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教養不花錢,但真的很值錢。

春節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新春佳節,阖家團聚、走親訪友、出門遊玩,跟别人的接觸也會比平時更多,這個時候,往往能展現出孩子是不是懂禮貌有規矩。

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演講中,也說過自己會在過年期間教孩子的規矩,并且認為12歲前,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講規矩的意識。

演講中,她還特别提到自己帶孩子回孩子的爺爺奶奶家過年。

一天她正在剝橘子,女兒看見了就站在她跟前等着。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李教授拿起一瓣橘子遞給女兒,但是告訴她:“去給爺爺送過去。”

女兒把橘子拿在手裡,看着爺爺,不想去送。

李教授就跟女兒說:“你要如果不給爺爺吃,我後面就不給你。”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女兒就給爺爺送了過去,爺爺高興地親了她一下。

之後李教授又讓女兒給奶奶送過去一瓣,再之後是給大姑、給爸爸。

當她再交給女兒一瓣橘子的時候,女兒很自然地就擱在了李教授的嘴裡。

最後李教授表揚了女兒,又再給她剝了個橘子。

這件事兒看起來很小,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做到把有好吃的、好用的先給長輩父母,最後才自己享用。

但是這些點滴的小事,恰恰展現了一個孩子的規矩意識和教養。

《家庭教育》中曾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過年期間,其實是教會孩子們遵守的規矩、尊重他人、與世界相處的好時機。

下面這些都是過年期間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規矩,大家可以提醒孩子們。

01

說話的規矩

很多人都覺得“童言無忌”,孩子是最純真最可愛的,無論說什麼都不必太介懷。

這話其實不全對,有些話,父母需要教會孩子得體地說,有些話,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能說。

一、見人要問好,回話要大方

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有警惕心理是很正常的。

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即将見誰和如何稱呼。

讓孩子心裡有個準備,也就不會那麼戒備了。

還可以讓孩子練習說話以及回答問題時,看着對方的眼睛。

這不僅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能展現出一個人的自信和真誠。

二、贊美可以當面說,負面評判要忍住

孩子去了親友家,有時就容易直白地說出:“你家裡真小”“你的玩具沒有我的好”之類的話。

也許孩子本身沒有惡意,但父母需要平時就跟孩子強調:

當面去笑話别人的短處,去說别人的不好,是很不禮貌的,會讓别人感到尴尬和難過,不可以口無遮攔。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三、求人幫忙要說“請”,受人恩惠說“謝謝”

有位媽媽抱怨,說她熱情地招待了兒子的同學們來家裡吃飯,之後又開車把孩子們一一送回家。

可是這群孩子裡有人下車直接就跑遠了,連句“謝謝阿姨”都沒說,她感覺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還見過有不少孩子,渴了就晃晃杯子,示意大人幫他倒水。

收了禮物直接就拆,也不表達感謝,給人感覺十分不舒服。

這未必是孩子真的不懂事,很可能是平時父母沒有及時去提醒孩子應該注意,應該去說禮貌用語。

什麼事都是習慣成自然,身為父母,我們還是要從小事抓起,及時進行督促。

四、說吉祥話可以,但不要索要紅包

有個朋友說,去年回老家,一群孩子一邊喊着“恭喜發财,紅包拿來”,一邊往他身上撲,口袋裡的東西都被翻出來了,最後每人發了100才被放過。

朋友自己家孩子分寸感就很好,從來不會主動索要紅包,要給孩子紅包,孩子總會先看看父母,待父母同意,孩子才會雙手接過紅包然後道謝。

過年了,孩子們想要一點紅包很正常,可是父母還是應該告訴孩子,主動向對方索要紅包是不禮貌的。

五、不插話,不随便打斷别人談話

小孩子也是有知識面和表達欲望的,有時候我們大人聊天,可能某個話題他正好知道一點,就會急切地想參與進來,便會打斷大人的聊天。

我們要告訴孩子,需要學會等待他人把話說完。

春節人多的場合,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暗号”,有事先做暗号而不是直接插進别人的談話。

02

用餐的規矩

飯桌上,很考驗一個人的教養。

作家林清玄在《從食物看人的性格》說:

“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人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是以從一個人的飲食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深藏了人品,那些總搶着夾菜的人,生活裡也不見得有多懂得關心别人。

對于孩子,吃飯也最能展現父母平時的教育。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看到喜歡的菜就獨占;

有的孩子喝湯吧唧着嘴;

有的孩子坐沒坐相,沒吃完就到處亂跑,大喊大叫......

