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子多福”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說法。然而,随着社會發展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為孩子提供完美的成長環境是父母的責任。生多胞胎通常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資金、精力和資源需求。
23年前,居住在河南的一對夫妻就經曆了這樣的驚喜,紮堆降臨的龍鳳四胞胎如何健康成長?怎樣才能為他們保障足夠好的生活?一時間,這些紛至沓來的問題成了這對父母最大的心願。

突然降臨的福氣:四胞胎
23年前,河南新鄉郊區的原陽縣前營村,一個家庭正滿懷期待地計算日期、等候着新生命的降臨。妻子陳松霞從懷孕開始,就不止一次被周圍那些見多識廣、有經驗的老人提醒,說她的肚子瞧着有點大,也許不止一個娃。
對于這類可能性,陳松霞和丈夫楊發林一開始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想法。畢竟從周圍其他人的執行個體來看,生一個的情況固然占了絕大多數,生雙胞胎的也不是沒有。不管是一個還是兩個,總歸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期待和高興的心情是不會有任何差別的。
既然老人都說有可能是雙胞胎,兩口子在等待分娩的時間裡,也确實保留了可能會迎接雙胞胎的預感。
對一家的頂梁柱來說,楊發林認為,一胎生育兩個孩子雖然稍微有點超出計劃外,但隻要更努力一點,勤儉持家,承擔經濟和精力的付出還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對懷孕期間孕婦的身體狀況非常在意,也很早就計劃好了要到鄭州一家醫院去分娩。
不過,看來是老天爺對這個家庭還算不錯,陳松霞在懷孕期間固然難免有種種不适,但也幸好沒有出現特别危急的情況。等到預産期臨近,全家也就焦急又期待地将新生命誕生的流程交到了鄭州河醫大三附院的大夫手上。
等到婦産科手術室大門再度打開的時候,等候在外的楊發林立刻就接到了一個巨大的“驚喜”——他一下子成了四個嬰兒的爸爸!
之前,他們并不是沒有想過這一胎是雙胞胎的可能性。夫妻倆甚至已經就雙生子、雙生女還是龍鳳胎的問題,讨論了好多次,也幻想過培養兒子或女兒應該會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而等到現實真正發生的時候,往往比計劃要刺激得多。
原本想的是龍鳳胎,結果等到河醫大三附院的結果出來,竟然是一男三女的龍鳳四胞胎。這确實大大出乎楊家全家人的預料,要知道在通常情況下,擁有三胞胎的家庭已經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一次抱到四個小寶寶?
一下子更新當了父母,陳松霞和楊發林興奮不已。四個小寶貝健康活潑、嗷嗷待哺,看着這個畫面,全家自然是無法克制的開心激動。
幸福的煩惱
大陸各地都流傳着“多子多福”的說法,河南也不例外。子女繁盛、開枝散葉,代表着這個家庭人丁興旺,蒸蒸日上。雙胞胎、三胞胎和龍鳳胎等多胎妊娠更是被冠上了種種美妙的名稱,認為是會帶來吉利、預示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征。
夫妻倆順利生育了四胞胎,不但全家人個個開心,親戚鄰居也紛紛表示羨慕,認為這個家庭能夠得到萬中選一的幸運,必然是個有福氣的家庭。
對楊家來說,四胞胎的誕生還有另一個幸運之處。一般來說,多胎妊娠對孕婦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一個不慎很容易出現合并症、并發症等情況。等到生産關頭,懷上三個以上嬰兒的孕婦更是面臨極大的風險。
據統計,多胞胎的夭折機率要比普通嬰兒高十倍以上。不但胎兒風險大,孕婦一旦遇險,也極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都說女性分娩是生死關頭,這個形容一點都不誇張。四個孩子順利出生之後,楊發林和陳松霞再想到當初待産期間原來經曆了這麼大的風險,多多少少有些後怕。
但是楊家的四胞胎,雖然也不可避免地給母親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不便和不适,但所幸一路走來有驚無險,并沒有遇到特别大的風險和波折。
也許,這四個小寶貝在降生之前,已經向父母表達了他們的愛。在周圍親戚朋友看來,新生的孩子們都是乖巧可愛的甯馨兒,這更是值得大家羨慕不已的事情。
既然孩子的性别不同,已經可以斷言這四姐弟是異卵多胎。等他們長大之後,相貌、脾氣會像父母的哪一方,又分别會擁有怎樣的成長經曆,更是成了楊家人和親戚朋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羨慕和祝賀聲,楊家人當然是開心得合不攏嘴。可是一想到撫養孩子以及接受教育需要的大量投入,在這樣的狂喜當中,也不免會摻入一些對未來的不确定和擔憂。
原本準備的各種用品和預算,本來是用一個孩子來計算的。如果生了雙胞胎,再添置一些物品、從其他地方挪一些錢過來,滿打滿算也能夠用。但現在一下子就來了四個孩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計算,奶粉尿片嬰兒食品就要花費不少費用了。等到孩子長大,吃飯穿衣沒有哪個地方不用錢。讓孩子接受教育又是一大筆費用,要讓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自立生活,并且能夠憑自己的能力提升生活水準,必然需要接受足夠的教育。
在楊家上上下下所有長輩裡,身為父母的楊發林和陳松霞為了四個孩子的未來擔着最深的心思。畢竟自從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秒鐘開始,父母和家庭就承擔了不容推卸的責任。而對于這家人來說,這個責任的重量比普通家庭整整重了四倍。
來自社會的援手
由于四胞胎的出現實在不是常見的事,這個消息很快出現在當地的新聞媒體上,連帶着楊家人因為突然降臨的新生命而措手不及、準備不足的情況,也被媒體報道了出來。一時間,以鄭州為中心,掀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市民紛紛表示關注。
中國古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優良傳統,聽到這個消息的鄭州市民一方面為這個家庭喜獲新生兒開心,一方面也設身處地地想到他們事先準備的金錢、物品必然都不夠用。
于是,不少熱心人開始找報紙了解進一步情況——這家人住在什麼地方?用錢出現了問題嗎?小孩子用的各種物品是否足夠?缺不缺吃的穿的?
