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付出越多,反而越容易變成“仇人”

“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對他(她)那麼好,對方卻不領情?”

“為什麼這個家都是我一個人支撐忙碌,對方隻坐享其成,還對我的付出毫不感恩?”

“家庭裡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來承擔,為弟弟(妹妹/哥哥)做了那麼多,怎麼家人反而和我态度犀利?”

“為什麼我用生命愛着的孩子,卻和那個沒有付出的夫妻一條心?”

為什麼付出越多,反而越容易變成“仇人”

這是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不斷反問疑惑的問題,也是常态出現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付出多,反而得不到該有的回報,似乎成為了親密相處間的未解之謎。

以為自己隻要付出多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是一個誤區。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通過努力都能獲得相應的回應,唯獨情感很難如願達成。

整天圍着子女轉,事事為其張羅,可這種“為你好”的模式卻讓孩子更加叛逆隻想逃離。習慣的卑微在夫妻身邊打轉做跟班,最終也無奈遭受被輕視,甚至成為備胎的結局。

在職場随叫随到凡事好說話,變成了那個别人嘴裡的“老好人”也終将成為這些人心中的軟柿子,被利用卻毫不知情。

即便是血親,也可能猶如《歡樂頌》樊勝美一樣,就因為你付出多,發自内心的心疼,反而成為那個理所應當多付出的白眼狼。

為什麼付出越多,反而越容易變成“仇人”?

為什麼付出越多,反而越容易變成“仇人”

付出的需要是對方需要的,而不是你覺得最好的

關鍵首先要看,我們的付出,是不是恰巧對方所需,我隻想吃草莓,你卻為我準備了一筐鴨梨,再多也感受不到欣喜,太多時候盲目的付出,不過是自我感動,你的好在對方感受下甚至是綁架成為心理負擔。

錯位付出的心态導緻了多少自我的犧牲成為了徒然,願意付出是真心,卻也要清楚是不是對方需要的關懷。

“我都是為了你”“我為你好”言語背後的潛台詞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一種情感的控制和道德的綁架,言外之意則是“因為是為你,是以你要聽我的,更要用順從作為回報”否則就是錯,或者沒良心。

這種情感控制,仿佛一條隐形的繩索,一條條地纏繞着對方,随着繩索的增加,會令人産生窒息的感覺,是以人在潛意識危機下,就會本能産生抵觸和反抗。

其實針對這點不單純是夫妻之間,也包括親子關系,子女永遠最愛的可能就是那個根本很少關心自己的人,因為給自己自由,從不幹涉,或者在成年後他會懂得嚴厲為自己帶來的價值,可在一定年齡階段,孩子卻很難體會背後的用心。

是以付出的需要是對方需要的,而不是你覺得最好的,才能避免越付出越仇視的不幸。

為什麼付出越多,反而越容易變成“仇人”

付出需要禮尚往來,不能單方面付出失衡甚至“不求回報”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付出都是禮尚往來的等價交換,沒有誰是天生沉迷于付出本身,希望通過自己“好”的投資獲得更多的珍惜和回饋,但終究在起初我們預設的目标之下注定難以得到以為的場景。當人處于失落,不滿,情緒失衡狀态下,态度細節自然會有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變化。

期望越高,失落越嚴重是必然,然而針對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女性往往比男性更為凸顯。

《三十而已》裡的顧佳,有事業經營的能力,也有顧家的耐力,獨自把孩子的教育和公司的事情打理得妥妥當當,承受着壓力,不論是公司财務,又或者是客戶維系,一邊要一力擔當的搞定,一邊還有兼顧維護男人的自尊心。

明明自己受了委屈,遭遇油膩男,可還叮囑司機不要告訴丈夫,為保護兒子甚至和很多勢利眼媽媽大打出手,然後自己穿着高跟鞋一步步把孩子抱回家。

而男人呢,不是和兄弟踢球,就是去享受外面小女生的崇拜愛慕一起去吃冰激淩,直到最後出軌,還會細數自己的委屈,怪妻子太強勢不給自己任何空間和自由。

是以像這樣一個“巨嬰老公”是女人自己一手打造的,和男人純粹的品格沒有絕對的關系。

家庭的組建,其實就是男女雙方達成一緻的合作經營,靠的不是誰更能犧牲,而是在自己角色中各司其職共同付出。而真正能夠讓這段關系和諧幸福的關鍵則是用對方式,知道對方需求才行。

《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講述道,男人在一起後更希望的是彼此一起共同努力面對幹些事,才是生活經曆,他們會喜歡也常常覺得通過做事的過程,建立感情關系。

而女性不同,女性需要大量的溝通,以聊天模式,這個時候男人如果能夠用恰當的情話和女人互動,必定是事半功倍,在乎女人的感受,永遠是打開她們心門的一把密鑰,對的付出方式,遠勝于盲目的自我感動式付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