我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快吃完的時候,朋友的孩子放下碗筷,沖着大家說了句:

“叔叔阿姨,我吃飽了,你們慢慢吃。”

就這樣一句話,被桌上的大人誇了很久。

别看飯桌小,它能清楚地折射出一個孩子的家教。

一、等大家一起吃

孩子比我們成年人更容易餓,看到好吃的,也更難控制自己的食欲。

很多家庭會單獨給孩子分出來一些食物,讓孩子先吃。

如果是孩子真的很小,這樣尚可接受。

但如果有很多人或者吃正式的聚餐,并且孩子已經可以控制飲食的話,盡量不要讓孩子搞特殊化。

中國人的老規矩是,長者為先,孩子作為晚輩,等長輩先動筷子自己再開始吃才是正确的。

二、不敲碗,不剩飯

到别人家做客,敲飯碗是在催主人上菜。很多人家認為這不吉利。

孩子的飯量跟成年人不同,最好少給孩子盛點飯,不夠了再添,不要讓孩子剩飯。

三、吃飯不出聲

除非是還不能自己吃飯的孩子,父母還是要注意孩子的餐桌禮儀。

吃飯發出聲響和嘴裡嚼着食物說話,不僅是很粗魯的行為,也容易嗆到和噎到孩子。

類似的規矩還有:

不要為了挑自己喜歡吃的菜而在盤子裡翻來翻去,更不要霸占一盤菜;

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先吃完飯後想先離席,可以放下碗筷主動說:我吃飽了,大家慢吃;

……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03

做客的規矩

過年最怕什麼?

有的人說:最怕熊孩子來咱家。

招架得住七大姑八大婆,卻對付不了熊孩子。

這些小霸王來家裡,在沙發上跳來跳去,零食吃到一半就扔在一邊,到處亂翻,看見什麼要什麼,破壞力極強。

最絕望的是,大過年的還不能趕人,除了保持微笑,你無可奈何。

沒有規矩的孩子,總是不受人待見的。

我們管不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卻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們正确的做客禮儀。

一、進門整理好鞋子

領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

二、不經允許,不動别人家的東西

最讓人頭疼的一種孩子,就是到别人家裡做客的時候,亂翻别人家的抽屜和亂動别人家的物品。

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有,陌生的環境,最能激發起孩子的探索欲,而且孩子本身容易能量過剩。

這一點,父母可以了解,但不要縱容。

一定要跟孩子反複強調,别人家的東西不經主人同意不能碰,否則會讓孩子失去界限感,也會造成他以後更加難以限制。

李玫瑾談過年規矩刷屏:春節前,教給孩子這幾個教養細節

三、不要在别人家跑來跑去,大聲說話

孩子玩起來不管不顧的時候很多,特别是當對方家裡有一個跟他年齡相仿的孩子時,玩起捉迷藏或者是抓人的遊戲,簡直不要太歡樂。

父母記得告訴孩子,做客時過于喧鬧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現,要有所克制哦。

四、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要開口索要

過年期間帶孩子出門,一定會看到一些家裡沒有的裝飾或者玩具。

孩子心性都是比較直的,看到喜歡的往往容易愛不釋手,甚至想拿回家去。

這時主人可能很為難:同意,自己的孩子沒得玩;不同意,又顯得很小氣。

是以要提前告訴孩子,除非主人真誠的贈予,不帶走别人家孩子的玩具或物品。

此外還有:

别人真誠款待你吃東西,不喜歡的話,可以說“我吃飽了”,絕不能說“很難吃”;

不想、不喜歡吃的零食不要打開,讓人幫忙拿東西的時候得說請;

等等,諸如此類的規矩,做客前要提前告知孩子,父母懂得引導,孩子才會變成受歡迎的小客人,不招人嫌。

04

待客的規矩

中國是一個好客的國家,也非常講究待客之道,尤其是過年,家家戶戶招待客人更是熱情。

家裡有孩子,大人需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待客的方法。

來了親戚朋友,很多家長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催着孩子出來見面打招呼,“被迫營業”。

有的孩子膽小、内向,見到客人往往緊張和不安,一旦表現不好,還會被父母批評。

其實待客也好,做客也罷,真誠永遠是最重要的。

不管孩子性格如何,是内向還是外向,在對待客人時,父母引導為主,鼓勵為輔。

首先在打招呼的問題上,不必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熱情大方地打招呼問好,你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些問好的方式,比如微笑、點頭、擁抱、握手......

最重要的是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大人多示範給孩子看,你用什麼樣的态度對别人,孩子會慢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招待客人上,先與孩子事先商量需要負責哪些招待任務,比如倒茶、拿果盤點心、洗水果,當孩子積極招待客人時,多鼓勵鼓勵孩子。

客人離開時,不妨叫孩子一同将客人送到門口道别。

現在過年相比于過去,規矩已經少了很多,懂老規矩的人,也越來越少。

不過對于孩子來說,基本的規矩依然很重要。

這些看起來并不重要的細節,無時無刻不在展現着他的家教、性格和修養。

父母現在對孩子的教育,都默默地決定着,孩子以後能否成為一個大方、得體、被人尊重和喜歡的人。

— END —

來源: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繼續閱讀