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寅恪诗歌鉴赏:无题(世人欲杀一轩渠)

原诗:无题

世人欲杀一轩渠,弄墨然脂作计疏。

猧子吠声情可悯,狙公赋芋意何居。

早宗小雅能谈梦,未觅名山便著书。

回首卅年题尾在,处身夷惠泣枯鱼。

(1954年。)

历史背景:

1953年11月21日至12月1日,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汪篯带着郭沫若、李四光的亲笔信到广州劝说北上任职。1954年春,北京再次派人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再次被拒绝;《论再生缘》全部完成,无法正式出版,他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同年,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被官方检查。

1953年7月 4日,胡适的《胡适文存》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1954年5月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0月毛泽东因不满《文艺报》的错误,发起了一场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10月16日毛泽东发出《关于研究问题的信》,标志着“《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新一轮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启动;10月 18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开会传达毛泽东《关于研究问题的信》的指示精神,22日传达毛泽东关于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反动思想的口头指示;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刘钟洛的《应该重视对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希凡、蓝翎的文章《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研究的错误观点》,同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召开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会;10月27 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向毛泽东并中共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展开《红楼梦》研究问题批判的报告。此后,许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艺团体纷纷召开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座谈会、讨论会,以批判俞平伯的错误观点为主,批判胡适为次,后来前者的分量逐渐减轻,后者的分量逐渐上升,直到1956年结束, 全部批判文章达几千万字。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傅斯年、罗家伦、废名等为同学,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其父俞陛云在诗词研究方面颇有造诣。是中国著名散文家,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红学家,1921年开始研究《红楼梦》,1923年出版《红楼梦辨》,1952年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是诗人,1918年5月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发起成立或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1954年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1969年11月被迫赴河南干校劳动,1971年1月返回到北京。1990年10月15日逝世,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其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诗集)、《燕郊集》(散文集)、《清词释》、《唐宋词选释》和《俞平伯全集》。

赏析:

“ 世人欲杀一轩渠”句中“世人欲杀”出自唐代杜甫《不见》中的诗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而来,其意为世上的人都想要杀了他。“轩渠”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谓儿童举手耸身欲就父母,解释为非常欢畅的样子,后来多为笑悦之意,隐喻俞平伯或胡适,此处特指俞平伯。全句直译为世上的人都想要杀了他,可他还非常欢畅的样子。隐喻俞平伯在批判运动中不在乎的样子,特指1954年3月俞平伯在《新建设》上发表《红楼梦简论》,对自己《红楼梦》研究的观点进行陈述。

“弄墨然脂作计疏”句中“弄墨”释义舞弄笔墨,指作诗文、写文章。“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灯烛之属。“作计疏”在杨万里 、陆游等诗人的诗中均有相关的名句,“作计”就是打算的意思,“疏”有多种释义,在此是疏忽或没有的意思。全句直译为在灯光下舞弄笔墨,疏忽了长远的打算。此处暗喻俞平伯或胡适以前只管著书立说,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批判运动。

“猧子吠声情可悯”句中“猧子”作者自注为“太真外传有康国猧子之记载,即今外人所谓‘北京狗’,吾国则呼之为‘哈吧狗’”,指现在的哈吧狗,暗喻《红楼梦》批判会上攻击性发言的人,正如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情可悯”是“其情可悯”的简语,释义为他人的处境值得同情、怜悯。全句直译为哈吧狗们虽然声音大而多,但他们身不由己的处境值得同情、怜悯。此处隐喻《红楼梦》批判会上攻击俞平伯和胡适的人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处境也难,值得同情、怜悯。

“狙公赋芋意何居”句中“芋”在有些文库中记载为“茅”,其原因可去《说文解字》中查找“茅芋头”词条。“狙公赋芋”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原义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来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何居”释义“何故”,表示疑问,即什么缘故、道理。全句直译为狙公赋芋是什么真实缘故呢?此处隐喻《红楼梦》批判会上发言的人不负责任、颠倒黑白,没有或不敢表达真实的学术观点。

