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為了增加賬号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不更文,調整為釋出學習筆記。(筆記為摘抄,不代表個人觀點)
1、養孩子痛苦的根源
養孩子這件事,我發現大家痛苦的根源在于太花錢,報的班太多了。
一個個都是剛剛在大城市站住腳的,結果培養孩子這方面都跟培養貴族似的:
口語班,舞蹈班,鋼琴班,國學班,播音表演班,跆拳道,程式設計,還有啥機器人,有的每個月還要去騎騎馬,四歲小孩比大人都忙。
我的觀點是培養興趣的前提是你會讓他長期做這件事。
有些東西你如果不能堅持供個二三十年的話基本上也沒啥大用,真培養出興趣了你也不一定供得下去。
這還不包括上了國小以後各種文化課補習班。
我其實更不了解,課堂上講過一遍的東西,花幾千找個課時費60塊錢的大學生再給你講一遍,我總覺得是不是有點多餘。
但是好像也沒辦法,因為大家都在補,你不補就沒有安全感。
前段時間說不讓補課了,家長們一片叫好,就說明大家都知道補課沒啥用,但是卷出慣性了,别人都幹你不幹,容易焦慮。
而且一個孩子是這麼多錢,你再生兩個,這錢就要X3,但是你工資啥時候能漲三倍是個問題。
一個家庭攢不下錢是很痛苦的,而且隐患不斷,我覺得這也是大家不太想生的原因之一。

2、給孩子講故事的法則
總結的一些給孩子講故事的法則(尤其是小孩子):
、一個故事裡,主要的人名、地名不能超過三個。
、新名詞出現要解釋,不能硬扔,哪怕粗略解釋也得解釋。
也就是說,用它上一級的分類名代替,例如“并州刺史董卓”,要說“并州這個地方的長官叫董卓”。
要讓人知道并州是個“地方”,刺史是“長官”。
、假如故事裡有三件事,一定要用七成篇幅講一件,三成略講兩件。
、每講一件事之前要有問題,要麼借故事裡人物發問,要麼自己發問。
、故事邏輯一定要單一,一個原因推出一個結果,不能許多原因造成一個結果。
假如确實是許多原因造成了一個結果,必須突出主要的,略寫次要的。
、故事結局不能開放,如果有結論要直給,對人物評價要明确。
不能出現“胡斐的刀是砍是不砍”這種結局,更不能出現“這個人如何評價學界還在讨論”這種說法。
除非目的就是讓小朋友讨論。
、要使用最廣泛、最普遍接受的說法。
如果一個說法是自成一家,不要提,如果不得已,甯可陳舊,不要新銳。
就像兒童食品一樣,甯可沒味,不要刺激。
如果講清楚一個說法還要引入許多前提和概念的解釋、重定義,即使有學術價值也要回避。
3、家長不要去“接受孩子的平凡”
家長不要去“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你自己作為家長的平凡就好了。
孩子是未知的,平凡或不平凡不是你現在可以決定和預料的。
未來的事交給未來,當下你隻需做個正常家長。
正常家長就是,對一個獨立的生命心存敬畏。
在孩子面前從不高高在上,隻是輕松簡單地愛孩子,做好一日三餐,每天能和孩子愉快地聊一小會兒天,主要精力去做自己的事,關注自己作為榜樣做得如何即可。
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成長,隻會照着父母的樣子成長。
想起一個段子:
一開始,每個小孩在家長眼裡都覺得特别與衆不同:
天庭飽滿地角方圓,耳垂肥厚特有福相,不是紫薇星下凡就是文曲星再世。
10多年後,媽的,我怎麼生了這麼個東西......
4、平庸的根源:
我們絕大多數凡人,獨自感歎天賦不足、創造不夠什麼的,其實都是幻覺。
問題歸結到最後,無非就是:
一懶,二拖,三不肯讀書。
如此而已。
—— 張佳玮《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5、有兩種事我們應該盡量少幹
一是用自己的嘴幹擾别人的人生;
二是靠别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傑克·福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