銅官,就會看到一群孩子,用繩子系着一串陶器,丁零當啷在地上拖着。破了碎了不要緊,再換就是,反正多得是。孩子們就想用身後如鳴珮環的響聲,讓清貧的生活多點樂子,同時也讓辛勞的父輩能注意自己的存在。

然後就到了1998年,德國一家打撈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打撈出了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船。因沉船附近有一塊黑色巨礁,是以沉船被命名為“黑石号”。經清點,“黑石号”裡面裝有6萬多件中國陶瓷,而其中長沙銅官窯的瓷器就有5萬多件。當時國内對這事的報道也算熱鬧非凡,但雷聲大,雨點小,由于對方的要價超出了己方的心理預估,沒有哪個部門哪個機關,有非要促成國寶回家不可的信念和韌勁。也許大家覺得,銅官附近還有一個可待采掘的瓦渣坪,“黑石号”上的東西就沒那麼珍貴。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時光一晃又是20年過去了。2017年5月,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到了“黑石号”這艘千年沉船,借此闡述中國古代與各國源遠流長的交往史,以期重建與海上古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的親密聯系。

至此,望城銅官鎮終于火了。各類陶瓷收藏家、考古家、學者、研究者、投資人都蜂擁來到這塊土地。陶瓷博物館很快就建成了,陶瓷藝術城正在打造,有關機關也以高出20年前十幾倍的價格,積極搶購“黑石号”上的陶瓷。

經多方專家對這批陶瓷的研究,大唐盛況再次被推到一個讓人眼花缭亂的高度。據分析,銅官窯的起始,應該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天下大亂,一批北方落難陶工,輾轉來到長沙,見銅官附近的泥質上佳,才在此築窯燒陶。“黑石号”上的陶瓷彩繪,雖然隻是底層陶工的随意塗抹,但它的價值不在它的藝術造詣上,而在于它獨步天下的彩繪工藝,在于它包羅萬象的彩繪内容,正是陶工們的性情塗鴉,反而再現了唐代豐富多彩的世俗社會的一角。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黑石号”陶瓷彩繪最大的特點是上面唐詩遍布,很多詩歌還從沒在其他文獻中出現過。比如“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誰能想到,一千多年後,《全唐詩》還能有補缺拾遺的機會?彩繪的第二大特點就是日常生活氣息非常濃郁。随意描繪的圖畫,處處透着當時陶工們的小聰明、小謀略、小情趣、小歡喜、小憂傷、小相思、小色情、小格調,但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搖曳多姿的大唐社會。彩繪的第三大特點就是外來符号極為豐富。除中國人喜歡的花鳥蟲魚外,陶瓷上居然還有很多阿拉伯文、穿胡服的人像、金獅白象等吉祥物和反映西亞各民族風情的意象符号,這些異域元素顯然是根據市場需求設計到産品中的。時尚前衛、開風氣之先河的銅官窯就這樣被擡到顯赫的地位。這也從側面把兼收并蓄、敢為人先的湘楚文化給彰顯出來了。據考證,與“黑石号”沉船相同的陶瓷竟遍布東亞、南亞、西亞、北非、東歐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被稱作china(陶瓷),銅官窯才是最有力的推動者,因為從一開始,它瞄準的就是國外市場,屬中國最早的外銷型瓷窯。憑借陶瓷,長沙同揚州、甯波一樣,也是中國最早的對外口岸。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唐長沙窯青釉褐紅彩雲氣紋碗(“黑石号”出水文物)

人類學家葉舒憲先生有一個觀點:“文字中的曆史,隻是小曆史。在文字之外,還存在一個更大更真實的曆史。”這話像一道亮光,将我點醒,以至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處在腦洞大開的狀态。現在,當我流連在望城銅官古鎮,看着從地底挖掘出來的唐瓷宋陶,聽着講解員對銅官陶窯曆史的介紹,讀着陶瓷博物館牆上“黑石号”沉船的情況,葉舒憲先生的話又回響在我腦海。我這才發現,文字中的曆史不但是小的,還是殘破不全的、幹枯無肉的、變質腐朽的。就像千年墳棺中一堆滿是蟲眼、一觸即碎、灰黑發黴的碎布,跟當初那件明豔動人、香鮮靓麗的盛裝已毫無關系了。

行萬裡路,之是以同讀萬卷書一樣重要。是因為行萬裡路,不僅僅是深入地理物候、百樣人生,将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它還是對“讀萬卷書”的一種補充。換句話說,行萬裡路,就是讀萬卷書。“萬卷書”是特指官方的、廟堂的、學府的子史經集,“萬裡路”則是指民間的、鄉野的、代代相傳的史識見聞。萬卷書是呈顯性“小曆史”,萬裡路上卻藏有隐性的“大曆史”。

現在,借助科技,通過對銅官窯遺址的發掘和“黑石号”沉船的打撈,我們有機會将在“萬裡路”中的大唐進一步轉化成“萬卷書”中的大唐,除大唐本身外,我們或許比曆史其他任何一個朝代都更接近一個真實的大唐,可即便這樣,我們還是無法恢複其全貌,也無法複原當初的社會場景。科技的發達,隻能拓寬我們的觸覺和行走空間,卻無法讓我們向前或退後哪怕一秒鐘,我們被集體卡在時間的橫切面上。時間與其說是一條河流,不如說是一道道無法逾越的栅欄。

正因為如此,此刻徜徉于古鎮的我,内心五味雜陳。我驚喜和欣慰的是,人類借助科技,能時不時就與過去的空間碎片不期而遇;我茫然和悲哀的則是,曆史看起來觸手可及,可無情的時間卻讓我們永遠天人永隔。

一江兩岸散文|《銅官窯、時光以及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