“早宗小雅能谈梦”句中“宗”有多种释义,在此指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此处暗喻俞平伯早年发表新诗《春水》、胡适也有《尝试集》。“谈梦”就是说梦,但在此处隐喻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和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全句直译为早期效法《小雅》,还能够说梦。此处隐喻俞平伯和胡适早期在文艺上创作诗歌,还能够研究发表关于《红楼梦》的著述。

“未觅名山便著书”句中没有典故,全句直译为没有寻觅到藏书的名山就撰写著作。隐喻俞平伯和胡适当年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就草率发表著述,结果研究中的某些观点被某些人无限放大,招来今天潮水般的批判。

“回首卅年题尾在”句中“题尾”指在文章末尾特意加上一两句或一小段精短的话,相当于现在文章的“后记”。全句直译为回看三十年前的后记还在。此处隐含作者于1928年3月应俞平伯之请,为俞曲园(俞樾)的《病中呓语》写了一篇《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收存在《寒柳堂集》)。

“处身夷惠泣枯鱼”句中“夷惠”是伯夷 、 柳下惠的并称,为古代廉正之士。“枯鱼”指干鱼或困于涸辙之鱼,比喻身陷绝境。全句直译为处境与伯夷 、 柳下惠相似,哭泣困于涸辙之鱼。此处暗喻自己为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研究《红楼梦》而不平,隐含自己写有《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估计由此要身陷绝境,但不怕的心志。

全诗借用轩渠、狙公赋芋等古典,萌生猧子吠声、泣枯鱼等新典,主要叙述“《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中的境况,特别是俞平伯1954年3月在《红楼梦简论》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表明作者对《红楼梦》研究批判而不平,隐含自己三十年前写有《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即使由此身陷绝境也不怕的夷惠气节,在1954年的中国大陆,堪称胆大包天。

此诗的历史背景以“《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为主,新一轮“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为次,对应诗中“轩渠”隐喻俞平伯为主,胡适为次,特别是“回首卅年题尾在”句表明就是俞平伯。如今公认并称俞平伯与胡适是“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在当时的批判运动中,胡适远在美国,只是受到文字的攻击,没有受到皮肉之苦,而在大陆的俞平伯,受到双重攻击,处境异常艰难,作者能为其发声,其勇气和胆气可嘉,彰显出传统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宝贵气节。

附诗1:闻歌

江安淮宴海澄波,共唱凉州乐世歌。

座客善讴君莫讶,主人端要和声多。

(1954年。此诗借延安带入大雅之堂的陕北民歌,暗喻M亲自出马严厉批判梁漱溟之后的社会风气,表达作者对只能歌颂不能批评、全国只有一种声音的忧虑。)

附诗2:贫女

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灯裁作入时衣。

(1954年秋。此诗借古代《贫女》的传统体裁,暗喻当时文化的贫困与断裂,表明自己有歌颂的才华也不说违心的话、不写违心的文字,表明中国文化遗命的高贵气节。)

(全诗的解译目前有三种:一是余英时解读为陈寅恪不书写支持批判运动的文章;二是胡文辉解读为暗喻“统购统销”政策;三是谢泳解读为陆侃如、冯沅君修改《中国诗史》之事。)

附诗3:读昌黎诗遥想燕都花事

无力蔷薇卧晚愁,有情芍药泪空流。

东皇苦教柔枝起,老大犹堪秉烛游。

(1954年。此诗推测写于1954年9月后,当时宋庆龄、林伯渠、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陈叔通等做了副委员长,张东荪作为人民内部矛盾被养起来等历史事件(燕都花事),作者借宋代秦观的《春日》和唐朝韩愈《山石》的诗意,表明自己厌弃官场,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韩愈《山石》最后四句:“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俞平伯塑像)

(所有照片均为网络下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