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20

22

虎年大吉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今年是壬寅虎年。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象形字,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但虎与龙又不一样,虎是一种可观的动物,因此对虎的文字记载非常详细且历代不绝。其实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歌之中,《诗经》中就多次提到了老虎,有的描述老虎的凶猛,有的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还有记录以虎为名的正直能臣,多以“虎”寄情寓意、比兴言志。因此当虎以一种形象进入文学之后,虎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灵,成为具有一定含义的意象。

老虎非常勇猛、威严但具危险性,使古人又崇拜又畏惧。《周易正义》中提到“云从龙,虎从风”,将天上的龙和地上的虎相提并论,视为神明与权力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逐渐成为君王权力象征;虎则隐入民间,成为传说中的故事形象和民俗中的保护神。另一方面,由于老虎会伤人吃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老虎既有瑞兽也有危险的一面。但往往人们更愿意将其代表勇武、威重、贵相、文采和壮志雄心。这种吉凶综合的矛盾意象,正是中国虎文化的特质。

因此“虎”字往往与其他文字一起构成意象,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等等,用虎来象征人的勇武威严。古人还巧妙地把老虎前额的花纹视为汉字“王”,因此先秦典籍中的“虎贲”一词便指如猛虎一般的勇士作为王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大雅·常武》的“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描述周王朝的军队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带领下,在淮河岸边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诗经》中还记录了数位以“虎”为名的公侯、能臣、勇士。自此之后,词曲中的虎意象与《诗经》等诗歌中形成的虎意象一脉相承。

翻阅古代典籍,所见与虎有关的资料绝大多数都具有叙事性。编成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的《太平广记》,以收录宋代以前的志怪传奇故事为主,其中只有四种动物可以独立成卷,其中龙、虎故事各占八卷,即使宋元明清之际虎故事不如狐故事,在质量上稍落下风,但在数量上仍然超过狐故事,虎成为中国动物题材小说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富有力量和正义感的动物,能够驱除火灾、失窃和邪恶。老百姓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从《诗经》开始,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不绝于史,“虎”已成为一个蕴涵丰富的意象,在小说、戏曲、绘画、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

正所谓“虎虎生威”,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虎虎生威!

宋建安|古代典籍中形成的虎意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