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筆記(57)丨家長不要“接受孩子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就好

大家好。

為了增加賬号的可讀性,周六、周日、節假日不更文,調整為釋出學習筆記。(筆記為摘抄,不代表個人觀點)

1、養孩子痛苦的根源

養孩子這件事,我發現大家痛苦的根源在于太花錢,報的班太多了。

一個個都是剛剛在大城市站住腳的,結果培養孩子這方面都跟培養貴族似的:

口語班,舞蹈班,鋼琴班,國學班,播音表演班,跆拳道,程式設計,還有啥機器人,有的每個月還要去騎騎馬,四歲小孩比大人都忙。

我的觀點是培養興趣的前提是你會讓他長期做這件事。

有些東西你如果不能堅持供個二三十年的話基本上也沒啥大用,真培養出興趣了你也不一定供得下去。

這還不包括上了國小以後各種文化課補習班。

我其實更不了解,課堂上講過一遍的東西,花幾千找個課時費60塊錢的大學生再給你講一遍,我總覺得是不是有點多餘。

但是好像也沒辦法,因為大家都在補,你不補就沒有安全感。

前段時間說不讓補課了,家長們一片叫好,就說明大家都知道補課沒啥用,但是卷出慣性了,别人都幹你不幹,容易焦慮。

而且一個孩子是這麼多錢,你再生兩個,這錢就要X3,但是你工資啥時候能漲三倍是個問題。

一個家庭攢不下錢是很痛苦的,而且隐患不斷,我覺得這也是大家不太想生的原因之一。

學習筆記(57)丨家長不要“接受孩子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就好

2、給孩子講故事的法則

總結的一些給孩子講故事的法則(尤其是小孩子):

、一個故事裡,主要的人名、地名不能超過三個。

、新名詞出現要解釋,不能硬扔,哪怕粗略解釋也得解釋。

也就是說,用它上一級的分類名代替,例如“并州刺史董卓”,要說“并州這個地方的長官叫董卓”。

要讓人知道并州是個“地方”,刺史是“長官”。

、假如故事裡有三件事,一定要用七成篇幅講一件,三成略講兩件。

、每講一件事之前要有問題,要麼借故事裡人物發問,要麼自己發問。

、故事邏輯一定要單一,一個原因推出一個結果,不能許多原因造成一個結果。

假如确實是許多原因造成了一個結果,必須突出主要的,略寫次要的。

、故事結局不能開放,如果有結論要直給,對人物評價要明确。

不能出現“胡斐的刀是砍是不砍”這種結局,更不能出現“這個人如何評價學界還在讨論”這種說法。

除非目的就是讓小朋友讨論。

、要使用最廣泛、最普遍接受的說法。

如果一個說法是自成一家,不要提,如果不得已,甯可陳舊,不要新銳。

就像兒童食品一樣,甯可沒味,不要刺激。

如果講清楚一個說法還要引入許多前提和概念的解釋、重定義,即使有學術價值也要回避。

學習筆記(57)丨家長不要“接受孩子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就好

3、家長不要去“接受孩子的平凡”

家長不要去“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你自己作為家長的平凡就好了。

孩子是未知的,平凡或不平凡不是你現在可以決定和預料的。

未來的事交給未來,當下你隻需做個正常家長。

正常家長就是,對一個獨立的生命心存敬畏。

在孩子面前從不高高在上,隻是輕松簡單地愛孩子,做好一日三餐,每天能和孩子愉快地聊一小會兒天,主要精力去做自己的事,關注自己作為榜樣做得如何即可。

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成長,隻會照着父母的樣子成長。

想起一個段子:

一開始,每個小孩在家長眼裡都覺得特别與衆不同:

天庭飽滿地角方圓,耳垂肥厚特有福相,不是紫薇星下凡就是文曲星再世。

10多年後,媽的,我怎麼生了這麼個東西......

4、平庸的根源:

我們絕大多數凡人,獨自感歎天賦不足、創造不夠什麼的,其實都是幻覺。

問題歸結到最後,無非就是:

一懶,二拖,三不肯讀書。

如此而已。

—— 張佳玮《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學習筆記(57)丨家長不要“接受孩子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就好

5、有兩種事我們應該盡量少幹

一是用自己的嘴幹擾别人的人生;

二是靠别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傑克·福克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