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itlaoyou-com
2021年已經結束,社群團購供應商們過得好嗎?
在南昌做某品牌雪糕供應商的馮琳,去年夏天開始給多多買菜、美團優選供貨,整個銷售旺季裡,一天最多賣出1000餘箱,“三個月裡,隻能說略有盈餘。”
遠在蘇州的蔬菜經銷商蘇民,從去年5月起給多多買菜供貨,僅僅做了兩個月,虧損就有30多萬元,“今年恐怕不會繼續做了。”
給廣東同程生活供貨的薛偉,兩個月裡被拖欠貨款24萬元,雖然曆經風波後追回60%的貨款,但他告訴地歌網:“以後不會再合作有賬期的平台。”
社群團購在一年裡風雲突變,供應商們更是衆生百态。
從2020年底到現在,品牌廠家對社群團購的态度,也從“堅決抵制”逐漸轉變為“擁抱與接受”;面對零售新管道的崛起,傳統的品牌廠家更是無法“獨善其身”。
社群團購正在改造傳統零售供銷鍊路,而作為其中重要一環的經銷商、批發商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這場零售戰争中,被行業洪流所滌蕩。
2021年,無論品牌方還是區域經銷商,都在謀變。
喜憂參半
社群團購來勢洶洶,經銷商們卻過得喜憂參半。
馮琳雖在南昌經銷某雪糕品牌,但該品牌在當地還有2到3家經銷商;社群團購初入南昌市場時,馮為争取向美團、多多等平台供貨,甚至直接“平價供貨”。
“給多多買菜供貨時,我一度是成本價進貨、成本價出貨。”
而從去年5月成為多多買菜的雪糕供應商後,馮琳的銷售規模也快速增長,“最開始每天供貨500-600箱,促銷時一天供貨1000多箱。”
為保證及時履約,馮琳在距離多多南昌大倉十分鐘車程的物流園,租下一間冷庫,專門給多多送貨,“晚上補貨的時候,往往到淩晨一兩點,從冷庫送貨友善。”
雪糕的銷售旺季短暫,給多多供貨的三個月裡,馮琳基本保證了盈虧平衡,在雪糕品類上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而在今年的雪糕銷售旺季裡,馮還準備給興盛優選供貨。
“今年品類線還要做擴張,秋冬季可以供應牛羊肉卷。”
馮琳已經做好了給社群團購長期供貨的規劃,在他看來,社群團購是新的機會,“以前給超市供貨還要提前交條碼費、入場費,結款賬期也長,但這些在社群團購上都沒有。”
社群團購的優勢之下,有經銷商選擇擁抱新管道,但也有經銷商已經心生退意。
蘇民是蘇州當地的蔬菜經銷商,去年5月開始給多多買菜供貨,但兩個月虧損30多萬元的“戰績”,也讓他對多多買菜頗有微詞。
蘇民告訴地歌網,蔬菜批發價格是浮動的,甚至雨天和晴天,批發商從菜農手裡收購的蔬菜都是兩個價格,但平台的采購價一旦确定,就不會受外界因素影響。
不僅如此,多多買菜的采購是比價機制,“比如同一批洋蔥,采購會向三家批發商詢價,最後選擇價格最低者進貨”,蘇民認為,比價之後,蔬菜基本沒有利潤空間。
蘇民舉例說,平台上50克的小米椒售價0.89元,有供應商的報價甚至隻有0.5元/50克,不包括履約成本,毛利潤也隻有4毛。
“夏天一兩(50克)小米椒毛利潤沒有0.7元,供應商也是在虧損。”
雖然平台宣傳大量供應商在供貨一年以後都實作了盈利,但對蘇民而言,能否支撐過這一段艱難的爬坡期,現在仍是未知數。
“蔬菜本身損耗高,如果退貨不及時運輸回冷庫保鮮,留下的庫存基本都是貨損。”蘇民表示,自己供貨三個月以後,多多的平均退貨率是8%-10%,最高一次達到了15%。
重重問題之下,蘇民并不确定自己還能堅持供貨多久。
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巨頭強勢入局社群團購後,低價補貼模式确實沖擊了原有的經銷價格體系,平台往往直接和源頭産區、廠家,或者區域内的頭部經銷商合作。
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品牌經銷商的日子并不好過,例如伊利曾在2020年底明文禁止經銷商向社群團購供貨,但依然有經銷商會暗地“倒貨”(跨區域銷售産品)給社群團購平台。
根據自媒體“快消”報道,在海天味業整體毛利率高達40%的表象下,大型經銷商的綜合毛利率普遍低于6%,大部分産品都被積壓在經銷商的倉庫裡。
而給社群團購供貨,平台采取以銷定采模式,賬期基本在“T+3”左右,經銷商的庫存損耗能得到有效控制,壓款拖款風險也比較小。
經銷商的選擇,反映出零售商業模式正在起變化。
是以,無論經銷商是盈利或虧損,社群團購模式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而由此引發的模式變革,正深刻影響到品牌方和傳統流通鍊路。
道路之變
2021年,零售管道正在流變。
零食品牌鹽津鋪子就表示,公司低估了社群團購對傳統商超的影響,上半年在商超管道的相關市場費用投入過多,但商超的銷售收入增長及管道業績都未達預期。
速凍海鮮品牌海欣食品也在2021年半年報中解釋稱,速凍食品終端消費管道和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以商超和BC(區域性中型超市、便利連鎖)為代表的現代管道購物人次減少,同時參與競争的品牌和産品增多。
根據半年報業績顯示,海欣食品上半年在現代管道的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6.79%,相關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2.18%下降到本期的19.72%。
