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20

22

虎年大吉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今年是壬寅虎年。虎與龍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源自遠古時期的圖騰,是傳統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象形字,字形像大口獠牙、長足利爪、身軀有斑斓花紋和尾巴的老虎形狀。但虎與龍又不一樣,虎是一種可觀的動物,是以對虎的文字記載非常詳細且曆代不絕。其實老虎很早就走進了詩歌之中,《詩經》中就多次提到了老虎,有的描述老虎的兇猛,有的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還有記錄以虎為名的正直能臣,多以“虎”寄情寓意、比興言志。是以當虎以一種形象進入文學之後,虎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生靈,成為具有一定含義的意象。

老虎非常勇猛、威嚴但具危險性,使古人又崇拜又畏懼。《周易正義》中提到“雲從龍,虎從風”,将天上的龍和地上的虎相提并論,視為神明與權力的象征。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龍逐漸成為君王權力象征;虎則隐入民間,成為傳說中的故事形象和民俗中的保護神。另一方面,由于老虎會傷人吃人,是以在現實生活中,老虎既有瑞獸也有危險的一面。但往往人們更願意将其代表勇武、威重、貴相、文采和壯志雄心。這種吉兇綜合的沖突意象,正是中國虎文化的特質。

是以“虎”字往往與其他文字一起構成意象,如《小雅·何草不黃》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等等,用虎來象征人的勇武威嚴。古人還巧妙地把老虎前額的花紋視為漢字“王”,是以先秦典籍中的“虎贲”一詞便指如猛虎一般的勇士作為王室的衛隊,軍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軍等職。《大雅·常武》的“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阚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描述周王朝的軍隊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帶領下,在淮河岸邊布重兵設重圍,乘勝追窮寇,捕獲大量俘虜。《詩經》中還記錄了數位以“虎”為名的公侯、能臣、勇士。自此之後,詞曲中的虎意象與《詩經》等詩歌中形成的虎意象一脈相承。

翻閱古代典籍,所見與虎有關的資料絕大多數都具有叙事性。編成于北宋太平興國三年的《太平廣記》,以收錄宋代以前的志怪傳奇故事為主,其中隻有四種動物可以獨立成卷,其中龍、虎故事各占八卷,即使宋元明清之際虎故事不如狐故事,在品質上稍落下風,但在數量上仍然超過狐故事,虎成為中國動物題材小說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在中國文化中,虎是富有力量和正義感的動物,能夠驅除火災、失竊和邪惡。老百姓常常用虎畫、虎臉、虎門神等祈福避邪。從《詩經》開始,古詩詞中歌詠“虎”的名篇佳作不絕于史,“虎”已成為一個蘊涵豐富的意象,在小說、戲曲、繪畫、民間傳說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無所不在。

正所謂“虎虎生威”,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虎虎生威!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