這些想法全都十分自然。先不說其他的,憑空多出三個嬰兒,奶粉、尿片首先就成了燃眉之急。孩子剛生下來抵抗力弱,萬一生個病,那更是一點時間都不能耽誤的。方方面面,全都需要東西需要錢。
于是,熱心市民首先捐錢捐物,河醫大三附院也為他們免除了所有的醫療費用。随着楊家人的困境越傳越廣,還有想做慈善的企業家找上門來,表示願意承擔孩子成長期間的費用支援。
有了這一波雪中送炭的幫助,楊家人順利度過了最初手忙腳亂的艱難時期。不用太過擔心經濟問題,他們得以享受新生命降生的巨大喜悅。
孩子們也很幸運,從出生那一刻起并沒有遇上什麼太過危險的疾病和險情。等到醫院認為母親和孩子的情況已經足夠穩定,便向他們下了可以出院的通知。
當楊家人乘坐河醫大三附院的救護車、帶着襁褓中的四姐弟回到老家時,幾乎是在全村鄉親的圍繞中進門的。
四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比獨生子女多得多的資源和精力,這也成了楊發林夫妻倆在今後努力的最大動力。一想到孩子在學校裡、或者日常生活中需要什麼花銷,當爸媽的總是會希望:還是得多攢點錢才好。
楊家的老家在出産“中國第一米”的原陽縣,也是國家确定的優質強筋小麥生産基地縣。在當地,農業是生活和收入的支柱來源之一,人們在地裡種下小麥和水稻,希望從土地中擷取盡可能多的收入。
楊家共有20畝耕地。出于為了孩子們成長多攢點錢的想法,兩口子多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耕地打理得井井有條。四個孩子漸漸長大後,也因父母的勤勞潛移默化養成了勤于幹活的習慣,一家人共同扛起農活和家務。
不僅如此,在農閑時間裡,夫妻倆還常常打聽附近哪裡有需要零工的消息,一有合适的活兒就出門打工。全家人一起努力不斷積攢家底,不斷改善自家的生活條件。
為了紀念四胞胎出生後得到社會的無私幫助,楊發林夫妻倆給他們取名為楊春暖、楊夏連、楊秋爽、楊冬寒,希望他們能夠抱着感恩的心成長,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多年後的四胎之家
看到楊發林一家人選擇的道路,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不是有社會會為他們提供幫助嗎?還有企業家承諾了會資助,為什麼這對父母還要那麼辛苦地親力親為勞動撫養孩子?
對于這個問題,楊發林的想法實際上十分質樸:撫養孩子理所應當是父母的責任,來自社會的愛心幫助當然值得感謝,但是這并不是就此依賴社會幫扶的理由。關于生活,這家人表現出了極大的淡定與從容。
也有人提出疑問,類似三胞胎、四胞胎這種多個孩子同時降生的情況,是不是有相關的補助規定?楊家因為四個孩子面臨着實實在在的困難,是否可以去申請補助來減輕負擔?
關于此事,其實也有早有記者進行過面向有關部門的專訪,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專項面對多胞胎情況的補助規則。
會令人産生“多胞胎家庭有補助可領”的印象,實情往往是另一種情況:孩子多了以後,照料孩子也需要家人付出更多的心力,往往導緻家庭收入減少,整個家庭的個人所得一旦低于了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那麼就當然符合申請補助的條件了。
但是,楊家父母把撫養子女視為自身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并沒有過多地想過呼籲社會幫助、申請補助之類的門道。他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孩子們的成長與教育、地裡的農作物情況如何,以及什麼時候适合出門打工上。
在父母長年累月的言傳身教下,四姐弟也秉持着類似想法一天天長大。從小到大他們都在他們看來,自己隻不過是有更多的姐妹兄弟而已,其他并沒有特别之處。他們按部就班地順利畢業,并各自參加工作,成為對家庭和社會都有意義的人。
多年後,當初報道過四胞胎降生新聞的媒體曾經專程再次去尋訪這個四胞胎之家。當記者來到村子裡楊家門前時,發現當年報紙照片中的老房子已經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兩層一院、更加寬敞整潔的新房子,這是楊家六口人用勞動賺取的30多萬元修建起來的。不僅如此,他們還購買了轎車,用在出行代步種種用途,生活變得友善了許多。
面對鏡頭,這家人的笑容和當初四姐弟還在襁褓中的畫面重疊了起來,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多地要求他人的幫助,靠着一家人團結美滿,安靜地經營自己的生活。
結語:
無論如何,父母是能夠對孩子人生施加影響最重要的人。如果父母并沒有充分考量自己的身體情況和經濟情況,一味追求多子多福,結果往往并不能保證孩子的成長品質,這對于孩子未來的負面影響往往也是十分深重的。
身為四胞胎的父母,楊發林夫妻雖然接受了來自社會和大衆的好意,但卻并沒有把未來的生活來源全都寄托在這些好意上。他們靠着自己的勞力不斷改善生活,孩子們成長起來後也同樣繼承了父母的生活理念。
這種獨立的生活方式反過來又為他們赢得了更多的尊重。現在,23年過去了,那一年的孩子們已經長大成人,可以獨處,他們的家庭一直在堅持,并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将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