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醜奴兒1·書博山道中壁

宋 辛棄疾2

少年3不識4愁滋味,

愛5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6新詞強7說愁。

而今識盡8愁滋味,

欲說還休9。

欲說還休,

卻道10天涼好個秋。

【注釋】

1 醜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醜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字,平韻,四字句疊韻。另有别格,上下結句添一字。

2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字幼安,号稼軒,濟南曆城人,青年時參加義軍在北方起事,後渡江投奔南宋朝廷,被授以官職,但頻頻遭遇彈劾而罷職,南歸四十多年,大半時間被棄置閑居。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抗擊金人、建立功業為追求。他謀略深遠,胸懷古今,并能将這些融入到創作當中,因而他的作品跌宕磅礴、别開生面,又不乏細膩深沉,是豪放派的代表。

3 少年:年輕的時候。

4 不識:不懂,不知道。

5 愛:喜歡、熱衷。

6 賦:寫作、創作。

7 強(qiǎng):勉強。

8 識盡:完全體會。

9 欲說還休:想說卻又沒說。

10 道:說。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整首詞的大意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歡登樓遊玩。為了仿效前人登高賦詩,即使沒有憂愁,也要在新作中勉強說愁。現在完全體會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又說不出來,躊躇良久卻隻能感歎一句: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這一首《醜奴兒》用語直白淺顯,所描寫的也是大家都有過的感受,讀起來很是親切,是以為世人所喜。讀者若把該詞當作個體的感悟,從“一個人的年齡、閱曆不同,對于‘愁’的了解也不同”這樣的層面去品味這首詞也并無太大問題,畢竟字面意思也确實如此。但若對該作的解讀僅限于此的話,則是完全錯解了詞人的用心了。

詞人點明該作是“書博山道中壁”,表明這首詞的創作有着具體的現實背景,而非簡單地描述下自己的感悟。博山在今江西,當時辛棄疾因主戰态度過于強硬而被彈劾罷官,閑居上饒,罷官期間經常登覽博山,賦詩作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但閑适的生活并非詞人所想。自帥義軍南投宋廷後,辛棄疾日夜所想的正是殺敵報國,收複中原。然而南宋朝廷雖然欣賞辛棄疾的英勇行為,卻對北伐沒有太大興趣。之後,辛棄疾一直擔任地方官職,朝中上下對他也并不信任,主和派對其更是多次打壓。可以說,南投之後的辛棄疾十分不得志。長久的苦悶,最終促使他退隐上饒。

當辛棄疾遊覽博山時,在官場漂泊了許久的他早已品盡諸多愁苦。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莫大的愁緒湧在心頭,詞人想說,卻說不出口。一是因為積郁已久,難以明狀,更重要的是,他不能說。彼時把持朝政的主和派對于不同政見極為敏感,此次辛棄疾被罷官即是因為他主戰的立場與朝廷的意願相違背。在罷官期間吟誦憂國憤時之句,正是大忌。是以即便辛棄疾想要将内心的愁苦說出來,最終也隻能将本意埋在心裡,用秋日寄托一下自己的愁思。

由此來看,少年時與現在的對比,不僅僅是在揭示詞人思想感情的變化,更是要由“少年不識愁滋味”引出今時、今日的愁苦,引出自己的家國之思,借此表達自己對朝廷對主和派的不滿,以委婉的詞句傾訴自己的痛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