不僅是社群團購管道在崛起,傳統電商、便利店、生鮮社群店……大量新業态逐漸分流連鎖商超的客流,并在履約服務、商品成本效益等方面沖擊傳統零售商。
“傳統大賣場的客流流失,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高鑫零售前CEO黃明端說。
零售業态在流變,品牌商更要求變。
社群團購的新興力量已經無法忽視,即使平台在價格上“做文章”,部分品牌商也要“曲線救國”,以不同方式入場社群團購。
上市公司涪陵榨菜曾在回答投資者時表示,公司原則上不直接對接平台,目前還是選擇經銷商體系來實作不同地區的平台供貨。
品牌方指定經銷商向社群團購供貨是新解法之一,但也有企業積極擁抱新管道。2021年6月,海天味業就成立了專門部門與社群團購管道進行對接。
品牌方迎接新變化。
無論指定經銷商還是公司直接供貨,在社群團購“高成本效益”模式之下,品牌方為保障經銷價格體系統一,與其讓經銷商私自串貨、擾亂定價,不如親自下場開辟新通路。
對品牌方而言,牽一發而動全身,線上線下的經銷定價體系相對成熟,即使社群團購洶湧來襲,傳統消費品牌也難以快速實作“大象轉身”;對于新管道,品牌方更多是以“實驗心态”入場。
品牌方還在“試探”社群團購,但新管道正實打實地改造流通鍊路。
在過去,由于資訊、交通不通暢,商品從産區流通到全國,僅憑一家企業很難打通中間鍊路;于是乎,源頭廠家在全國發展經銷商、批發商,後者也成為主力流通商。
經銷、批發體系實作了産品的全國流通,但每多一個流通環節,就意味着産品加價率提高數個百分點,産品從源頭到消費者手中,往往要經過經銷商、批發市場等諸多中間商。
中間商賺取差價,并在商品定價上層層加碼,加價率甚至超過95%,這意味着出廠價5元的一件商品,在零售終端的銷售價會達到10元之多。
5元的價差,都是流通方的利潤。
就以生鮮品類為例,在美國,近80%的農産品都是從産地直達消費者,但中國大部分的生鮮流通環節,會達到5個及以上。
而社群團購及新電商管道,正利用網際網路的資訊對稱,以及分布在全國的倉配網絡,逐漸優化這一流通現狀,不斷降低流通成本,努力還原最合理的商品定價。
源頭直供自然不是易事,這涉及到對銷區和産區物流網絡的比對,以及平衡原有經銷商的利益,即使到目前,社群團購也僅僅在少量品類上實作産地直采,更多品類還是和本地一級經銷商合作。
況且,對傳統品牌方而言,現有經銷流通體系仍是主流,但在社群團購及新電商的持續進擊下,管道變革的前夜已經來臨。
最終,傳統品牌商還得繼續謀變。
投石問路
在社群團購管道,大量品牌方正尋覓産品新解法。
糧油品牌金龍魚在2021年就表示,目前已經與社群團購平台展開合作,提供定制化産品,以争取共赢局面。
在多多買菜上,金龍魚售賣的一級大豆油、葵花籽油等産品,規格多為4升,而在叮咚買菜、天貓上的同類産品,規格普遍為5升和1.8升。
而對于定價和産品差異,乳品企業光明在美團優選上主推10元左右的新鮮牧場,而在商超主推20元左右的優倍。
華西證券調研顯示,社群團購上主流品牌的醬油産品,氨基酸态氮含量大多僅有0.4/0.5g/100ml,而目前多數廠家生産的醬油,氨基酸态氮含量0.8以上規格的醬油。
定價、規格多元化的背後,品牌方意欲何為?
針對社群團購采取差異化産品政策,品牌商家的目标還是“不亂價”,保障線下價格體系的穩定;與此同時,部分品牌也在社群團購上推出了新單品。
食品企業今麥郎就針對社群團購管道成立電商特通部,定制低價、實用的産品;去年今麥郎專門針對社群團購平台主推一款“軟化水”産品,采取低價多銷戰略。
可口可樂(中國)社群團購負責人朱茜也在采訪中表示,社群團購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推潛力單品或者新品的平台。
在社群團購主推新單品的邏輯在于,優勢品牌或大單品的經銷及價格體系都相對成熟,反而在新品上更有試錯空間,“利益蛋糕”更易于配置設定,品牌方也可以利用新品去探索社群團購管道。
實際上,不止是頭部品牌的新品,更多新品牌和二線品牌還能利用社群團購等新管道,在大品類的既有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即使到今天,社群團購平台仍在不斷擴品,生鮮之外的快消标品銷量持續增長,興盛優選甚至已經開賣服裝,這也給更多品牌留出增長空間和機會。
對于傳統的消費、食品品牌而言,零售業态變軌之下,品牌方更是在探索适應新格局的合作模式。
不僅如此,大量經銷商也需要做專、做細。
地歌網在調研中就發現,武漢當地有一家雪糕、凍品經銷商,自身将物流團隊獨立出來,有專門的司機運輸隊向社群團購平台送貨,承擔品牌廠家的社群團購履約工作。
另一方面,有經銷商會将物流體系外包,專注于營運。因為現階段社群團購大多是本地化營運,企業在不同省份要對接不同的采購、履約等負責人,并且需要人手來處理與當地經銷商以及服務方的關系。
有業内人士稱,傳統快消或食品企業,尤其是二線品牌,缺乏與平台總部對接的資源,未來在這裡有希望誕生一批全國型的代營運品牌。
實際上,社群團購在一年多的進擊之中,正潛移默化地改變傳統零供關系,經銷商找到新的銷路,部分品牌方也積極擁抱新管道。
但由于監管政策、平台發展階段等原因,社群團購的滲透率仍要不斷提升,品牌方與經銷商更是要繼續“投石問路”。
事情正在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