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事情都錯在了“我以為”。我以為這是為了你好,我以為這是你想要的。可是,我們卻忽視了我以為的前提,都是我們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
卻忽視了我們給對方的,不是對方想要的。如果我們給對方的并不是對方想要的東西,那麼就算是再好的東西,他的内心也是不願意接受的。
就好像是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别人免費送給你的東西,是不是你一定要收下。”
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是自己需要的,别人免費送給自己的東西并不是一定要收下的。

因為,人是有尊嚴的,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古語說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确實是這樣,幫助應該是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才行。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單方面地認為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你怎麼知道你給對方的就一定是他想要的嗎?往往有時候,我們好心辦壞事,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我給你的東西,就是為了你好。
可是在被幫助的一方看來,他并不認為這是在幫助他。而是在把他不能夠接受的事情強加給他。就比如對方不喜歡吃一樣東西,可是你覺得吃這樣東西對身體有好處,于是你就夾到對方的碗裡。對方礙于面子也不能說什麼,但是這種舉動其實已經讓對方感覺心裡不舒服了。
就好像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裡面有這樣一段情節,說的是林太太住在一個比較簡陋的出租房,裡面的東西比較陳舊。
有社群做義工的同僚知道了林太太這樣的情況,就想幫助她改善生活環境,為了改善林太太她的生活環境,他們就免費給他提供了一個新的五層抽屜櫃。可是她原來的家裡面有一個舊的四層抽屜櫃,她根本不需要換新的。
其實這種出發點是沒有錯誤的。但是他們做的方式卻讓林太太接受不了。正如林太太在劇中一直強調的:“不知道你們怎麼做事的,都沒有聽我說話,不用錢我也不要的。”
是啊!因為他們沒有從林太太的角度去出發,沒有聽她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樣子的改變。沒有給她應該有的尊重。
确實,林太太的生活環境确實不盡如人意,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她就沒有需要,她就不可以有要求,就必須要接受你給她的任何幫助。
如果我們細細想來,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都經曆過這樣的情況,别人給的幫助,有時候并不是自己需要的。
而産生這樣的原因,就是大多數情況,我們都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好像生活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比如:
這件事情你得聽我的,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件事情你别怪我,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付出了這麼多,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這樣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我們都容易忽視一點,那就是這件事情最終要接受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其實,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出發點都沒有錯,确實也是為了你好。
隻是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并不是好心辦得就是好事。舉個例子,就好像是孩子上學的時候,家長最容易說的就是“我都是為你好”,上興趣班是為了孩子好、上課外輔導是為了孩子好。
這些其實也并沒有錯,但是他有時候并不是孩子需要的,是以,我們在生活中,其實要少說“我都是為了你好。”而是多和對方去溝通,比如孩子的興趣是不是他自己喜歡的,不是你強加給他的。
畢竟,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給的前提,是對方願意接受,而不是你強塞給我的。幫助應該是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才行。
文|明浮生
圖|圖檔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