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自古以來,中國便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鄉,人們對虎的喜愛由來已久,在精神文化、風俗習慣、衣食住行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為了慶祝壬寅虎年的到來,長三角多個博物館推出了“虎”主題的展品。跟着小布,一起來撸一撸藏在博物館裡的“大貓”吧

PS,提醒大家觀展前注意關注各博物館的展出時間,觀展時要堅持防疫“三件套”,牢記防護“五還要”。祝大家新的一年生龍活虎、虎虎生威!

上海博物館

黃地黑彩雁銜蘆葦紋虎枕(金代)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種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緻有白地和黃地兩種。這隻虎枕為卧虎形,背部為枕面,前低後高。虎身先施白色化妝土,再罩黃彩,黃彩之上以黑彩描繪虎斑,枕面未施黃彩,白地之上以黑彩繪雁銜蘆葦紋,筆法生動活潑。

鎏金虎鎮(西漢)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西漢(前206—8年)鎏金虎鎮整體為卷卧狀,身軀刻有虎斑花紋,虎頸處戴有項圈,飾以貝紋,近後腦處設有半圓環。虎體内灌有鉛以使其更加穩重,全器重3600克。在秦漢及之前,人們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為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或牽挂衣飾,進而影響儀态,便出現了席鎮,即壓席四角的重物。

秋山玉飾(金代)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金代(1115—1234年)秋山玉飾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現柞樹、山石、靈芝等山林景象,其間一老虎蹲坐回首,頭部及毛發刻畫仔細,充滿淳樸的山林野趣。玉質主體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現老虎皮毛及靈芝,屬“俏色”工藝。遼代有春、秋“捺缽”制度,即統治者在春秋兩季外出行營并漁獵的習俗,金代繼承并更名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為金元時期極具特色的玉器品類。

南京博物院

彩色金錢虎木刻年畫(清末民初)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蘇州桃花塢年畫采用木版套印,構圖精巧,色彩絢麗,品種繁多,大緻可分為門畫、農事、兒童畫、裝飾圖案、故事戲文、風俗等多種。南京博物院藏有一批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其中虎題材年畫有多張。這張構圖勻整,色彩鮮活,印制精良,為年畫精品。

青釉瓷虎子(六朝)

虎子起源于戰國,風行于漢及六朝,是古人使用的尿壺,因器形似虎而得名。六朝青釉瓷虎子高約10.8厘米,口徑20.8厘米。“虎頭”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張得圓圓的。虎頭後面的把手上還刻着細紋,美觀又防滑。

錯金銀銅蹲立虎(西漢)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錯金銀銅蹲立虎,長437毫米,寬106毫米,高207毫米,2010年出土于江蘇盱眙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一号墓,現藏南京博物院。

銅虎一組兩件,整體模鑄,比例協調,極具寫實性。虎昂頭張口,面目兇猛,眼珠鑲以黑色礦料,虎身前足撐地,後足蹲踞,長尾及地。虎身通體以鎏金銀工藝飾虎斑紋。漢代考古資料中,虎的形象在壁畫、畫像石及各類出土器物中均有展現,它的寫實造型常被用于銅鎮、銅帳座等日常生活用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甯波博物館

玉虎頭像(新石器時期)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這件玉虎頭像來自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衆多的考古資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就存在了與原始狩獵生活密切相關的虎文化。這件寶貝僅僅3.7cm寬,2.5cm高。在又薄又小的玉片上,雕刻着一個老虎頭,有着旋渦形的耳朵,圓圓的眼睛下是鼓起的腮部。它的額頂部是人字形冠,有學者認為,這其實是“皇冠”,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和權力。

虎牛搏鬥銅貯貝器(西漢)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這是一件“虎牛鬥”主題的貯貝器(古人的“存錢罐”,儲存用做貨币的海貝)。兩隻牛和一隻老虎激烈搏鬥的場面被定格在了青銅器上。而更富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是,在中間的樹枝上,還有兩隻猴子一邊害怕一邊圍觀,兩隻小鳥受了驚吓,展翅欲飛。

銀帶鈎(戰國時期)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這件銀帶鈎,是龍虎同體的造型。鈎尾是一個浮雕的虎頭,眼睛大大的,帶着一對招風耳。鈎首則是龍的形狀,鼓鼓的眼睛,小小的耳朵。

帶鈎,是用來連接配接腰部束帶的小物件,有點類似現在的皮帶扣,将老虎的形象貼身穿戴,正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老虎的喜愛。

安徽博物院

虎鈕玉押(元代)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虎鈕玉押是一隻小萌虎——它伏卧在玉石上,俯首盤尾向前平視,虎身花紋,虎背呈黃褐色。個頭小小,玉押高2.7厘米,邊寬3.5厘米。

印面為正方形,畫押突起,剔地陽文,畫押字邊與印體呈直角狀。押是一種符号,在文書、契約上簽名畫押,表示個人的承諾。老虎肚子這裡有一個孔,供穿系,友善随身攜帶。

龍虎四環銅鼓座(春秋時期)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在《曹刿論戰》中,一句名言耳熟能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件鼓座出土于舒城九裡墩春秋墓,從圖檔上看“其貌不揚”,可實際上是個大塊頭!鼓座重約67公斤,殘高約29厘米,底徑約80厘米。器物的上方龍盤虎踞,外側有四個銜環,是以命名為“龍虎四環銅鼓座”。即使作為支撐戰鼓所用,也一點不妨礙上面的虎頭萌裡萌氣,大眼如銅鈴,兩耳好似山尖。

虎紋圓金牌(戰國至漢代)

或猛或萌,長三角博物館有“虎”出沒,快來打個招“虎”

這塊虎紋圓金牌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直徑5.5厘米,虎紋圓金牌以模壓錘揲法制出凸起的虎紋,老虎前體作曲立狀,昂首呈起躍式,前爪擡至颌下,後體反轉彎曲,後爪反至腦後,使整個軀體構成環狀,頭、鬃、爪紋飾也刻畫得細微清晰,立體感非常強。

和虎紋圓金牌一同陳列展示的,還有一塊對虎紋金帶飾。隻見二虎張口怒目,前肢平身,後肢反轉曲至背部,雙耳機警豎立,作欲争鬥狀。對虎紋金帶飾上有小孔,可能為綴于其他皮具或服裝上的裝飾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